【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37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及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37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及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案】

第十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导学案37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及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2.数学、天文和历法 ‎(1)数学:‎ ‎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2)天文:‎ ‎①天文观测: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③仪器制作:创制了如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 ‎(3)历法:‎ ‎①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3.农学和医学 ‎(1)农学著作: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著作:‎ ‎①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③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诗经》‎ ‎2.楚辞 ‎3.汉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成就:唐代诗歌成就非凡,分边塞诗、山水诗、讽喻诗等形式。‎ ‎(3)代表人物: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词和元曲 ‎6.明清小说 ‎(1)背景:‎ ‎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③思想上,质疑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反封建思想的出现。‎ ‎(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3)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三、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 ‎1.汉字的演变 ‎(1)中国的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2)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3)总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1)发展脉络: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2)概况:‎ ‎3.绘画 ‎(1)起源: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成熟: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3)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4)发展:‎ ‎4.戏曲 ‎(1)发展演变:由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艺术:‎ ‎①形成: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②发展:“同光十三绝”。‎ ‎③传播: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 ‎1.(2019·抚顺高三评估)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解析 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中医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人应顺应自然,并不等于说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正确;中医理论的发展与汉代儒学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杭州期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 A.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B.专制皇权逐渐加强 C.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D.民族融合已经加深 解析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成为所处时代文学的主流形式都是因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A项正确;这种演变趋势主要是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结果,不能说明专制皇权逐渐加强和民族融合加深,故B、D两项错误;从唐至清,科举制都是主要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无明显变化,故C项错误。‎ 答案 A ‎3.(2019·黄山质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思想解放特征的是(  )‎ 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传统开始形成 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D.小说着眼于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 解析 ‎ 魏晋时期的绘画多以宗教画为主,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主要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戏曲象征虚拟表意开始于元杂剧,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重视韵味,体现了作者追求风骨的特点,故C项正确;小说着眼于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的现象出现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C ‎4.宋徽宗十分热爱绘画,造诣非常高,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向全国招收绘画人才,考试方式非常特殊,他亲自出题,就是一句诗,让大家画出来。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考查众位考生。材料反映了(  )‎ A.宋朝绘画繁荣得益于科举和绘画的结合 B.宋朝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阶段 C.宋徽宗喜欢绘画胜过于治国 D.宋徽宗的喜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宫廷画院的发展 解析 翰林图画院招考不属于科举考试,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图画院初创的情形,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宋徽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态度,故C项错误;由于宋徽宗的个人爱好,创办了宫廷画院,并面向社会广募绘画人才,有利于宫廷画院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5.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众对圆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与材料并不矛盾,尤其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与“金榜题名”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三种模式中,“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不能体现其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B 命题点一 世界科技史上的璀璨明珠——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解读:史料一中两宋与明清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格,注意从表中数据变化找出演变的趋势。‎ 史料二 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 ‎1266年,郭守敬被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解读:史料二中“敬授民时”表明中国古代历法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视实践和实用的特点。‎ 史料三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解读:史料三中“与西方人相比”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缺少了西方的求证、推理和理性。‎ ‎【探究1】 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试答:特征: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理论成果比重上升。‎ ‎【探究2】 根据史料二、三,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试答:特质: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 历史理解 ‎1.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2.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 素养提升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练习1 (2019·孝感模拟)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解析 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答案为A项;B、C两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推动了古代科技发展,排除D项。‎ 答案 A ‎【思维升华】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较多地受到儒家经学方法的影响,因此对科学家来说,不仅儒家思想是不可违背的,而且各门学科的经典也是不可违背的。这种崇尚经典的学风使得后来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更多的是对前人著作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的继承、沿袭或注疏、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进。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都广泛吸取前人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因而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即使有所创新和发展,也主要是在既定的框架内做出适当的修改。‎ 命题点二 多姿多彩的文艺——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亦趋丰富,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传统严谨的文学形式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解读:史料一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史料二 ‎ 宋代说话人的话本创作,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小说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当时文学中成就最为突出的领域。