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6讲 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6讲 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学案)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 ‎ ‎ 一、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背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2.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内容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和主要任务。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4.意义: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路探索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5.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邓小平理论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 ‎②“左”倾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 ‎③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一场讨论。‎ ‎(2)形成 ‎①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②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③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时代主题。‎ ‎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 ‎⑤中共十三大: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发展 ‎①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明确规定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行动指南。‎ ‎(4)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它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②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发挥着指导作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①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 ‎②基于对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及其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2)内容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①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二、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原因 ‎①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 ‎②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历程 ‎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③1970年4月,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④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2)影响 ‎①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界各地推广。‎ ‎②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3.“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①1983年,每秒运行亿次的“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 ‎②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神舟”号飞船 ‎(1)发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上太空。‎ ‎(2)意义 ‎①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②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③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特别提醒] “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 (2)“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扫盲教育 ‎(1)内容 ‎①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②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③1982年宪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均提到扫除文盲。‎ ‎(2)成果:2001年元旦,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义务教育 ‎(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 ‎①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3)成就:2001年元旦,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实现。‎ ‎3.高等教育的发展 ‎(1)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 ‎①1958年,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 ‎②1961~1963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③“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3)迅速发展 ‎①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名师指津] ‎ ‎1.理解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2)意义 ‎①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以及人口学、遗传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 ‎(3)“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又受到严重破坏,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 ‎3.文学艺术的春天 ‎(1)原因:科学文化领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向正途,1979年“双百”方针重新确立。‎ ‎(2)表现 ‎①文学艺术领域: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 ‎②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 ‎[辨析比较]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考点一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①国外因素: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 ‎②政治因素: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 ‎③经济因素: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④思想因素:思想纯化提供的便利。‎ ‎⑤自身因素: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 ‎(2)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③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④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⑤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3)消极影响 ‎①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 ‎②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 ‎③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 ‎④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 ‎1.论从史出 ‎(1)实施“两弹一星”的目的与意义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 史料二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 结论 史料一表明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史料二说明“两弹一星”的成功显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从时代变迁看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 史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者内容 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 本土文学 农业、工业 传统教育 篇数 ‎15‎ ‎13‎ ‎9‎ ‎4‎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结论 史料表明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语文教材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马列原著和政论为主到突出经济;由偏重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到所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2.史由证来 分析史料,论证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的缺失之处。‎ 史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 高等教育体系。1952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 ‎——据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 提示:1952年的院系调整缓解了当时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但也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 论证: ‎ ‎ ‎ ‎ ‎ ‎ ‎ 答案 虽然1952年的院系调整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缓解了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但是,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所造成的缺失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将教育政治化,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使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走了很长的弯路。‎ 考点二  “双百”方针的实践 ‎ 1.“双百”方针的实质:“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学术自由。具体地讲,在文艺和学术问题上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2.“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 ‎(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2)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 阅读史料,找出在评价武则天问题上“双百”方针在不同时期的实践状况。‎ 史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 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主要信息: ‎ ‎ ‎ ‎ ‎ ‎ ‎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出现了各抒己见、言论自由的良好氛围。 “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使“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歪曲历史事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双百”方针重新焕发生机,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给予了客观公正的地位。在这一问题上典型地体现了“双百”方针的曲折发展历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的历程 ‎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 ‎1952~1956年 ‎1956~1957年 ‎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 数据 科研项目100项 科研项目400项 科研成果3 406项 发现问题 从新中国科技基础、政治经济状况等角度分析。‎ 命题角度 新中国科技基础薄弱;科技方针、“一五”计划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大跃进”对科技领域的影响。‎ ‎2.新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 年代 ‎ 高等教育 ‎ 中等技校 ‎ 中等师范 ‎ 中学 ‎ 小学 ‎1975‎ ‎32.6 ‎ ‎34.4 ‎ ‎-‎ ‎39.3 ‎ ‎45.0‎ ‎1980‎ ‎23.4 ‎ ‎37.2 ‎ ‎26.0 ‎ ‎39.6 ‎ ‎44.6‎ ‎1985‎ ‎30.0 ‎ ‎38.6 ‎ ‎-‎ ‎40.2 ‎ ‎44.8‎ ‎1990‎ ‎33.7 ‎ ‎42.4 ‎ ‎52.4 ‎ ‎41.9 ‎ ‎46.2‎ ‎1995‎ ‎38.5 ‎ ‎48.3 ‎ ‎62.8 ‎ ‎45.2 ‎ ‎47.5‎ 发现问题 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断增长。‎ 命题角度 教育改革、观念进步与女性教育的关系;女性教育发展的影响。‎ ‎3.相对论在中国的遭遇 ‎1968年6月,中国科学界印发了题为《彻底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的资产阶级反动观点——评相对论的基础“光速不变原理”》的文章,给“相对论”罗列如下罪行: “相对论是地地道道的主观主义和诡辩论,也就是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根本违反了唯物辩证法,而且也没有得到实验的直接验证……”‎ 发现问题 1968年中国科学界对相对论予以否定。‎ 命题角度 相对论理论的特殊性;意识形态对中国科技的影响;中国科技发展不与世界同步。‎ ‎4.邓小平模式成功的秘诀 邓小平模式,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第六次政治选择,是毛泽东模式的改良型,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这是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最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它继承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强大政治资源,通过一个强大的有社会广泛基础的执政党,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保持着强大的政治整合力。因此它在政治类型学上可以归结为“后全能主义型的新权威主义”发展模式。‎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发现问题 萧功秦认为邓小平模式有两大特点:继承了毛泽东模式的政治资源,充分利用了市场对经济的激活作用。‎ 命题角度 邓小平模式成功的原因;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的关系。‎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Ⅱ,31‎ 全国Ⅲ,31‎ ‎2015‎ 全国Ⅱ,31‎ ‎2013‎ 全国Ⅱ,31‎ ‎1.