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经过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 ‎(3)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4)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5)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6)新时代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筹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筹建新的国家政权事宜。‎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3)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 ‎[辩]‎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相继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法律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2.社会秩序: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 ‎3.民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4.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四)新时期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 ‎1.法制建设 ‎(1)措施 ‎①法制建设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针。‎ ‎②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 ‎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注]‎ 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辩]‎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拓]‎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 [拓]‎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价值 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 ‎[辩]‎ 基层民主选举不等于村民自治。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而村民自治应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 ‎[拓]‎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打破两岸隔绝关系(20世纪80年代)‎ ‎(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20世纪90年代)‎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0年以来)‎ ‎(1)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拓]‎ ‎“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重难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解读] 注意图片中的两处信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处于最顶端;没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之后作为统一战线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史料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①,二是对公民进行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②。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③。‎ ‎——摘编自张荆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读] ‎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史料主要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①‎ 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建设 ‎②‎ 反映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建设 ‎③‎ 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①②③所获取的信息,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提示]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系统认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 ‎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色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三)唯物史观——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 (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5)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重难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史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①。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②。‎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史料二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③。……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④。‎ ‎——《反分裂国家法》‎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解读] ‎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适当的方式”实际上是指以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②‎ 指出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绝不容许外国插手 ‎③‎ 表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④‎ 任何分裂台湾的方式都是绝不允许的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根据①②③所获取的信息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根据③④获取的信息分析《反国家分裂法》制定的目的。‎ ‎[提示] 立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台湾问题为中国内政问题,绝不容许外国插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系统认知]‎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解读] 无论是“国”中右下方的一点,还是“China”的“i”上的一点,两则漫画都把台湾看做是中国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领土,少了台湾,中国领土就不完整了,所以漫画充分表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系统认知]‎ 推动和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 ‎(1)阻碍因素 ‎①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 ‎③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 ‎(2)有利因素 ‎①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③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④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⑤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 ‎⑥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交流等。‎ ‎[随堂巩固训练]‎ ‎1.(2014·江苏高考)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读懂]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材料中的新闻报道发表于1953年,说明当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建立;李大娘当选为人大代表说明当时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做对] 选A ‎2.(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读懂] 《共同纲领》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历史文献,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这一次的政协会议具有双重性质,既行使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又具有统一战线性质,体现了代表的广泛性,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做对] 选C ‎3.(2015·江苏高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读懂] 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做对] 选D ‎1.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解析:‎ 选A 材料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中,甚至担任了部长级的职位,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 ‎2.(2019·资阳一模)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 解析:选C 根据所学,新政权建立于1949年,与材料“1953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97年中共十五大,我国才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宪法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宪法制定的讨论关注,民意基础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3.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规定(  )‎ 解析:选B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C项错误;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D项错误。‎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1979年元旦,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此举的主要背景是(  )‎ A.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解析:选C 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中国统一政策的特点,不是背景,故A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在1992年达成的,即“九二共识”,故B项错误;《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是中国宣布用和平方针解决台湾问题,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关系密切,故C项正确;“一国两制”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D项错误。‎ ‎5.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 ‎。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 解析:选C “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可知材料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正常化于20世纪70年代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香港回归结果的认识,没有涉及政策问题,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的“香港已死”到《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客观上说明了“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故C项正确;“香港回归祖国”主要是中英之间的关系,与美国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