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37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37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 考向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2.具体原因 (1)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3.直接原因 1914 年 6 月 28 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战争进程 阶段 时间 主要战役或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 1914 年 马恩河战役 “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 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 海战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 1917—1918 年 美国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 国对同盟国国宣战 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 三、影响 1.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2.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3.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四、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看,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 民地而发动的。 2.从战争的进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 夺,充分地显示了一战的侵略性质。¥网 3.从战争的结局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更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2 五、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战略失误 (1)“施里芬计划”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2)战场形势的变化出乎德军统帅部的预料。 (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使同盟国内部矛盾日益加剧。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 1904 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 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 40 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 22 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 发前 4 个月,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 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 最不计后果的人”……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 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除了。这就是亚瑟·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 一个整体的时刻”。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束”…… 1916 年和 1917 年 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但 它会在哪里爆发? ——摘编自[英]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争不可能论”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民众与政府对战争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 次世界大战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答案】(1)世界经济连接为一体,英德之间经济依赖更深;人们相信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 面和工业化战争难以预料的巨大破坏力可以阻止战争爆发。 (2)看法 欧洲民众:支持本国政府参与大战。政府:认为战争是短期的,本国能获得战争胜利。 影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 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3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 除了”,可得出欧洲民众支持本国政府参与大战;根据“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 在圣诞节结束’”,可得出政府认为战争是短期的,本国能获得战争胜利。第二小问,结合十月革命以及战争 的破坏性等史实,从社会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潮两个视角回答。.网 考向二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特点 (1)是列强之间实力对比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国实力均势必然会被打破,所以任何国 际关系格局都不会持久。 (2)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3)隐含着很多矛盾。 (4)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仍然是帝国主义列强剥削压迫广大落后国家或地区的体系,具有反 动性和非正义性。 (5)仍然是以欧洲为中心,以英法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但开始向欧洲两侧延伸。 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利 益冲突,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它促使 20 世纪 20 年代出现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有利于 20 世纪 20 年代 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它自身隐藏着许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它必将走向瓦解。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给后人的启示 (1)国际战略格局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呈现出动态的、渐进的运动过程和周期性变化规律。 (2)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既是战争的根源,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力量,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霸 的产物。 (3)围绕经济利益的争夺是战略格局演变的内在因素,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参与国际政治的首要条件。由于 4 英、法、美等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同盟国集团,因此后者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4)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为各国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注入活力。 (5)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例如,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在一战后开始 插手欧洲事务。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计划中,就提到了军备控制——国家之间团结起来共同限制他们的军 备。但是这项政策在巴黎和会上很难得到采纳。英国反对这项提案,美国自身并不想裁减自己的海军。巴 黎和会之后,英国比美国更不情愿商讨裁军问题。但是劳合·乔治遭到了国会大量工党反战议员的反对。同 时,国内民众厌战情绪高涨,要求裁军的声音此起彼伏。劳合·乔治只得放弃自己原来的意愿。在所有兵种 中,海军是最为花费一个国家国力的兵种。对裁军持消极态度的美国民主党总统威尔逊在 1920 年的大选中 失利。1921 年,新总统哈定采纳了参议员威廉·波拉提出的让美国政府主持裁军会议的建议。1921 年 11 月, 华盛顿会议召开,各国政要在海军顾问的协同下展开了对海军军备控制的讨论。各国都同意将吨位作为海 军军备的单位,并确定了英、美、日、法、意的主力舰吨位比例为 5:5:3:1.75:1.75,并重新明确了 各国之间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分配。作为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定,它的签订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周翀《英国与 1930 年伦敦海军会议》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两国对军备控制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 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军军备控制协议达成的影响。 【答案】(1)变化:美国由持消极态度到持支持态度,英国由反对到被迫接受。 原因: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浩劫,控制军备思想在欧美深人人心;英国工党反战议员及国内民众对扩大军 备的坚决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大为削弱,难以承担海军巨额的花销;美国政府执政党发生 变更。