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04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 难度 2017新课标Ⅰ,26题 经济重心的南移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等 2017新课标Ⅲ,26题 中国古代农业 利用表格信息,考查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中等 2017年海南卷,6题 中国古代农业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商品化 容易 2016新课标Ⅱ,25题 田庄经济 通过汉代画像砖,考查土地制度 较难 2016海南卷,6题 小农经济的特点 通过历史文献考查古代中国精耕细作 中等 2016年江苏卷,8题 农业中的生产工具 通过历史文献考查古代农业工具 容易 2015新课标Ⅰ,24题 小农经济 通过农耕之利考查小农经济的特征 中等 分析解读 该知识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都有涉及。命题者常以文献资料、图片、表格数据等形式作为小农经济建立背景及古代土地制度来考查。备考时应把生产工具与耕作方式联系起来,通过生产工具的进步,掌握耕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关注奴隶制社会井田制,春秋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确立,这种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可将古代土地制度与近代土地制度及现代土地制度演变结合起来复习,注意“古今贯通” 考点一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2017年新课标卷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题思路】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 (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推动各国变法。 (4)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5)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土地演变的根本因素。 考点二 古代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2017年海南卷)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考点三 经济重心的南移 (2017年新课标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三 农业生产工具 (2016年江苏卷)《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能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复习时候要掌握古代水利灌溉工具,从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和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等角度掌握。 考点四 小农经济的特点 (2016年海南卷)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解题思路】 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要点解密】 全面理解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条件 (1)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农民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4)政府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3.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4.地位 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年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推动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考点一 农业的生产工具 1.(2018年湖南岳阳平江县第四次模拟试题)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答案】C 考点二 耕作方式和耕作技术 2.(2018年百校联盟高三联考)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况 B.牛耕方式以二牛抬杠为主 C.曲辕犁结构相对比较完备 D.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巨大 【答案】A 3.(2018年山东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些信息说明秦汉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犁铧、铧冠、鐴土”“锸、锄、铲、镢”可知,在秦汉时期,农业生产中铁制农具逐渐使用,这说明生产工具的不断,使精耕细作的农业日益形成,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些铁制农具是官营冶铁部门制造的,故排除C项;不能根据题干所述推断出B项,故排除。 4.(2018年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从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答案】D 5.(2018年黑龙江大庆中学高三检测)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答案】D 【解析】屠宰耕牛不属于经济活动,故排除A。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材料反映了明朝法律对屠宰耕牛的行为实施严惩,从侧面体现了耕牛对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表明明朝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故选C。 考点三 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 6.(2018年浙江高三适应性测试)《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河渠书》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以上史籍记载的两大水利工程 A.皆位于灌溉发达的关中地区 B.都是春秋时期水利工程的典范 C.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 D.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修建的两处水利工程都有利于人民和国家,因此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A项错误,第一处修在巴蜀地区;B项与事实不符;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7.(2018年江苏赣榆县高三检测)“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 【答案】D 8.(2018年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联考试题)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制了一种水利技术,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对这种水利技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关中地区 B.郑国渠的修建采用了此技术 C.有利于泰始皇对岭南的征服 D.是刀耕火种农业发展的体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和所学知识可知是井渠法,该技术发明于汉武帝时期,首先在关中地区得到应用,A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兴修的,属于地表面的水利工程,与题干不符,排除B。灵渠的兴修,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与题干无关,排除C。刀耕火种是农业经营方式,与题干水利技术无关,排除D。 考点四 经济重心的南移 9.(2018年河南豫南豫北名校高三联考)据统计,西汉、唐朝、北宋三个朝代中国南北方的人口数(单位:百万)如下图。从该图中可以得出 A.汉至北宋全国人口增长不均 B.汉唐时期北方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C.政治中心对人口流动影响小 D.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数发展至最高峰 【答案】B 考点五 土地制度 10.(2018年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试题)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答案】C 11.(2018年清华大学高三诊断性测试)就北魏“均田制”,著名学者黄仁宇做了如下的归纳:“魏之‘三长’、‘均田’以及(其后)各朝的‘府兵’,都系用‘间架性的设计’作基础,也就是先造成理想上的数学公式,广泛地推行于各地区。行不通时,互相折衷迁就,只顾大体上在某种程度上的可行,无意以条文作主,凡事认真。这种办法施行至公元775年安禄山叛变时,已不能继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政府制度在实际推行中受挫 B.材料分析出唐朝灭亡的原因 C.黄仁宇否定三长均田府兵制 D.材料认为政府执行力度不够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 均田制只设计了理想的公式,只要在大体上可行就可以,结果唐朝中期以后就不能继续实行了。这说明均田制等制度在实际推行中受挫,故A项正确;唐朝灭亡的原因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不是均田制等制度推行的受挫,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黄仁宇否定北魏的制度,故C项错误;均田制推行不下去和制度设计有关,和政府执行力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六 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2.(2018年山东宁阳高三检测)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农家都在耕作之余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规模小但聚在一起就是惊人的数量,结合所学可知正是这样的小规模的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中的“科学技术”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中国的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 13.(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测试)“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A.稳定性强 B.生命力顽强 C.基础脆弱 D.生产工具简单 【答案】B 14.(2018年河北邢台高三质量检测)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C.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D.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答案】B 【解析】休耕是为提高耕种效益和实现土地可持续有效利用,采取的以恢复地力为目的的更换作物或不耕种措施,“尽地力之教”指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禁捕青蛙”是保护生态的措施,“桑基鱼塘”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从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体现出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土地集中,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A、D两项。 15.(2018年辽宁丹东五校协作体高三联考)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根源于小农经济占主导 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D.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