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8讲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8讲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8讲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兴起。‎ ‎(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知能强化课Ⅰ 对抗与牵制的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战后表现 ‎(1)美国:独占日本,控制西欧。‎ ‎(2)苏联:控制东欧、蒙古等。‎ ‎(3)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德国、奥地利等。‎ ‎(4)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没有明确划分,成为“中间地带”。‎ ‎3.评价 ‎(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 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史学者说]‎ 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力量削弱,美苏强大,争夺世界主导权。‎ ‎(3)美苏国家利益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冲突),苏联力图把共产主义推广到世界,美国则竭力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 ‎(4)二战教训,美苏两国都拥有强大军事力量,不敢轻易诉诸战争,而采用“冷战”对抗。‎ ‎2.“冷战”:指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美苏“冷战”表现为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军备竞赛、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等方式。美苏之间不直接武装冲突,而是通过扶植代理人控制他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此外,美苏还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争夺,通过扶植代理人展开“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3.形成过程 ‎(1)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弹。‎ ‎(2)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递交咨文,提出遏制苏联、称霸全球战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全球。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对抗“马歇尔计划”。‎ ‎(4)1948年,德国西占区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柏林与西德之间的通道,造成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先后成立,德国正式分裂。‎ ‎(5)1949年,美、英、法等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约。1955年,苏联和波兰、保加利亚等国成立华约,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4.影响 积极 影响 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 影响 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史学者说]‎ 对“冷战”的评价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三、美苏争霸 苏联的对外政策中也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美苏争霸成为冷战的核心内容。‎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美国占优。‎ ‎(1)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2)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 ‎,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 ‎(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2)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1)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2)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土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此来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2.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体现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聚焦主题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比较两图,能够得出的认识是(  )‎ A.图1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图2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 选D 两幅图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目的,第一幅图片表明美国的目的是帮助欧洲从战后的废墟中站起来;第二幅图片揭示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深层目的是解决美国商品的海外市场问题,并进而控制西欧国家。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现象,第二幅图片则反映出本质。综合两幅图片,从现象到本质,揭露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称霸世界,故选D项。图1反映的是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表层动机,排除A项;图2能够揭示的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而不是影响,排除B项;C项中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表述错误。‎ ‎2.右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时政漫画《祝君晚安》。画面上,三位“病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床头的小牌上写着“美国导弹基地”,他们的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成立北大西洋集团对苏联进行核威慑 B.北约集团内部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 C.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峙加剧 D.美国大力发展核力量以扶植和控制西欧盟友 解析:选B 北大西洋集团成立于1949年,与“1957年”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三位‘病人’……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表明“病人”属于北约集团内部成员,材料中“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同时三位“病人”惊恐的表情,表明北约集团内部成员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北大西洋集团”,C项错误;美国是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方式扶植和控制西欧盟友的,不是通过发展核力量,D项错误。‎ ‎[思维升华] ‎ 上述两题均以漫画切入考查美国为对抗苏联在经济和军事领域所采取的措施。解题过程中,同学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或成立北约,并非一项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或谋求共同的安全,而是包含了多重目的: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等。但要注意的是,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是因为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在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实行该计划的本意是通过援助欧洲使其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事实上欧洲并未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世界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计划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的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解析:选D 题目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形成对峙格局,这不是说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D项正确。‎ ‎4.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解析:选A 材料“‘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说明“冷战”实际上是苏联和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反映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冷战”的重要因素。‎ ‎[思维升华] 辩证看待“冷战”起源的学术争鸣 以上两题均考查了对“冷战”起源的认识。‎ ‎“冷战”持续四十多年,至今余波犹存,历来是历史备考的重点,“冷战”起源是命题的一个切入点。下面介绍几种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①“美国霸权论”,认为“冷战”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反苏反共的结果,是二战后期美苏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延伸。②“苏联扩张论”,认为苏联的“输出革命”、战略扩张和建立缓冲地带威胁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利益,铁幕演说、八千字电报、多米诺骨牌理论、杜鲁门主义等,渗透着西方对苏联扩张的恐惧,认为必须遏制苏联。③“美苏共振论”,认为“冷战”是双向的过程,“冷战”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大国决策者对战后世界形势和对方行为的误判。④“综合作用论”,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对抗不可避免;两国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与外交方式加速了“冷战”到来。结合不同观点分析“冷战”的起源,强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加深对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理解。‎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把世界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人们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思考] 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的理解。‎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杜鲁门提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方针,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志;同时美国以两极思维来看待整个世界,表明美国外交政策已经转向称霸世界。‎ ‎[提示] 美国战后对外政策实现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 ‎[史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钩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的信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说明美国通过对西欧国家的援助,促使其经济复苏,但实质上的目的在于遏制共产主义。