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二年级学期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  )‎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 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2.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  )‎ A.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                        B.各家思想逐渐融合 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                        D.政府支持农业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人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规模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提高了私营手工业的地位                    D.反映出重农政策的松动 ‎4..唐代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同时,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由中央任命长史、司马等官员,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唐代的这些举措(  )‎ A.消除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B.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 ‎5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 A.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B.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6.宋朝三司与宰相的职权关系颇为复杂,一方面三司作为宰相领导下的中央财务职官系统,在财务行政中须报请宰相决策,另一方面,三司又可通过多种渠道,不经宰相而直接奉圣旨行事。三司在政务运行中的地位表明(  )‎ A.政出多门使决策的效率降低                B.中枢机构职能划分得以理顺 C.君主力图强化对政务的掌控                D.官僚机构人浮于事现象严重 ‎7.明初“靖难之役”后,留都南京作为“朝廷的备份”,除皇帝不在此城外,仍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而北京作为首都,总揽一切政事并加强对北方边境进行军事防御。明朝南北“两京制”的形成有助于(  )‎ A.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强化政权忧患意识 C.降低集权统治成本                                D.化解北方边患危机 ‎8.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史籍不载,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汉末有异性兄弟金兰结义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桃园三结义着墨甚多,同时期在许多水陆码头出现了“三义庙”“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  )‎ A.地域性文学得到充分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对信义的重视 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                    D.三国历史受到商人们的推崇 ‎9. 1863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这是一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主的学校。随后两年,上海、广州先后成立了性质相类的广方言馆。当时这种“同文”、“广方言”的命名方式(  )‎ A.弥补了国人知识的缺陷                        B.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 C.引来了民族觉醒的曙光                        D.蕴含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10.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指出:“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故资本国家,断无表同情于吾党。”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受屈之人民”方才是中国革命真正可靠朋友。这种认识的转变(  )‎ A.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B.使孙中山走上了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在思想上为国共合作准备了条件        D.体现了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 ‎.‎ ‎11.‎ ‎ 1908年,在香港生长并加入英国国籍的李宝鉴、李宝镛兄弟因与居住在香山县的堂兄争夺田产发生诉讼,被地方官讯办。驻广州英国领事多次要求广东官府将二人交出,两广总督则认为二人自称新会县人,无疑是中国人,拒绝交人。当时这种双重国籍现象在沿海、沿边地区明显增加。晚清的这种双重国籍现象(  )‎ A.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                B.促进了晚清社会治理现代化 C.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                    D.体现了国家意识的普遍提高 ‎12. 1925年到1926年间,《向导》和《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纪念文章。在内容上,多为纪念五卅运动、列宁、孙中山、十月革命、二七惨案、义和团运动、五九国耻、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纪念文章(  )‎ A.服务于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活动            B.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C.旨在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D.说明近代民主的群众基础广泛 ‎13. 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21日宋美龄广播了蒋介石的《告印度人民书》英文稿。文中说,中印两国人民命运相同,因此应并肩作战。他同时要求英国能够“不待印度人民有任何的要求,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使他们能发挥精神和物质无限之伟力。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反映了(  )‎ A.抗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英、印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远东事务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D.中印对日作战已经转入反攻 ‎14.《全民抗战》是在武汉创办的政治刊物,共出版157号,图1是其创刊号刊头。《全民抗战》的创刊(  ) ‎ 图1 ‎ A.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党内合作的实现    B.标志着报业开始参与民族救亡运动 C.促进了国民政府抗战路线的转变        D.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15. 1930~1934年,国内主要农作物年收成大约相当于十足年份的60%左右,上海农产品价格指数在此期间下降28%(1930年=100),其中谷类价格下降38%,豆类下降40%,纺织原料类下降25.5%。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政局持续动荡                                B.民族工业的发展受挫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D.国民政府推行统制政策 ‎16.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对全国的矿产进行了有计划的普查,特别是对有些稀缺的资源(如石油)作了更为详尽的普查工作和和勘探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 A.收回列强对华资源控制权                    B.适应了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C.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                    D.配合“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 ‎ ‎17.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这说明,我国(  )‎ A.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B.工业强国地位已经确立 C.综合国力开始不断提升                        D.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 ‎18.有学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中期,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人掷出骰子的某个点数的概率都要大,雅典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这说明(  )‎ A.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                    B.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 C.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现                    D.