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线上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3月线上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16世纪,“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上述现象反映了 A. 奴隶贸易 B. 工业革命 C. 商业革命 D. 价格革命 【答案】C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奴隶贸易,而是商业革命的体现,故A项错误;英国1765年开始工业革命,与题中“16世纪”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特权贸易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指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2.“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最明显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材料强调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A. 阻碍了新航路的开辟 B.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阻碍了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 D. 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可知,材料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肯定了欧洲的殖民扩张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故选B;新航路的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A项表述错误,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3. 有人认为:“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 A. 黄金和土地 B. 资本 C. 商品市场 D. 原料 【答案】A 【解析】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揭示了新航路开辟在宗教的神圣光环之下, 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现实目的,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黄金和土地,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工业革命后的需求,故排除;D项是工业革命前的需求,故排除。 4.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致使西欧 A. 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 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 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 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引起了“价格革命”,使封建主和下层人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故A项与题意相符,故选择A项;B、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5.15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这使他们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这种“饥渴”产生的根源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文萌芽 B.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道 C. 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D. 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充满饥渴”的欧洲,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是指新航路开辟,而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正确。B项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与设问的根源不符,故错误。C项属于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之一,但与设问的根源不符,故错误。D项也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与设问的根源不符,故错误。 6.英国1430年人口为210万年代前期为230万,到1545年达到280万,到1603年达到了375万。1530—1640年英格兰南部食品价格上涨至少五倍。这 A. 促成了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 B. 延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C. 推动了西欧价格革命的发展 D. 减缓了英国原始资本的积累 【答案】C 【解析】根据“1530—1640年”可知此时为价格革命时期,而人口的增长推动了西欧价格革命的发展,选C项;新航路开辟促成了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人口的增长和价格革命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加速了英国原始资本的积累,排除BD项。 7.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单位:百万)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由柱状图的数据可知材料代表的是16—18世纪的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由材料信息可知,奴隶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幅增加,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材料反映的是黑人奴隶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外殖民的扩张手段,A选项符合题意。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奴隶贸易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说法错误,以偏概全,C选项排除。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主种植园对劳动力的需求,D选项错误。 8.《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 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B. 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C. 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分别在16、17、18世纪先后控制黑奴贸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三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A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是殖民争夺的结果,殖民秩序并不稳定,排除;D项,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不是同时,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表述与之不符,排除。 9.伊丽莎白一世不失时机地给英国的海盗掠夺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她向海盗颁发“私掠许可证”,不仅引导英吉利海峡的海盗去海外掠夺,授予他们在战争时期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的权力,还积极鼓励这些海盗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在美洲装满财宝的商船。伊丽莎白的做法 A. 加速了英国的原始积累 B. 为工业带来大量劳动力 C. 促进了非洲大陆的开发 D. 使美洲的人口急剧减少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做法是英国推行重商主义的具体表现,而重商主义的推行加速了英国的原始积累,故选A。伊丽莎白时期,英国还未发生工业革命,且材料中掠夺的主要对象也不是劳动力,而是敌国的商船,排除B;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掠夺是造成殖民地落后的重要原因,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提及殖民地的发展状况,排除;材料中伊丽莎白主张掠夺的是敌国商船上的财富,没有提及美洲的人口问题,排除D。 10.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与这两次“战争”对应的是 A. 英西战争、英法战争 B. 英荷战争、英法战争 C. 英法战争、英荷战争 D. 英西战争、英荷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荷兰商业发达,英国手工业资本发达,最终在英荷战争英国打败了荷兰,这是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在英法殖民霸权战争中,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国是封建专制制度,英国最终打败了法国,这是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西班牙把掠夺回来的金银用于奢侈消费,没有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与“资本优势”不符,故AD错误。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国是封建专制制度,与“资本优势”不符,故C项错误。 11. 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法国 D. 英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7世纪时期荷兰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海外贸易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因此选B;西班牙是16世纪霸主,故A错误;法国是在荷兰之后,故C现错误;英国是18世纪殖民国家,故D项错误。 12. 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1650~1850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由于人口锐减,用地荒芜,城镇、村落成为废墟,贝宁、安哥拉及刚果地区都面目全非了。出现上述的主要原因是 A. 奴隶贸易的开展 B.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 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 D.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650~1850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列强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迅速发展,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故A正确。1650年当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故B错误。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主要原因在于列强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故C错误。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13.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里“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A. 正常的文化交流 B. 西方的殖民掠夺 C. 科技的广泛传播 D. 东方的借鉴学习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正是经过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整个世界才逐渐统一在一起。故B正确。 14.1600年后,英国、荷兰和法国相继建立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每家公司都是国家支持的拥有特权的机构。它们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过程中的恶劣行径有 ①野蛮掠夺和屠戮 ②不平等的贸易 ③奴隶贸易 ④实行最惠国待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英国、法国和荷兰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过程中实行的是野蛮的殖民掠夺和屠杀,进行不平等的贸易和罪恶的黑奴贸易,①②③故正确。