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时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时期)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永乐初年规定“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永乐中期内阁 兼管六部尚书,明后期又规定全国大小奏章,由阁臣草拟处理意见,呈报皇帝批准。这说明 A.内阁权力逐步增大 B.宰相行政权力被瓜分 C.内阁拥有批红权力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到“永乐中期 内阁兼管六部尚书,明后期又规定全国大小奏章,由阁臣草拟处理意见,呈报皇帝批准”可知 体现的是内阁权力逐步增大,A 选项符合题意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 责,B 选项排除。“内阁拥有批红权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是军机处的建立,D 选项排除。 2.“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 省,……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 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内廷……” 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可以获悉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B.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C.后来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D.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中“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后名军机处”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雍正帝时期为西北军务而设立的军机处, 故 A 项正确;行省起初是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世祖朝后期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与 军机处无关,故 B 项错误;“后来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与军机处无关,故 C 项错误;“防 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反映的是军机处的特点,但是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 项错误。 【点晴】军机处: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因与准噶尔部作战, 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 年,又 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大臣无定 员,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中特简任用。军机处设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八 人,轮流担任缮写诏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具体工作。又有军机行走,入值办事。军机处 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达到了顶点。 3.清政府于 1884 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 年又将被满人视为 “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 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朝即被推翻。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通过建省移民解决人地矛盾 B.试图通过改制加强君主专制 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 D.以巩固边疆来抵制国内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了清政府自 1884 年起进行地方管理体制改革,将军府制、将军辖区改为省, 并尝试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尝试打破民族差异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 醒,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故 C 项正确。解决人地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 材料目的是增强民族国家观念,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层面,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内革 命信息,故 D 项错误。 4.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 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 A.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B.加快了明朝社会法治进程 C.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 D.推进了国家监督制度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为明朝不断的完善司法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司 法的公正公平,故 A 项正确;明朝是人治的社会,故 B 项错误;通过分析材料信息可知,这 是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表现,古代司法成熟于清代,故 C 项错误;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 重要方式,但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故 D 项错误。 5.据徐一夔的《织工对》记载:杭州根据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来规定工资,“吾艺固过于人,而 受值与众工等,当求倍值者而为之佣。已而,他家果倍其值佣之。主者阅其织果异于人,他工 见其艺精,亦颇推之。主者退自喜曰:得一工,胜十工。倍其值不吝也。”这段史料 A.是研究元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始史料 B.证明资本主义萌芽在元代已出现 C.可作古代经济关系变迁研究的素材 D.就史料研究而言,毫无利用价值 【答案】C 【解析】徐一夔的《织工对》记载属于二手史料,A 说法错误,排除;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 萌芽,排除 B。依据题干“杭州根据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来规定工资、他家果倍其值佣之”等信 息可知,这段史料可作古代经济关系变迁研究的素材,C 正确;D 说法错误,有利用价值,排 除。 6.明代万历《福州府志》卷三七《食货志•一二•物产》记载:“闽缎机故用五层,明弘治间有 林洪者,工柕轴,谓吴中多重锦,闽织不逮,遂改缎机为四层,故名改机。”这表明明代中期 A.纺织业有明显地域特色 B.闽地丝织水平明显下降 C.缎机革新推动吴地发展 D.小农经济受到明显冲击 【答案】A 【解析】“闽缎机故用五层”,而“吴中……遂改缎机为四层”,表明纺织业有明显地域特色,故 A 正确。材料没有时间对比,无法得出闽地丝织水平明显下降的结论,排除 B;材料并未提及 吴地的发展与缎机革新有关,排除 C;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排除 D。 7.历史学家黄仁宇字认为,中国古代的隋唐宋时期“外向”“开放”,带“竞争性”,而明清时 期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影响 B.政府政策的变化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殖民势力的东来 【答案】B 【解析】唐宋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因而“外向”“开放”带“竞争”。明清时期,政 府闭关锁国,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可见政府政策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B 正确; 自然经济的影响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A 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是控制中枢机 构,与材料现象无关,C 错误;殖民势力的东来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不符合材料整个信息主旨, D 错误。 