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19.在拿破仑时代,参与制订《民法典》的普雷阿梅纽说:“这是令人钦佩的上帝秩序,符合所有人的理性和内心的原则。正是在这里,在公平中,在良心上,罗马人发现了这种教义”。据此可知(  )‎ A.古罗马自然法等思想影响深远            B.古罗马最早产生理性精神 C.基督教教义影响民法典的制定            D.罗马法与宗教改革思想一致 ‎20. 15世纪,德意志人认为把自己比作基督的教皇们却干尽非基督教之事。如教皇规定凡官方公文必须盖章才能通行,结果就出现了盖章收费的现象。这表明(  )‎ A.人文主义理念开始出现                        B.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觉醒 C.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理性原则获得民众认同 ‎21‎ ‎.英国议会有上议院和下议院之分。1911年,新《议会法》通过,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权力扩大,现代议会制度确立;世袭贵族为主的上议院,至今仍然保留对下议院通过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掌握着最高司法权力。这表明英国议会制度(  )‎ A.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谋求平衡                B.是对开明专制思想的实践 C.体现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D.和代议民主的精神相违背 ‎22.下图为二月革命后俄国社会革命党杂志《新讽刺》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地主问农民为什么抱着一条腿,农民回答不知道另一条腿该放哪里,因为到处都是地主的土地,他害怕地主会找他要双倍赔偿。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 A.革命使得农民的地位逐渐提高            B.土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C.苏维埃政权主张没收地主土地            D.社会革命党属于农民阶级政党 ‎23.威廉·洛克腾堡在《罗斯福与新政》中提到:1933至1938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作者旨在说明“新政”(  )‎ A.打破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促进了美国制度上的变革                    D.保障了资本主义制度 ‎24. ‎ 表3 ‎ 国家或地区 ‎ 经济增长率 ‎ ‎2007年 ‎ ‎2008年 ‎ 美国 ‎ ‎1.9% ‎ ‎1.9% ‎ 中国 ‎ ‎11.5% ‎ ‎10.0% ‎ 印度 ‎ ‎8.9% ‎ ‎8.4% ‎ 拉美地区 ‎ ‎5.0% ‎ ‎4.3% ‎ 独联体 ‎ ‎7.8% ‎ ‎7.0% ‎ 表3是2007年和2008年某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数据。这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向有序发展                        B.美国不再是唯一超级大国 C.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崩溃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泰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移民提供室屋田嚣、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行,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扣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3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1、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非法。……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二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东华录》‎ 请回答:‎ ‎(1)《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意义何在?(4分)‎ ‎(2)在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2分)试分别对中英政治体制作简要评价。(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阐述,他生前就预感到人类会打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相互交往而使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他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 ‎——摘编自刘晓颖《应对全球化的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的论题,阐述须有事实依据。)‎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国高等教育会议确定高等教育的方针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我国完成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1950年6‎ 月,第一次全任务:“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吸收具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入国家建设的行列。”1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1953年10月,政务院又做出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综合性大学和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一业务部门培养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以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1959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加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在学校举办的农场和工厂中参加劳动;二是参加学校安排的下厂、下乡劳动;三是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 ‎——摘编自陈磊、栗洪武《也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4分)‎ ‎ ‎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B C A A B B D C A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C D A B A C A B D D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5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选考第27题15分,选考第28题15分,共计52分。)‎ ‎25.(15分)‎ ‎(1)主要特点: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4分)‎ 积极作用: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4分) ‎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4分)‎ ‎(3)意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3分)‎ ‎26.(16分).【答案】(1)它的基本精神是以明确的条款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意义在于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2)不同:英国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 评价:英国君主立宪制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保留了君主制贵族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但明清时期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27(10分)‎ 示例 论题: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促进了世界走向统一。(2分)‎ 阐述: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洲、美洲开始建立.紧密的联系;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进行的殖民扩张,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人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伴随两次工业革命,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各地的交往进一步提供了便利,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各地因相互依存而走向统一,一部完整的世界史由此产生。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交往不断扩大基础上的。由此可见封闭是徒劳的,只有开放,融人世界,顺应历史潮流才有出路。(8分,言之成理即可)‎ ‎28.(11分)‎ ‎(1)内容:确定高等教育要面向工农大众、服务国家建设的方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顺高等学校领导关系,加强国家领导;加强生产劳动教育。(共7分)‎ ‎(2)影响:改造旧教育,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新型人才;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发挥高校办学的积极性。(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