‎ ‎[提示] 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 知能强化课Ⅱ 充满变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成为世界多极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1.西欧走向联合——“欧洲人的欧洲”‎ ‎(1)原因: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强烈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作用:‎ ‎①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2.迅速兴起的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崛起——东方巨龙腾飞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别了,雅尔塔”‎ ‎(1)原因:‎ ‎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使社会矛盾丛生。‎ ‎②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新思维”思想影响下,改革走进死胡同。‎ ‎③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2)经过:‎ ‎①1991年8月,引发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②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两极格局崩溃,推动多极化快速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美国:‎ ‎①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和建立“单极世界”。‎ ‎③先后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2)欧盟:‎ ‎①政治:1991年12月签订《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②经济: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③军事: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3)日本:‎ ‎①在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 ‎②1992年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 ‎③迅速发展军事力量。‎ ‎(4)俄罗斯——走出低谷重振大国地位:‎ ‎①叶利钦的全方位外交: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但反对北约东扩,积极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等。‎ ‎②普京的务实政策: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俄罗斯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5)第三世界——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1992年9月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力量扩大。‎ ‎②中国已成为政治大国,又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目前现状:几个主要力量中心的存在,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4.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史学者说]‎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1)两极格局结束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和以往格局变动相比,不可能通过战后谈判确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过大国间力量的消长与分化组合自然形成,因此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两极格局压制下的地区性军事强国的侵略欲望会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会暴露和激化,因此世界还充满着动荡和冲突。‎ ‎(3)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2.多角度认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含义: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表现: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4)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意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符合时代进步,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以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聚焦主题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下图是一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著作研究的主题应当是(  )‎ A.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冷战  B.二战后欧洲的历史变迁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D.多极化趋势中的欧共体 解析:选B 由图片中的信息“欧洲的复兴”“冷战结束”“旧欧洲——新欧洲”等可知A项错误,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西欧开始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即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加速,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这晚于图片中的“欧洲的复兴”(20世纪50年代),故C、D两项错误。‎ ‎2.英国曾拒绝卷入任何涉及转让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行动。舒曼计划公布后,“令英国感到担心的是,戴高乐(法国总统)正在采取行动,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于是决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就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这表明英国(  )‎ A.想控制欧洲共同体与苏联争霸 B.力求挽回被欧洲大陆国家抛弃的命运 C.不想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D.借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二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及其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有关问题。结合舒曼计划以及英国人的担心可知,英国由拒绝到积极参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不仅仅在于发展其经济,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其国际政治地位,答案为D。‎ ‎[思维升华]‎ 上述两题均立足于二战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这一大的时空信息考查“走向联合的欧洲”,备考时不仅要把握这一历史信息,更要把握这一历史信息背后所反映的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在于经济格局多极化,“冷战”‎ 结束以后,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这是因为,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各国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同时面临着环境污染、人口激增、资源匮乏、核战争威胁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合作。虽然各国间还存在着利益的分歧和对立,但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环境改善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将推动国际机制朝着协调与合作的方向发展。‎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对此恰当的理解是(  )‎ A.多极化格局的趋势已经出现 B.欧洲的联合会影响世界格局的发展 C.美苏冷战推动了西欧的联合 D.美苏关系的发展受制于西欧的发展 解析:选B 从材料来看,不管是“抑制”,还是“激化”,62%的民众认为西欧的联合会影响美苏两国的关系,故B项说法正确。多极化格局趋势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无关,故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 ‎4.英国当代学者杰夫·戴尔刊文指出,当前美国国内有种声音,“奥巴马的罪过,主要有两点:一是他处理对外事务的风格过于胆怯;二是在他总统任期内美国开始从其在世界各地的势力范围撤退”。这种声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英国学者的政治倾向性 B.美国已不再是世界超级大国 C.美国人对更高国际地位的期待 D.美国国际地位遭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解析:选D 材料的意思主要有两层,一是认为奥巴马的外交过于软弱,二是美国从其势力范围内不断撤退。上述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美国国际地位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美国人担心其国际地位的下降,而不是要求更高的地位,故C项错误。‎ ‎[思维升华]‎ 历史解释强调对信息的把握,针对上述两题,一是要把握材料中的表面信息,二是要透过这些表面信息探寻其背后的相关历史背景,即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一是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二是欧洲逐渐发出自主的声音,不再任由强国摆布;三是日本经济地位的提高;四是中国开始摆脱苏联影响,全方位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等。‎ 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5.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美苏“冷战”结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解析:选D 美苏“冷战”结束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排除A项。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当两极格局结束后,由于没有新的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力量制约美国,“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因此选D项。‎ ‎6.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格局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加剧 解析:选C 材料中的“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现阶段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即多极化,与材料主旨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际上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故D项错误。‎ ‎[思维升华]‎ 当前世界政治形势的特点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潮流,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国家想成为世界大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实行市场开放战略,利用世界市场的各种资源,全面提升综合国力,走和平崛起之路;②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强大的海空军事力量;③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④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⑤应避免与现存的霸权国家和国际体系发生正面对抗和冲突。