命题点: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2017·课标全国Ⅱ,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当时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 ‎2.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2017·课标全国Ⅲ,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C 解析 图片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故C项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浪漫主义绘画强调艺术想象力,都与图片中的写实风格不同,排除A、D两项。同时期(二战后)西方流行的是现代主义绘画,排除B项。‎ ‎3.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确立 ‎(2013·课标全国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 A 解析 材料列举的相关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再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 ‎1.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科技的发展 ‎(2017·凉山三模,31)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加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 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中国科学院已成为科研的领导机构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学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2.命题点:中国科技发展的世界地位 ‎(2017·天津河北区二模,10)下面是部分国家1993~‎ ‎2003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比较图。此图揭示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的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 B.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C.亚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少于欧美 D.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不能由此说明中国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美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多,但不能由此说明美国科技水平一直领先,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关于科技论文总数的比较,故C项错误;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说明中国科技的新突破新发现较少,说明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故D项正确。‎ ‎3.命题点:新中国教育对工业化建设的贡献 ‎(2018·全国Ⅰ卷高考模拟,31)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由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这一措施旨在(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952年和1953年”“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知,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期,国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材料措施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略服务的,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北京海淀高三期末,17)20世纪6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阶段,我国成功的研制出(  )‎ A.原子弹和导弹 B.喷气式战斗机 C.人造地球卫星 D.神舟载人飞船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导弹,故A项正确;中国1956年研制成功喷气式战斗机,故B项错误;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C项错误;神舟载人飞船研制成功是在改革开放后,故D项错误。‎ ‎2.(2018·荆州一模,13)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答案 C 解析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史实错误,故D项错误。‎ ‎3.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某著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位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袁隆平 C.吴阶平 D.华罗庚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在他心里,国为重……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 ‎,结合所学,钱学森1950年开始争取离美回国,历经5年终于回到祖国,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故A项正确;袁隆平是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与航天无关,故B项错误;吴阶平是我国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与航天无关,故C项错误;华罗庚与航天无关,故D项错误。‎ ‎4.(2017·商丘三模,31)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5 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 D 解析 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未超过日本、西欧的技术,故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C项错误;“神舟5 号”飞船的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项正确。‎ ‎5.(2018·大连高三双基测试,14)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因为她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像屠呦呦一样抵御干扰、潜心钻研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革”期间世界首创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 B.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C 解析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故A项错误;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1983年,故B项错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1973年,符合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故C项正确;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是2003年,故D项错误。‎ ‎6.(2017·山东大教育联盟高三期末,24)“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恢复 B.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道德风尚的变革 答案 A 解析 材料突出反映出文艺政策对文艺重新繁荣的影响,“更加强调人文关怀”“走向多元化”体现出“双百”方针的恢复,故A项正确。‎ ‎7.(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4)1980年,潘祎和黄晓菊两位青年因为不堪生活的揉搓发出了一个引起全国大讨论的哲学疑问——“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杂志社收到6万多封来信参与讨论。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经济高速发展中青年们的迷茫 B.“文革”对人们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C.此后出现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 D.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 答案 A 解析 1980年改革开放才开始不久,国家经济并未高速发展,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1980年“文革”虽然已经结束,但它对人们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没有消除,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出于对“文革”的反思,出现了伤痕文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改革开放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仍有青年表示迷茫,这反映出当时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2017·北京丰台二模,19)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 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B.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D.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强调的是国内的情况,对外开放与此无关,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不涉及,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束了“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在文艺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文学艺术创作再现生机,故D项正确。‎ ‎9.(2018·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30)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由此图信息可以推知(  )‎ 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 B.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 D.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职教”招生的人数和比例都是明显上升,这与政策有关,故A项正确;中等教育不仅仅是职教和普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职教”招生数的上升不等于理念“已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职教和普高”仅仅是中学,不能反映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故D项错误。‎ ‎10.(2017·天津红桥二模,11)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 D 解析 1978年尚未建立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1978年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深化”言之过早,故B项错误;1978年对外开放刚刚开始,“加速”言之过早,故C项错误;1978年的讲话主张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了思想,1992年的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想,都解放了思想,故D项正确。‎ ‎11.(2017·湖北新联考高三第四次联考,3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  )‎ 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面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境,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了思想,故B项正确;从改革开放时期就已经开始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开放浦东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12.(2017·菏泽一模单科,12)当今中国,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材料现象有利于(  )‎ A.中国文化的国际化 B.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 C.增强民族认同感 D.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现象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和国际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以及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而不是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故B项错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故C项正确;这种现象不但不会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还有利于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唐山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答案 (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 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 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 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14.(2017·北京延庆一模,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19世纪40年代,兵器家龚振麟借鉴英军火轮,并参考林则徐提供的《车轮船图》仿制成“车轮战船”。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 ‎1914年,任鸿隽等一批留美学生,组织民间的中国科学社。1928年,在蔡元培推动下,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随后,在殷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和甲骨卜辞,筹建了紫金山天文台,还对我国的地下资源作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20世纪30、40年代,涌现出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2016年,中国科学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5月30日,将成为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阅读材料,概括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 特点:水平方面:科技发展从学习西方到领先世界(或科技水平由落后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原因方面: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分析:晚清时期,面对民族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近代科技;清末新政推动科技的发展,取得一些成就,但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民国时期,政府组织科学家开展科技研究,取得一些显著的科技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科研机构,制定科学规划,取得一批尖端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