#网 (2)影响:英国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美国海军取得了和英国同等的地位,走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道路; 对远东地区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加剧了美日矛盾,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 5 第(2)问,根据材料“各国都同意将吨位作为海军军备的单位,并确定了英、美、日、法、意的主力舰吨 位比例为 5:5:3:1.75:1.75,并重新明确了各国之间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分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通过华盛顿会议,英国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美国海军取得了和英国同等的地位,走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 道路;对远东地区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加剧了美日矛盾,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考向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重要原因 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 3.历史原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藏的矛盾被激化。 (2)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 (3)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事实上助长了法西斯势力。 (4)20 世纪 30 年代欧、亚、非一些国家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 发展。 二、战争进程 1.爆发 1939 年 9 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扩大 1941 年 6 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2 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二战 达到最大规模。 3.转折 1942 年 6 月,中途岛海战中,日军惨败,这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1942 年 10 月,英军取得阿拉 曼战役的胜利,这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943 年 2 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成为苏德战 场的转折点。 4.胜利 1943 年 9 月,意大利投降。1944 年 6 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 6 的败亡。1945 年 5 月,德国投降。8 月,日本宣布投降。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2)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 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3.影响 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 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战争的影响与启示 1.影响 (1)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个大国。 (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二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2.启示 (1)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2)对侵略势力、邪恶势力不能手软,决不能姑息养奸。 (3)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网 (4)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 (5)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 年,随着德国闪击欧洲,日本受到刺激和鼓舞,要乘英法无暇东顾之机,加快南进步伐,扩 大战果。1940 年,二度上台的近卫文麿制定了《基本国策要纲》,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牢固结 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了夺取东南亚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日本企图 7 利用这里丰富的原料资源,击溃太平洋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进而扩大中国战场之战果。“要纲”的出笼,标 志着日本正式将南进政策视为其基本国策,南进战略开始实施。 ——摘编自宋凤仙《20 世纪上半期日本南进战略述论》 材料二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初期,获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暂时胜利。但其后果是灾难性的:日本既无 法以南进支持其对华战争,也无法从中国抽身专注于太平洋战场。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制定“南进”计划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的原因。 【答案】(1)目的:抢夺东南亚地区战略资源;切断英美援华补给线;确保在中国大陆的霸权;向太平洋 地区扩张。 (2)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限制了日军“南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日本陷入两线作战;促进了 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败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问,从材料信息“确立了夺取东南亚的基本方针……日本企图利用这里丰富的原料资源,击溃太平 洋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进而扩大中国战场之战果”概括即可。 考向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和平 一、雅尔塔体系 1.形成条件 (1)西欧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 (2)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渐成均势格局。 (3)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2.实质 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3.内容 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等。 8 4.评价雅尔塔体系 (1)积极作用: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 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2)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 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 局势紧张的根源。 二、美苏冷战 1.表现 (1)两大阵营对峙(战后初期) 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约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经互会,建立华约。 (2)美苏争霸 ①争霸开始:二战后美苏开始冷战。赫鲁晓夫上台,想取得与美国平等的地位,从而主宰世界,美苏争夺 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②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导弹的方式得以解决,美国占了上风, 但美苏双方的对抗进一步升级。 ③美苏关系缓和:1969 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提出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对苏联推行“缓和”外 交;苏联已开始由守势转为攻势,勃列日涅夫推行“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美苏 关系出现缓和。 ④对抗再现:1979 年,苏联出兵阿富汗以及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这些都成为苏联的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的标志,致使美苏关系再度紧张;1980 年,美国提出“卡特主义”,1981 年里根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 制”政策,1983 年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⑤“第二次缓和”:1985 年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得到了美国的响应;1987 年里根和戈 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网 (3)两极格局的结束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特点 二战后美苏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局部“热战”不断。 3.影响 9 (1)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局部冲突不断出现。 (3)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启示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苏争霸是当时世界不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 训沉痛。 (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当一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的时候,在世界中就处于优势, 反之,在世界中就会处于劣势。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 年 6 月初,“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附近,出于国内外形势考虑,美国表现出停战谈判的意向。 6 月 23 日,苏联正式提出交战双方停战谈判的建议。6 月 25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愿为其实现 而努力。7 月 10 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正式开始,交战双方首先就议程问题进行讨论。7 月 26 日开始讨 论确定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谈判破裂后,联合国军连续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朝中方面 采取以打促谈的方针,迫使联合国军重新谈判。10 月 25 日,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恢复。经过多次说理斗争, 在朝中方案的基础上,双方于 11 月 27 日达成协议。此后,双方就战俘问题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谈判并于 1953 年 6 月达成协议。1953 年 6 月 17 日和 7 月 24 日,双方又对军事分界线作了两次校正。1953 年 7 月 27 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朝鲜战争结束。 ——据齐世荣、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促成朝鲜停战谈判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50 年代朝鲜停战谈判的特点。 【答案】(1)因素:苏联的影响;双方战场均势;中国出于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美国应对国内国际形 势的需要。 (2)特点:时断时续,以打促谈,过程艰难;谈判内容呈现明显阶段性特点;受外力影响较大。 考向五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朝鲜战争 10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 (2)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政权。 (3)美国的霸权政策。 2.经过 (1)1950 年 6 月,朝鲜内战爆发。 (2)1950 年 7 月,美军侵入朝鲜,威胁中国安全。 (3)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4)1953 年,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3.性质:由内战扩大的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4.影响 (1)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中的“热战”,是冷战的产物。 (2)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3)对美国的影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 了。 (4)对中国而言,捍卫了国家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对中美两国关系而言,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背景 (1)越南抗法斗争:1954 年越南与法国达成协议,越南被临时军事分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 (2)1955 年,美国扶植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越南分裂。 (3)南越人民掀起反对吴庭艳政权的祖国统一斗争,并得到越南北方人民的支援。 2.经过 (1)开始:肯尼迪在越南南方推行“特种战争”。 (2)扩大:1965 年,“特种战争”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 (3)转折:1968 年,北越发动“新春攻势”。¥网 (4)结束:1973 年,美越签署和平协定,双方完全停止敌对行动。 3.影响 11 (1)越南捍卫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国家统一。 (2)美国战败,损失巨大,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 (3)美国被迫调整政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4)美苏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三、中东战争 1.背景 (1)历史原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大国的相继统治。 (2)地理原因: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 (3)国际政策: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美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联大决议在该地区分别建立犹 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2.经过 从 1948 到 1982 年共进行了巴勒斯坦战争(1948 年)、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 年)、六日战争(1967 年)、十月战争(1973 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 年)等五次中东战争,都是中东国家对以色列的 战争。 3.东和平进程 (1)埃以和谈:首开中东和平进程的是埃及领导人萨达特,取得了一定成果。 (2)巴以和谈:为巴以和解做出杰出贡献的是阿拉法特和拉宾。 ①20 世纪 80 年代阿以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②1993 年巴以签署和平协议,允许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区自治。 ③巴以接受 2003 年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4.影响 造成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造成巴以双方相互仇视和冤冤相报,使中东和平进程 异常艰辛。 四、两伊战争 12 2.经过 1980 年 9 月,战争爆发;1988 年,在联合国的调停下,两伊宣布停战。 3.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 发展,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大的阴影;两伊战争还造成了中东国家 的分裂;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五、海湾战争 1.背景 (1)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去平衡。 (2)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存在长期边界纠纷。 2.经过 (1)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袭击;8 月 8 日,伊拉克宣布同科威特“合并”。 (2)1991 年 1 月,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2 月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 (1)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2)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4.影响 (1)给科威特和伊拉克两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2)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3)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4)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 材料 1973 年 1 月 23 日,美国和越南代表正式签署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巴黎协议,历时 12 年的侵越战争宣 告结束。尼克松总统在其对越南战争的总结中说:“很少有国家曾享有 1959 年美国对北越的那种军事优势。 战争的一方是一个核超级大国,国民生产总值 5000 亿美元,武装力量超过 100 万,人口 1.8 亿;而另一 方是一个军事小国,国民生产总值不到 20 亿美元,武装力量 25 万人,人口不足 1600 万,从纸面上看,这 场战争对另一方来说是毫无希望的力量悬殊之战。” ——摘自《正义战争论视域下的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越南战争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答案】(1)背景:在越南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了支持和声援,美国把新中国视 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美国要称霸世界,配合在欧洲地区的冷战,遏制共产主义。$网 (2)越南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美国社会造成深远影响;越战后期美国内外交困, 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和苏攻美守态势的出现。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 1900 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 战英国的殖民统治。