8.“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 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存留、供亿诸费, 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有关材料中的赋税制度的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C.改变了征收赋税依据 D.基本上废除了人丁税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是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 输于官”可知把原来朝廷规定征收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 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一条鞭法既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D 选项说法有 误,故 D 选项正确;一条鞭法把原来朝廷规定征收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简化了赋 税征收手续,A 选项说法没问题,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一条鞭法的税制变化适应了商品经 济的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选项说法没问题,故 B 选项不符合题意;一条鞭法把原来 朝廷规定征收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 银形式统一征收,因此改变了征收赋税依据,C 选项说法没问题,故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9.明朝末年,作恶多端的魏忠贤遭贬自缢后,人心大快,世何紛传,演魏忠贤一事的小说一 时成为热门。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载有《皇明中兴圣烈传》(后改为《佛忠贤轶事》、 《警世阴阳梦》《梼兀用评》等。这主要说明了 A.评论宦言专权是明末小说的题材之一 B.市民阶层对通俗小说有更深认识 C.魏忠贤的倒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明末印刷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小说成为热门,关于该故事的版本众多,显然是印刷术技术推进的作用,故 D 正确;题材不是材料中说明的主旨,故 A 错误;市民阶层材料没有明显显示,故 B 错误;C 中历史必然性显然不符合材料内涵。 10.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三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这些著作 A.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之作 B.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C.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 D.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对 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农 政全书》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出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天工开物》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故三大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 作品,A 项正确。只有《农政全书》涉及西方农业科技和思想,排除 B 项。C 项说法错误,三 大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作品,没有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排除。D 项说法错 误,三大科技巨著没有起到推动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排除。 【点睛】本题以古代科技成就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明清时期出现了三 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运用明清科技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 可知道正确答案。 1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 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 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故 C 项符合题意。 12.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 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这表明他意在强调 A.郡县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B.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C.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D.郡县制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不得不改革的信息,排除 A;材料认为郡县制有利于“古今上下 皆安之”,可见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是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 B;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 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是强调郡县制对稳定统治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存在有其必 然性,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排除 D。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票”是明朝皇帝对内阁上呈的票拟意见进行更改的行为,本身是符合中枢决策程 序的。这一现象在崇祯朝最为凸显。崇祯帝“屡发改票”,往往是文官之间的相互弹劾与人事 纠葛。君臣之间少有商榷,内阁只凭对圣意的揣摩进行票拟,与皇帝之间不断文移往返,而中 枢决策迟迟没有定论。崇祯帝的“改票”行为经常是其单方面要求更改票拟,往往以否定内阁 处理意见为指向。同时,这一行为还缺乏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更多融入了皇帝的个人意志与 主观色彩。在崇祯帝“改票”的过程中,司礼监宦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崇祯帝为了保证 司礼监辅佐其“改票”的有效性,对于宦官选拔和考核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阁臣。 ——摘编自李玉文《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材料二 17 世纪初期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后,国务的增加使枢密院的规模不断膨胀。为了提高 工作效率,从詹姆士一世起,在枢密院之下陆续成立了许多临时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起初委 员会的职权仅限于为枢密院会议做准备工作或提供决策建议;渐渐地,在国王的默许下,委员 会越来越多地架空了枢密院而获得了行政和决策权力。1640 年内战爆发前,外交委员会已成 为国王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其职权不仅涉及外交事务,而且涉及几乎所有的重要国务。由于 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其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 “内阁会议”“内阁”。光荣革命前夕,作为一个私密的半官方机构,外交委员会事实上已成为 “英格兰中央政府决策的核心所在”。1688 年光荣革命后,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 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秘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与此同时, 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 ——摘编自樊兆龙《关于英国的枢密院与内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崇祯朝“屡发改票”的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7 世纪英国内阁演变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7 世纪的中国与 英国政治的主要区别。 