‎ 当前中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要走的发展道路:①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②发展经济,重视科技;③完善民主政治;④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⑤维护周边地区的局势稳定。‎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考过什么]‎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全国卷Ⅰ ‎2017·美国等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全国卷Ⅱ ‎2016·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全国卷Ⅲ 全国卷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新课标全国卷高考中近两年命题率较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时期;考查的方式侧重于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和方法能力的迁移考查,在历史情境中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推断,符合素养立意命题发展趋势。‎ 从近几年考查的内容来看,以主干知识的外延拓展为主,如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试题不但侧重考查阶段特征、时代背景、重大历史问题的影响与评价,更突出知识的体系化,这大大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客观上增加了题目难度。 ‎ ‎[怎样考的]‎ ‎1.(2017·全国卷Ⅰ)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 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发生在一战后初期,A项与漫画所反映时间不一致,排除;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排除;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2.(2016·全国卷Ⅱ)‎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选D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 ‎3.(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 [规律总结]‎ ‎  命题形式上:以选择题为主,且以社会热点切入,多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考查世界格局的演变。‎ 能力立意上: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试题设问常落脚于“反映”“体现”“表明”等推理要求上,这就要求学生除了需要理解概念,更需要合理推导,在历史情境中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推断。‎ ‎    ‎ ‎[还可能怎样考]‎ 以重大事件的周年纪念(如北约成立70周年,热点话题如英国脱欧、中东问题等)切入,考查冷战时期大国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考查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等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以及世界多极化趋势所体现的政治多元化、民主化的理念和影响等。‎ ‎[热点预测]‎ ‎1.《全球通史》描述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称:“人们越来越确信世界大战不大可能爆发;这一点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也缓和了各敌对集团的强硬态度。”得出这一结论可能依据二战后初期(  )‎ A.新式武器改变了战争和国际关系 B.军事僵局导致冷战的持续缓和 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组织尚未建立 D.美苏冷战的重心地区变更频繁 解析:选A 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催生了新式武器,再据材料中“这一点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也缓和了各敌对集团的强硬态度”可知新式武器改变了战争和国际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到美苏出现军事僵局,故B项错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会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与题干缓和之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冷战的重心地区的变化,故D项错误。 ‎ ‎2.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此报告(  )‎ A.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 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决 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 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革 解析:选C 由题中的时间1962年可知,正是美苏争霸的时期,故A项错误;虽然题中提到了核武器,但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故B项错误;从题中“理智地对待国家间的不和”可知主要是对美国示好,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缓和,故C项正确;题中的“报告”主要在说明处理国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涉及国内改革,故D项错误。 ‎ ‎3.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决定向海外派兵的PKO决议后,先后派遣自卫队参加了在柬埔寨、卢旺达和莫桑比克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这说明日本(  )‎ A.极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追随美国进行外交活动 C.为谋求政治大国创造条件 D.军备力量已经空前强化 解析:选C 日本派遣自卫队参加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根本目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故A项错误;追随美国进行外交活动与材料“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不符,故B项错误;为谋求政治大国创造条件是日本参加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的目的,故C项正确;日本派遣自卫队参加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与其军备力量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新冷战’‎ 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 A.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B.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C.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D.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解析:选C 根据材料“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可以看出,其影响范围小,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对全球格局并没有产生较大影响,故选C项。‎ ‎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这一言论(   )‎ A.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B.导致了两个德国形成 C.宣告了美苏关系破裂 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 解析:选D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故A项错误;材料中“分裂德国”仅是乔治·凯南的个人看法,不可能因其个人看法导致两个德国的形成,故B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宣称“遏制共产主义”,宣告美苏同盟关系破裂,故C项错误;乔治·凯南作为苏联大使馆参赞,其主张影响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故D项正确。‎ ‎2.推动下表中所列美国对外政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事件 ‎1947年5月22日 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并由杜鲁门总统签署成为法律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1949年4月4日 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等12国外长云集华盛顿举行北约签字仪式 A.美苏结束了战时同盟关系 B.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 C.美国力图全方位包围苏联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解析:选B 表中所列的美国对外政策基本上是围绕欧洲。美国的欧洲政策主要是服务于美国的利益,美苏结束战时同盟关系不是影响美国对欧洲政策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美国的对外政策围绕欧洲,是因为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故B项正确;表中反映的是美国把欧洲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不能体现“全方位”,故C项错误;二战后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达到可以与美国匹敌的程度,美国并没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故D项错误。‎ ‎3.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分析,该措施是美国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政治控制为目的,对抗苏联,“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不属于客观作用,故A项错误;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是雅尔塔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援助的是西欧,所以客观上推动西欧依附美国,东欧依附苏联,故D项正确。‎ ‎4.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16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互相合作。1950年9月,西欧国家成立欧洲支付同盟(EPC),其宗旨是促进贸易和支付自由化。这种情况表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A.为美国控制西欧奠定了基础 B.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C.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推动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解析:选C 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错误;欧洲自身的经济联系才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马歇尔计划不可能成为其根本保证,故B项错误;“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和EPC的成立,均表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霸权问题,同时D项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5.