……德国以容克集团为代表的统治精英,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赢 得议会选举把帝国推向民主和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 材料二 德国的崛起,加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打破了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建均势的连 锁反应,大国之间纷纷结盟,大国与其周边邻国或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形成保护关系,从而构成欧洲民族国 家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 ——以上材料均摘自周健工《一战百年,恶之花依然不败》(2018 年 2 月 14 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 材料 一战的爆发,导致世界和平运动大大发展。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都认为,“欧 洲协调”已崩溃,应建立一个国际常设组织来防止战争爆发。有些官员在支持本国进行战争的同时,也间接 支持建立国际联盟的想法。这就是促使国际联盟成立的有效的原动力和动机。建立国际联盟的主要目的有 三个。一是维持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二是管理前奥斯曼帝国领地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三 是在卫生、劳工等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正如华尔脱斯所说:“国联不论在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始终以宪章 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向往和平和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世界的热望”。但是,国际联盟作为由战胜国对战败国的 媾和条约的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缺陷和弱点。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 年 7 月 18 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 7 月 21 日丘吉尔在回信中拒绝了。在 1942 年 7 月英美暂时搁置登陆西欧的“痛击”计划时,斯大林迫于苏德 战场的紧急形势和对盟军军备物资的需求,只好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在 1943 年 5 月“三叉戟”会议上和 8 月 魁北克会议上,英美决定进攻西西里,斯大林为第二战场的再次延迟而愤怒了。本来就不太好的英美与苏 联的关系现在变得更加恶化,于是,斯大林把驻华盛顿大使李维诺夫和驻伦敦大使麦斯基分别召回了苏联 国内。这时候,盟国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恐慌的局面。英美与苏联之间是一种非零和的共生互利关系,美英 武装部队最终于 1944 年 6 月 6 日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三大国的结盟也维持到击败法西斯德国和日本。 ——摘编自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英美在 1941—1943 年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不同态度及其原 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在 1944 年急于在诺曼底登陆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欧洲第二战场 开辟的曲折性的认识 1.(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 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 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网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 年 9 月) 15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 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 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 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 年 12 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 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 年 11 月, 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 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 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截止到 1940 年 4 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考点冲关】 1.【答案】(1)德国统治集团谋求大陆霸权和殖民霸权;转移国内矛盾;萨拉热窝事件提供借口。 (2)特点: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被打破;欧洲民族国家纷纷结盟形成系统性风险;殖民扩张导致全球性冲突; 英德成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影响:欧洲国家形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相互对峙的军事集团;使一战爆发后迅速扩大为世界战争;导致 了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网 2.【答案】(1)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维也纳体系的破产;战胜国的支持;一战惨烈带来的教训及反思。 (2)国际联盟是各国维护和平、努力用协商和仲裁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继续实践;它在推进国际社会 有序化,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所做的有益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但它主要是为了维护以英法 为代表的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和它们所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因此国际联盟作出的贡献是有限的。 16 第(2)问,依据材料中“国联……始终以宪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向往和平和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世界的热 望”、“国际联盟作为由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的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缺陷和弱点”, 联系国际联盟建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评价国际联盟。 3.【答案】(1)态度:苏联急于要求英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原因:让英美盟军牵制德军的力量,以减轻自身的军事压力。 英美两国搁置了苏联的要求。 原因:一是美英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付日军;二是为让苏德军队两败俱伤以坐收渔人之利。 (2)原因:1944 年,一方面,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能够腾出手来;另一方面,苏联红军对德 军的战略反攻突飞猛进,美英出于抢夺对德战争胜利果实的需要。 认识: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主要是由英、美、苏三国战略利益重点的不同引起的;美国与英国的合作加 剧了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美英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严重影响了战时盟国关系;出于战胜法西斯的共同 利益,三国最终达成共识,并付诸实施。 【直通高考】 1.【答案】(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 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17 【解析】第(1)问,“不同认识”,依据材料一信息“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 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得出帝国主义战争;依据材料二信息“全 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 化了”得出: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学# 第(2)问,“背景”,依据材料一的时间信息“1939 年 9 月”和材料二的信息“这一太平洋战争”“1941 年 12 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一种认识的背景有:英法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 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第二种认识的背景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等。 2.【答案】(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 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第(2)问,“作用”,依据材料信息“截止到 1940 年 4 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 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战略资源供点、消灭了部分海军力量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