【答案】(1)影响:使决策效率与政府和政令的威信降低;消解了内阁辅政的职能;导致宦官 参政;强化了皇权;加剧了政治危机。 (2)过程:从枢密院到委员会的建立;委员会提供建议、做准备工作到外交委员会成为主要 机构;内阁由秘密转为公开,由御用咨询机构向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过渡。 主要区别:中国君主专制强化;英国君主立宪制渐趋确立。 【解析】(1)崇祯朝“屡发改票”的政治影响,根据“与皇帝之间不断文移往返,而中枢决策 迟迟没有定论”可以看出使决策效率与政府和政令的威信降低;根据“往往以否定内阁处理意 见为指向”可以看出消解了内阁辅政的职能;根据“司礼监宦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 看出导致宦官参政;根据“更多融入了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主观色彩”可以看出强化了皇权;根 据“对于宦官选拔和考核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阁臣”可以看出加剧了政治危机。 (2)17 世纪英国内阁演变的过程,可以根据“在枢密院之下陆续成立了许多临时委员会和常 设委员会”“委员会越来越多地架空了枢密院而获得了行政和决策权力。1640 年内战爆发前, 外交委员会已成为国王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秘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 “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等信息分析 得出。联系所学可知,17 世纪的中国与英国政治的主要区别是中国君主专制强化,英国君主 立宪制渐趋确立。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 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 宾)传入中国大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 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 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 ——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 (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现象: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 评析: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 我国东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 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 和社会稳定。 总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 其他思路示例: (1)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人口大迁徙; (2)明清时期,国内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迅速推广相伴而生。 【解析】现象:根据题干中提供的图片可以从高产作物推广、人口迁移或者二者结合的角度提 出观点,以高产作物推广为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 速推广。 评析:评析重在分析高产作物推广的原因,可以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 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也可以分析 人口流动使得作物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即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 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 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 口迁徙关系密切。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山西一地在明代 276 年间曾 37 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 年)之后,尤 以万历、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 最高。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 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 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 段,扩大救疗面。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 想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山西疫情防治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山西疫情防治措施的作用。 【答案】(1)措施:政府减免税收发放钱币赈济灾民;针对疫病施医送药;采取隔离措施,避 免疫情扩散人民向医生与儒生救助灾民相结合。 (2)一定程度防控了疫情;缓和社会矛盾;扩大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 【解析】(1)措施:根据“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得出 政府减免税收发放钱币赈济灾民;根据“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得出针对疫 病施医送药;根据“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 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概括得出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人民向医生与儒生救助灾民相结合。 (2)可从防控疫情,缓和社会矛盾,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 1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程大位(1533—1606),明代商人,数学家。少时读书广泛。20 岁左右开始经商生涯, 历遍长江中下游地区。其间广泛收集古今数学著作与民间算法,遇有疑义则请教问难,从而积 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40 岁左右回到家乡,致力于数学研究。60 岁时,根据多年的收集、研 究与实践所得,完成了《新编直指算法统宗》17 卷,6 年后,又将该书删繁就简编成《算法 纂要》4 卷。《算法统宗》,以《九章算术》体例为宗,冠以珠算知识,附以难题杂法,内容广 泛。卷一至卷二介绍数学常识与珠算知识。卷三至卷十二依次分列方田、粟布、衰分、等 10 类传统算法,构成全书主体。末附“算经源流”一篇,开列北宋元丰七年(1084)至明万历 戊子(1588)间 51 种算学书名。该书各卷间有新意。 ——李兆华《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1)根据材料说明程大位数学成就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程大位能取得巨大数学成就的原因。 【答案】(1)特点:实用性强;重视收集同时代的数学成果;继承数学原有成果与创新相结合。 (2)勤学好问,重视积累,悉心研究。前人的数学成果和民间的数学智慧;商人经历丰富了 数学知识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信息“其间广泛收集古今数学著作与民间算法”、“卷三至卷十 二依次分列方田、粟布、衰分、等 10 类传统算法”、“开列北宋元丰七年(1084)至明万历戊 子(1588)间 51 种算学书名。该书各卷间有新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重视收集同时代的 数学成果、实用性强、继承数学原有成果与创新相结合。 (2)“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少时读书广泛……遇有疑义则请教问难……致力于数学研究”得 出:勤学好问,重视积累,悉心研究;由材料信息“其间广泛收集古今数学著作与民间算法” 得出前人的数学成果和民间的数学智慧;由材料信息“20 岁左右开始经商生涯,历遍长江中 下游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人经历丰富了数学知识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