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三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课件)(19张)
长效热点(三) 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 ( 一 ) 儒学的发展 1 . 早期儒学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创立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成为显学,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的 “ 德治 ” 、孟子的 “ 仁政 ” 和荀子的 “ 礼法并用 ” 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时期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并未被统治者采纳。 热点解读 2 . 汉代儒学独尊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继承和发挥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具有兼采百家神学色彩、外儒内法、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等特点。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限制君权、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也起到一定作用。 3 . 宋明儒学哲理化 唐代韩愈提出 “ 道统 ” 思想,北宋形成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这是一个以 “ 理 ” 或 “ 天理 ” 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4 . 明清儒学的转型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转型,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民主色彩。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5 . 儒学的近代转换 (1) 抵抗派和洋务派:肯定并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但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封闭保守的态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挑战传统心态。既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2) 维新派: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洋务派的 “ 体用 ” 观,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指导思想的地位。 (3) 革命派:批判儒家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4) 激进派: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掀起反动的 “ 尊孔复古 ” 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激进派全面挑战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 二 ) 传统文化 1 . 传统文化的内涵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如 “ 和为贵 ”“ 和而不同 ” 。 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如 “ 与人为善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如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如 “ 止戈为武 ”“ 协和万邦 ” 。 2 .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论述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 三 ) 中外关联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发展 人的觉醒: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 ; 人的发现:文艺复兴 ( 人追求世俗的生活 ) 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人的觉醒:宗教改革 ( 人追求心灵的生活 ) 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人的智慧:启蒙运动 ( 人追求政治的生活 ) 把人从王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12 分 ) (2019 · 全国卷 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典例印证 [ 典例 ]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 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 钱穆 《 国史大纲 》(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 任意一点或整体 ) ,得出结论。 (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2 分 ) 【 解析 】 第一审题。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 任意一点或整体 ) , 得出结论。 (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 , 持论有据 , 论证充分 , 表述清晰。 ) 要求做到: 1. 观点 — 2. 评 — 3. 析 — 4. 结论 1 . 观点即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 概括观点。 2. 评即是对钱穆的任意一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 是赞成或反对。 3. 析即是分析、论证观点 , 做到持论有据 ( 可结合中国古代 , 近现代史实 ) , 论证充分 , 表述清晰。 4. 结论即是要做到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 , 结论要有家国情怀的高度 , 有理论的升华。 第二:评题。 写出钱穆的任意一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 任意一点或整体 ) 第三:析题。 在评题的基础上,分析、论证观点,要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四:结论。 在分析、论证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要有家国情怀的高度,有理论的升华。 【 答案 】 示例一 观点:钱穆认为 “ 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 ” ,此观点正确。 论证:国民读史可知:中国为人类物质文明做出贡献,如中国最早培植了粟、水稻,创造了丝绸、瓷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贡献,如创立了先进的选官制度 —— 科举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中国为人类精神文明作出贡献,如孔子创立儒家,逐步形成儒家文化圈的格局,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文学艺术的繁荣丰富了国人精神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发展。 1940 年钱穆强调 “ 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 ” ,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 结论:总之,读史可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力。 示例二 观点:钱穆认为 “ 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必附随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 ,此观点正确。 论证: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必然使国民附随一种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如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冶铁技术传入中亚、欧洲,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茶叶、瓷器、纸张等传播到世界,丰富了世界文化生活,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格局;宋元时期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的进步;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华侨下南洋,带去了中华先进文化,促进了东南亚的开发。 1940 年钱穆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宏扬民族文化,增强抗战的民族意志精神。 结论:总之,对中华文明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必将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进而弘扬民族精神。 示例三 观点:钱穆认为 “ 国民对本国历史存有敬意,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 ” ,此观点正确。 论证: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到明清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对外闭关自守,结果加速了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主动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学习器物、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步深入,但又出现了 “ 打倒孔家店 ” 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态。国民只有对本国历史的深入了解,在存有温情和敬意的同时,又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 1940 年钱穆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 结论:总之,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才能增强国民意识,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