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纵向梳理]‎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初步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 构建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 发展完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左”‎ 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针对训练]‎ ‎1.(2019·山东潍坊高三模拟)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有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 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 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有1.5亿多人”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此时宪法尚未颁布,还处在征求意见阶段,故C项错误;这一过程是讨论征求宪法意见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确立,故D项错误。]‎ 二、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 ‎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 ‎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 ‎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两面出击”、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针对训练]‎ ‎2.(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我国(  )‎ 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 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 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 B [材料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体现新时期坚持对外开放、独立自主、全方位的外交,故A 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开展多边外交,提高了国际参与度,提高了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关系就已经正常化,故C项错误;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后中国开始逐步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故D项错误。]‎ ‎[中外关联]‎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异同 项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不同点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主体 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针对训练]‎ ‎3.(2018·江西高三阶段性检测二)加强立法工作是近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英国议会加快了社会经济立法脚步。1908年6月,议会颁布了《养老金条例》。其内容为,财政拨款120万英镑作为非捐助性养老金的费用。所有年收入不超过31英镑的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金。1905年,《失业工人法》应运而生。1911年,《失业保险法》作为《国民保险法》的第二部分由议会通过。1908年通过的《矿工8小时工作法》是第一个对成年男子限制工时的立法。1912年又应矿工的要求通过了《矿工最低工资法案》。1909年实行的《行业委员会法》,专门解决“血汗工人”的最低工资问题。同年还颁布了《房屋和城镇计划法》。1908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议会通过。‎ ‎——摘编自刘华平《论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立法》‎ 材料二 八届全国人大以来,‎ 中国立法着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的构建:第一,规范市场主体的法,用以保障市场主体的权利和明确它们的义务;第二,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法,用以确认市场交换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第三,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法,用以抑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第四,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用以针对市场竞争造成的破产、失业等问题,给予相应的社会救济,减少社会震动,维护社会稳定。现在,这个框架已经逐渐形成。‎ ‎——摘编自《当代中国立法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英国加强社会立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立法的主要成就。(7分)‎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20世纪英中两国立法侧重点的差异及启示。(12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1908年……1905年……1908年……1912年……1909年……1908年”,结合所学,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领域第二次工业革命所致;根据材料一“《养老金条例》……《失业工人法》……《失业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矿工8小时工作法》……《矿工最低工资法案》……《行业委员会法》……《房屋和城镇计划法》……《健康保险法》”,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看,这些成果的取得有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但也有无产阶级自己的努力与争取。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立法着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的构建”,立法着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的构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动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特色的法律体系。第(3)问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养老金条例》……《失业工人法》……《失业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矿工8小时工作法》……《矿工最低工资法案》……《行业委员会法》……《房屋和城镇计划法》……《健康保险法》”可知,英国促进公平,努力解决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化解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二“中国立法着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的构建”,中国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的构建与完善;第二小问“启示”,两者都注重法制建设;都适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都符合了各自的基本国情;都推动了各自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英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发展。(6分)‎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发展并更好地融入世界。(7分)‎ ‎(3)差异:英国立法重在促进社会公平;八届全国人大以来中国立法着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的构建及完善。启示:法制化是历史潮流;法律建设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保驾护航;法律建设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民主政治是法制建设和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前提。(1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