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集权加强 B. 中央官制简化 C. 君主专制强化 D. 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皇权加强;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进一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选C;依据图片名称“中央政制和构架”可知反映的是君主专制问题,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无论是唐朝还是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都比前代有所增加,排除B;宋代官僚机构臃肿,官员队伍庞大,办事效率低下,排除D。 2.古希腊城邦是人类群体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因此,其构成群体比领土更为重要。这里的“构成群体”主要是 A. 公民 B. 贵族 C. 奴隶 D. 平民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城邦是由公民构成的群体,其构成群体比领土更为重要,故选A;贵族、平民都属于公民,排除BD;奴隶没有公民权,不属于“构成群体”,排除C。 3.“古代雅典从制度上排除了超越公民群体之上的个人意志和权力,有效地防止了‘朕即国家’独裁政治的产生,”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雅典 A. 确立了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 B. 建立了由平民组成的陪审法庭 C. 全面推行了“陶片放逐法” D. 实施了十将军轮流的抽签制度 【答案】A 【解析】雅典公民大会对国事的讨论和决定,体现了公民的群体意志,体现了决策的民主。雅典的每位公民都拥有轮流任职的机会,“轮番为治”从制度上避免了因长期任职形成事实上的权力集中以至于专制独裁的流弊,这实际就是对“主权在民”的有效保证,故答案选A。雅典是公民政治,B项应该是建立了由公民组成的陪审法庭,排除B;C项说法太绝对;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可连选连任,排除D。 4.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A. 推行郡县制 B. 颁布全国通行的法律 C.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行政 D. 统一度量衡与货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颁布全国通行的法律和统一度量衡,故AB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时设立,故 C项错误,符合题意。 5.“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オ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描述的是科举制选拔官员的特征,故D正确;世官制以血缘承袭官职,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重要的选官依据,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6.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 C. 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 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D 【解析】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利,由此可见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违背,符合题意,故选D;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利,与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A;隋唐在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与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B;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与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C。 7.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A. 有相同的政治理念 B. 两国国情基本相同 C. 有相似的文化传统 D. 都尊重公民的权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都尊重公民的权利,故民主与法制理念流行,故D正确。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理念不完全相同,故A排除。两国国情也不相同,故B排除。两国文化传统也不同,故C排除。 8.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一次演讲时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用民主的方式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最早用民主的方式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是 A.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B. 《权利法案》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1787年宪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权利法案》。依据材料“最早用民主的方式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相关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实权。因此可见,国王就被关进民主的笼子里,故B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于1875年颁布,其晚于《权利法案》的颁布;C选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于1871年颁布,其晚于《权利法案》的颁布,且该宪法规定皇帝掌握大权,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并未“用民主的方式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D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于1787年颁布,其晚于《权利法案》的颁布,并且美国历史上没有专制的传统,不符合“最早用民主的方式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这一条件。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9.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各阶层都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一方面,重用官吏,迅速提拔官吏;另一方面,对官员的控制非常严厉,官吏们稍不留心,就可能遭到言官的弹劾而被贬官、免职。这说明宋代 A. 监察制度趋于成熟 B.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 经济发展促进了阶层分化 D. 制度设计推动了阶级流动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各阶层都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并且官员升迁较快,但被贬官、免职的概率也高,这会使社会阶层之间流动加快,故选D;A只看到了材料的一个侧面,不够全面,排除;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强调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 10.“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 不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答案】B 【解析】材料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如洋务运动、《资政新篇》等,都符合近代化的方向,故B正确。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本身的局限性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方案具有空想性,故C排除。材料重点不是论述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故D排除。 11.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全面赞扬与肯定 D.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这是指的义和团运动排斥一切外洋文明;“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是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意义,故D项正确。A项和B项只符合部分信息,故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 12.毛泽东曾富有历史感地说过,辛亥革命的革命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革命事业”是指 A. 结束清政府的统治 B.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打倒日本侵略军 D.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直到解放战争胜利之后新中国成立才完成,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清政府的统治结束只标志着帝制结束,封建势力依旧存在;B选项错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大革命结束之后就实现了;C选项不符合辛亥革命的任务。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党内外干部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 A. 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 B. 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 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 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党和政府对“文革”及其以前的错误问题进行纠正,这说明党和政府敢于面对过去的错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选A项;纠正冤假错案只是针对部分人群,无法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也未体现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排除B、C两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国家形成了长治久安的局面,排除D项。 14.近代宣誓制度经孙中山引介,进入中国。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进入国家政治层面,国家领导及公务人员就职时需对宪法进行宣誓。