(2018·武汉调研)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 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商,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其主要目的在于(   )‎ 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 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选C 材料中“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商,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体现的是主张加强同德国的经济联系,故A项错误;此举有利于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结合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扶植德国对抗苏联,以服务于冷战的需要,故C项正确;这一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6.1962年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说:“美国已公开走上了粗暴违反联合国宪章、违反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国际准则和采取反对古巴与苏联的侵略行动的道路……无疑,我们也不能承认美国有控制那些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我希望美国政府能谨慎从事,放弃你们正在采取的可能给世界和平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行动。”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当时美国已经侵略古巴与苏联 B.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是用于防御 C.苏联军事力量已经超过美国 D.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最终妥协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国并没有侵略古巴与苏联,故A项错误;“……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说明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是用于防御,故B项正确;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优势,苏联之所以在古巴部署导弹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地位,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苏联最终妥协,故D项错误。‎ ‎7.(2018·泉州质检)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要“发号施令”。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这表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 B.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 C.美国顺应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D.美国亚洲政策出现根本转折 解析:选B 根据“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可知美国与西欧、日本仍然是合作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可以看出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但仍然是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尼克松的新亚洲政策仍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核心,只是方式有所改变,不“发号施令”‎ 而已,故D项错误。‎ ‎8.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解析:选B 1964年,此时欧洲走向联合,反映了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法国战后经济恢复,坚持独立外交政策以摆脱美国的影响,故B项正确。‎ ‎9.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 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解析:选D 20世纪70年代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因而60年代的只针对西方国家的反帝反殖的斗争目标不适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因而调整为反霸权主义,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了斗争目标,故D项正确。‎ ‎10.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选B 美苏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故A项错误;材料中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说明当时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B项正确;从1949年到1969年,苏联对外政策并未作出调整,故C项错误;从二战后到1991年两极格局一直存在,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 ‎11.下表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由此可知该组织(   )‎ 时间 章程(宗旨)‎ ‎1959年 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62年 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1988年 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1991年 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 A.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 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 C.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 D.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解析:选C 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东欧的经互会成员无一例外地采用的都是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这种体制从长远来看是不符合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并没有因为经互会的建立而有所扩大,故B项错误;根据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内容的变化可以推知经互会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在逐渐弱化,故C项正确;“(经互会的演变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2.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 C.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D.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说明三国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故C项正确;A、B、D三项本身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 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 材料三 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苏联坦克开入东德不断扩大的反政府起重机正在拆除勃兰登堡门前的一段柏林墙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12分)‎ ‎(2)两极格局以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3分)‎ 解析:第(1)问,“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是因为二战后西欧主要国家经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美国通过援助西欧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此外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美国的头号对手,欧洲是双方争夺的关键地区。第(2)问,美国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是因为两极格局瓦解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使得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的方向发展,没有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标,此外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对美国形成牵制作用,对美国形成制约作用。‎ 答案:(1)说明:二战结束后,美国把苏联确定为自己最大的敌人,西欧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美苏都把西欧做为其战后角逐的关键地区;二战过程中西欧主要国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美国援助西欧是为了控制利用其以对抗苏联,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这也是美国二战后长期的既定方针。‎ ‎(2)原因:在美苏两极对峙中,西欧、日本的迅速崛起,强烈冲击了美国的霸权,美国没能实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进而成为世界霸主的美梦;苏联虽然解体,但俄罗斯做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不失为一个大国,美国只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存在,但却没有达成它世界霸主的美梦;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14.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 ‎——据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12分)‎ 解析:据材料“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可提炼观点为“苏联应该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结合苏联在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国家利益上的内容去论述;还可据材料“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提炼出另一种观点“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然后围绕观点论述,从美国在二战后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野心、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等角度去论证。‎ 答案:示例一 观点:苏联应该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二战后,苏联建立了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安。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与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矛盾,导致苏联领导层对西方国家不信任。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战后苏联在德国问题以及希腊、土耳其危机中的态度加深了西方对苏联的怀疑,恶化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迫使西方国家最终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 示例二 观点: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实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而苏联成为美国实现这一政策的重大障碍。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与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相矛盾,导致西方国家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二战的经验使美国决策者相信,对高度极权主义者是不能软弱的,必须采取强硬的对苏政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