最惠国待遇是双方国家在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殖民者进行的殖民扩张不存在最惠国待遇问题,④错误。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5.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建立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 改良蒸汽机的推广使用 C. 立体交通网络的诞生 D.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常常把工厂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利用水力带动机器。后来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B选项符合题意。棉纺织业的机械化与工厂由沿河流转移到内地之间没有直接联系,A选项排除。立体交通网络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选项排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不是工厂由沿河流转移到内地的直接原因,D选项排除。 16.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 B. 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D.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倡导自由贸易”,时间为“19世纪上半期”,联系所学可知,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后的影响之一就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D正确;英国确立民主制度在1689年,A项排除;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是在18世纪,B项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与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无关,C项排除。 17.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的棉纺厂在城市中得以兴建,其关键因素是 A. 城市拥有众多的劳动力 B. 交通工具有了重大突破 C. 城市居民市场潜力大 D. 改良蒸汽机的投入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改良蒸汽机之前,机器的动力主要靠水力、风力等自然力,工厂的设置有很大的局限性。改良蒸汽机的诞生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使机器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厂得以在城市中大量兴建,故D项正确;ABC项不是关键因素。 18.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A.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 美国霸权地位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D项正确;A项说法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B、C两项说法发生在二战结束以后,与题文时间不符,排除。 19.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是由于 A. 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B. 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C. 新型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 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可知,时间是1870年之后,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人类开始逐步进入电气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D错误。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A项错误。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和汽车的出现,推动了公路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资金的投向而非资金的获得,故资本原始积累与题意无关,排除B。 20.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 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 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C. 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D. 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功地创制了内燃机,使得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故D项符合题意;A项的表述与图片中直至1950年煤炭资源所占比重仍居首位的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中“唯一”的表述与图片中多种能源并存的局面不符,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石油消费比重不断加大的现象无必然联系,故排除。 21.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 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拓展 【答案】C 【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自然经济没有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拓展,列强对华的经济掠夺加强,使中国开始沦为原料产地,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这些都是促成我国近代农产品出口总值不断上升的因素,排除ABD项。 2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解体”是指 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 B. 手工工场行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C. 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经济”指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包括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经济。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由于外国商品物美价廉,中国家庭手工业开始纷纷破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也开始分离且日益商品化,在这个基础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项正确;B项是解体的表现;C项错误,错在“取代”;D项错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 A. 19世纪40年代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初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故选B;19世纪40年代我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A;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近代民族工业已经产生,排除CD。 24. 设想你是19世纪60年代在通商口岸投资经营的商人,你的投资领域最可能是( )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高科技产业 D. 农业 【答案】B 【解析】分析时要抓住各种经济部门在中国当时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环境。列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设备,控制着重工业,中国的商人不宜投资,排除A;旧中国技术落后,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根本谈不上什么高科技产业,排除C;中国的农业十分落后,且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成为其原料产地,也不宜投资,排除D;中国近代只有轻工业有一定的市场和竞争能力,而且它关系着国计民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方向,B正确。 25.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 A. 土地国有代替私有 B.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 民族工业开始萎缩 D. 开始了对外经济交往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答案选B。A选项不符合史实,不选;民族工业还没产生;中国早在汉代就与其他国进行了经济交往,所以D选项不符合史实,不选。 26.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它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一)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二)中小地主、华侨等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而来的近代工矿企业。以下企业中属于第三种途径的是 A. 发昌机器厂 B. 继昌隆缫丝厂 C. 轮船招商局 D. 江南制造局 【答案】A 【解析】发昌机器厂是由手工工场转化而来,符合第三种途径,故选A;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小地主、华侨投资兴办的近代工业,符合第二种途径,排除B;轮船招商局和江南制造局是洋务派的官办企业,符合第一种途径,排除CD。 27.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A. 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 B. 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 C. 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D. 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895年4月”“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使爱国人士开始反思洋务运动,认识到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行的,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的舆论管控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申报》报道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说明国人不是关注日本的文化,故B项错误;由《申报》发展不能充分得出“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 28.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依然存在 B. 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 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D. 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等信息表明,光绪年间,我国虽然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但旧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式的小农经济依然存在,故A正确,B错误;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9.读如图《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B. 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弱小 C. 民族工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D. 自然经济所占成分微不足道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商办企业的资金和数量都落后于外国企业,这说明于外国资本主义相比,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力量薄弱,故选B;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A;由近代工业统计图中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得不到政府支持的结论,排除C;统计图中没有自然经济的内容 ,排除D。 