北洋政府时期,元首宣誓制度得以建立,现代宣誓制度得到初步发展。这一制度 A. 有助于巩固民主政治 B. 维护了军阀的独裁统治 C. 制约了袁世凯的权力 D. 保证了政府的廉洁自律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后宣誓制度一步步在中国得以确立,这有助于增强宪法的权威性,维护民主政治。故答案为A项。对宪法进行宣誓,不是为了维护军阀独裁统治,排除B项;宣誓制度并没有起到制约袁世凯权力的作用,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宣誓制度不能保证政府廉洁自律,排除。 15.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向孤立的中国革命斗争,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就不再感觉孤立了。”这从侧面反映了十月革命的一个重要影响是 A. 使中国革命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B. 为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新的解放道路 C. 冲破了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 推动了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向孤立的中国革命斗争,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就不再感觉孤立了”指的是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即推动了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故D项正确;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内部环境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新的解放道路,但是不符合“就不再感觉孤立了”信息,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信息无关。 16.1957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上说:“大家都是‘王麻子’‘张小泉’,那就不行了,还是多几个牌号好一点。……就是共产党也不能保证不出问题,不但过去出了陈独秀、张国焘、高岗,就是将来也会出问题。”该讲话强调了 A. 中国共产党应汲取历史教训克服“左”倾错误 B.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团结合作 D. 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机关应实行民主集中制 【答案】B 【解析】“多几个牌号”意指多党派,“长期共存”,“将来也会出问题”意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需要民主党派的监督,该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选B;讲话精神并不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应汲取历史教训克服“左”倾错误,排除A;讲话并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多几个牌号”意指多党派,并不是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机关应实行民主集中制,排除D。 17.“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以上谕旨现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条款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辛丑条约》中的内容,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 18.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 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 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 未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D.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辛亥革命……内骨子是依旧的……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等关键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C正确;ABD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9.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重庆和北京召开过两次政协会议,两次会议都 A. 是在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协议基础上召开的 B. 各民主党派都积极参加并拥护中共领导 C. 都涉及到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 D. 都制定了宪法或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归纳和再现两次政协会议(1946年初和1949年9月)的基本情况,A不符合1949年新政协,B、D不符合1946年政协,通过比较即可得出选C。 20.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65年的3.2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20.8亿元,增长了281倍。1965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239万元,2014年达到164.75亿元,年均增长高达14.46%,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主要得益于 A.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B.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 C. 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D. 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藏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推动了西藏的发展和进步,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与材料1965到1978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与材料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推动了西藏的繁荣发展无关,排除C。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是西藏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与设问“主要得益于”不符,排除D。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简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答案】(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利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血缘关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方面分析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关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方面思考作答。 整体分析:本题西周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时期和秦朝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可以说是历史进步的结果。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宪法赋予总统极大权力。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与军队的最高首脑,享有任命军政要员、提出法案和解散众议院等重大权力。 ——《法国通史》 材料二第9条参议院可以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第11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 第12条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15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宪法的规定分别有利于法国哪一政治势力。对材料一、二的规定,你有何认识? (2)根据材料一、三,比较法、德两国国家元首有何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法、德确立了怎样的代议制。 【答案】(1)材料一:君主派。材料二:共和派。认识:1875年宪法是资产阶级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2)法国总统由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可受参议院弹劾。德国皇帝掌握国家一切大权,主宰议会。 (3)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可知有利于君主派;材料二中“审判共和国总统”体现了共和派的主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产阶级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妥协的角度说明有何认识。 (2)本题根据材料三“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法国总统由选举产生、受参议院弹劾;德国皇帝掌握国家一切大权的角度比较法、德两国国家元首有何不同。 (3)本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议会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方面指出法、德确立了怎样的代议制。 23.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答案】(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 变化:独立自足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实质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南京条约》内容从领土主权、贸易主权以及关税自主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主权独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时间和所学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民族危机深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救亡图存以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国民革命”的任务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国民大革命意义从推翻军阀统治以及动摇帝国主义统治角度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