明清小说代表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其中《红楼梦》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解读:史料二反映宋代话本把小说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史料列举了明清小说代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表明明清小说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思想内容丰富。‎ 史料三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解读:史料三信息说明了明清小说的发展具有种类繁多、思想内容复杂、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水平高超等特点。‎ ‎【探究1】 根据史料二、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试答: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超过了儒、道、佛三教。新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需要。‎ ‎【探究2】 综合上述史料,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试答: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 历史理解 ‎1.社会环境对古代绘画风格的影响 ‎2.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 素养提升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练习2 (2019·广元模拟)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 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解析 宋代理学兴起,更加注重伦理纲常,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平民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印刷术等技术的创新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为市民文学创造了文化基础,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思维升华】 文学发展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诗歌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代: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5)宋元:话本、词、戏曲、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也反映了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6)明清: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 题源史料——大领悟 史料 (摘自海南高考)‎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史料中“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哪一特点?(新创题)‎ 试答:特点: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之学,如天文历算之学、农学、医学,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特点。‎ ‎(2)史料中“从政治角度解释”一些天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科学思想?(新创题)‎ 试答:科学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关系的科学思想。‎ ‎(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高考原题)‎ 试答:影响因素: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微课说法——大提能 定位:对中国古代绘画风格认识不清 典例 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解题悟法 ‎ 定时空:宋代至清代 抓关键: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析选项:‎ 历史追问 根据上题材料思考,文人画的出现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吗?为什么?‎ 试答:不是。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出现。文人画的出现是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思。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口号的士人群体。这反映在绘画上强调表现个人,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旨趣。‎ 查错补短 ‎1.人物画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空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等。‎ ‎2.文人画强调个性,注重写意,讲究借物抒情,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例如元代王冕的《墨梅图》。‎ ‎3.风俗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与商品经济。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中国古代的绘画并不是都重视写意(“得意忘形”),也有重视写真的绘画风格,如工笔画。‎ 名家评史——大收获 观点1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变化的原因。‎ 试答:原因:领先是因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落后是因为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深入发展,推动思想解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观点2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 ‎,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试答:特点: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或更适合市民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或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 ‎1.(2018·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 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明时期,政府制定、颁行了许多药物学著作,这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故A项错误;材料中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唐本草》的制定与宋明理学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3.(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 ‎ 从材料信息看,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个人出版著作之风盛行,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说明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选D;出版个人著作和士大夫之间以书为礼并不能说明学术文化水平提升,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士人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C项。‎ 答案 D ‎4.(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解析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位,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项;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排除B项。‎ 答案 D ‎5.(2018·江苏高考)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练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元曲的特点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贴近生活,易受欢迎,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元曲寄情山水、语言句式、内容丰富的信息,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6.(2017·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读图可知,从西周到战国时期,文字由繁到简,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文字的频繁使用,简明字形更利于书写,故选A;书写材料的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排除B项;各国变法的实施并未对字形产生重大影响,排除C项;“书同文”推行于秦统一中国以后,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答案 A 资料1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刷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黏,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资料2 《诗经》‎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资料3 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资料4 关于楷书的形成及创始人有以下几种看法:‎ ‎1.楷书创始人是王次仲 ‎《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水经注·灅水·清夷水》:“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以次仲所改文字,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冲出车外,翻飞而去。”清夷河为今北京延庆妫河。‎ 宋《宣和书谱》:“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有东汉章帝建初(公元76—83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以上所引三书对王次仲虽有秦人、东汉人两说,但都认为,王次仲是楷书的创始人。‎ ‎2.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 李学勤《文字学概要》:“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书是钟繇所写的宣示表等帖的临摹刻本。”王新伟、傅爱国编著《艺术鉴赏绘画书法》:“自秦汉之际产生楷化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以钟繇楷书为代表,是楷书发生时期。”‎ ‎3.楷书是众人创造的,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 ‎《辞海》:“楷书……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汉字的故事》:“楷书也叫‘真书’‘正书’‘今隶’,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楷书也是众人创造的,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