30.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之后,洋商从中国收购的农副产品,以丝、茶为大宗。受丝、茶大量出口的影响,都分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上述历史现象 ①使中国完全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使中国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附性增强 ③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五口通商之后”可以判断时间是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逐渐被打开,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完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答案选B。 31. 图一与图二中的两个企业相比,二者相同点是 ①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其产品都直接投入市场 ③都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④资金都很充足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图一是民族工业,图二是洋务企业中的军用企业,两个企业都是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因此①正确;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产品不进入市场,因此②错误;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都是雇佣工人生产,因此③正确;民族工业资金少,不充足,因此④错误,故选A。 32.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1873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上述企业所反映的民族工业产生路径包括 ①外商投资 ②洋务派创办 ③商人投资 ④手工工场转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外商投资的企业属于外商企业,不属于民族工业,排除①;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属于民族工业,②正确;继昌隆缫丝厂是商人投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③正确;上海轮船招商局和继昌隆缫丝厂都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的近代企业,不是在手工工场基础上的转型,排除④;故C正确。 33. 19世纪70年代珠江口地区,“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百家数十家”。主要是 A. 官办军火企业 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外商投资企业 D. 官商合办民用企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准确解读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体感知识可知,时间是在19世纪70年代,排除A项;但是根据“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百家数十家”这一句话,从规模上看基本可以确定不可能是CD两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故本题选B。 34.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下列属于他们“逸出旧轨”的表现是 A. 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B. 组建发昌机器厂 C. 开设了继昌隆缫丝厂 D. 倡导“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倡导“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相继创办近代军用及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中的民用工业,故A项正确;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均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非洋务企业,排除BC;“实业救国”即发展民族工商业,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 35.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 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B.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C. 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D.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答案】A 【解析】近代化指的是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与理性化。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经济工业化,就是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属于洋务运动在军事、教育和外交方面近代化的表现,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依据”的要求,排除B、C、D项。 36.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其初衷相符的是 A. 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答案】C 【解析】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即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也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但不符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初衷,排除A、B、D项。 37.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此可以说明,当时国内 A. 新式工业在国家经济中居于主导 B. 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 C. 西方工业化成果已经传入到中国 D.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彻底颠覆 【答案】C 【解析】由表格内容可知,我国的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大多位于沿海地区或通商口岸,使用机器生产,由此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是西方工业革命后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说明西方工业化成果已经传入到中国,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无法体现,排除。 38.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 使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 B. 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使中国成为外商的原料产地 D. 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答案】D 【解析】图表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洋纱的输入,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促使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D正确;A在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早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中国的原材料大量出口,表明中国成为外商的原料产地,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39.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B. 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C. 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 D. 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棉纱的大量进口有利于加速棉纺织业纺与织的分离,故选D;表格缺少出口额,无法推断中国是否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排除A;表格只反映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排除B;由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无法推断其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排除C。 40.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上海取代了广州的贸易中心地位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作为沿海通商口岸,近代上海对外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反映了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愈加密切,故A项符合题意。B项,图表中无法体现上海与广州的贸易对比,排除。C项,图表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排除。D项,图表为进出口贸易总额,进口与出口值并不明确,故无法看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趋势,排除。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到乾隆时,“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摘自岳麓版教材 材料三吴民生齿最繁,家抒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自《明神宗实录》 材料四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摘自岳麓版教材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的哪些经济形态? (2)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异同点。? (3)对于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在我国的产生,有人认为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有人认为是中国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你同意那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小农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前者是手工生产,后者是机器生产。 (3)同意第一种观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被扼杀;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同意第二种观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为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只是加速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解析】(1)“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体现的是小农经济。“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继昌隆缫丝厂”是资本主义经济。 (2)材料“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和“继昌隆缫丝厂”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前者是手工生产,后者是机器生产。 (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若认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要从产生的外部因素分析。若认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中国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要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趋势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