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4
阶段综合测评(四) (第七、八单元)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1949 年,毛泽东强调,“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 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A [“一边倒”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 针的体现,故 A 项正确;B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 项“随意改变”说法错误;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故 D 项错误。] 2.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 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 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从材料信息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故选 B 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这说明( ) A.中国外交方针发生改变 B.中国已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C.中国外交环境日益恶化 D.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选 D 项。] 4.“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 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是( ) A.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提出不同性质的国家“求同存异” C [日内瓦会议主要是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 C 项正确;号召与会国 家采取不结盟政策的是不结盟运动,故 A 项错误;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 针是万隆会议的内容之一,故 B 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中提出的, 故 D 项错误。] 5.1955 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 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他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 ) A.“求同存异”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A [1955 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 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赞同,促使会议取得成功,故选 A 项。“一边倒”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抗美援朝发生于 1950—1953 年,与题干时间要求不符,排除 C 项;D 项是日内瓦会议的相关内容, 排除。] 6.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在 这两次会议上,中国( ) A.进行了多边外交的尝试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了新型的区域合作 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A [日内瓦会议是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长会议,万隆会议 是亚非国际会议,这两次会议都体现了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努力。多边外 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 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故 A 项正确;1953 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 B 项错误;中国推动新型的区域合作是在改革开放后,故 C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1961 年,而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举行的,故 D 项错误。] 7.1964 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 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 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 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A [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 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 A 项正确;“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 欧盟的成立,故 B 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 故 C 项错误;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 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 D 项错 误。] 8.1971 年 11 月 8 日晚上,毛泽东嘱咐道:“这次联大以 2/3 多数票支持我 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 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处境。”毛泽东所谈的事件( ) A.导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B.因美国的阻挠而没能成功 C.使联合国摆脱美国影响 D.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 [由材料“1971 年 11 月 8 日”“第三世界”等关键信息可以推断出该事件 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故选 D 项。] 9.毛泽东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说:“这 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二人话题的核心 指( ) A.中苏建立同盟关系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C [根据材料信息“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 就在这里”可知,题意指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外 交,故选 C 项。] 10.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中日之间经济往来和民间交流一直存在,但政 治上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处于不正常的敌对状态。影响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 要原因是( ) A.中国取消日本在华特权 B.日本追随美国 C.朝鲜问题 D.“文化大革命” B [日本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是影响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故 B 项 正确。] 11.在四十一届(1986 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 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 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 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D [材料中的两个史实都是关于以联合国为中心而开展的,故选 D 项。新时 期我国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但材料没有体现出反对美国 的霸权主义,A 项错误;新时期我国外交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 国内环境,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C 项错误。] 1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 1945 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 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 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D [根据材料分析,“战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 方面的矛盾加剧,选 D 项。] 13.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 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梅森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 A.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 B.“冷战”时各国无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 D.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 D [材料中“长时期的和平”说明梅森是从和平角度评价“冷战”的,就是 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故 D 项正确;A 面是从经济角度阐述的;B、C 两项不 符合史实。] 14.下图中细长的树干代表战争中受到严重摧残的西欧,在 夹板的护持下已复苏、开花。图中的夹板代表的是(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欧洲共同体 A [帮助西欧从战争的摧残中复苏的是马歇尔计划,故 A 项正确;杜鲁门主 义与西欧的经济复苏无关,故 B 项错误;北约是军事组织,与西欧经济复苏无关, 故 C 项错误;欧共体成立于 1967 年,发生在西欧复兴之后,故 D 项错误。] 15.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 1946—1948 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 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根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铁幕演说、关贸总协定、华沙条约组织 C.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D.雅尔塔体系、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古巴导弹危机均不属于 1946—1948 年的历史事件,所以集中反映 1946—1948 年国际局势专稿最准确的是 C 项。] 16.下面为苏联叶非莫夫的漫画《检阅他(艾森豪威尔)的队伍》,队伍中有“阿 登纳”“艾德礼”“贝文”等人。此漫画说明了( ) A.世界多极化力量潜滋暗长 B.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在强化 C.美苏两极格局已基本形成 D.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已完成组建 B [注意漫画的标题《检阅他(艾森豪威尔)的队伍》及漫画本身的内容,它反 映了“冷战”开始后,美国带领德、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 遏制,故 B 项正确。 ] 17.《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 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 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C [依据材料“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 于稳固地位”信息可知,二战后,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形成了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加剧了与西方国家愈来愈尖锐的冲突,两极格局逐渐 形成,故 C 项正确。] 18.下图所示事件出现的背景是( ) 修建柏林墙 A.美苏“冷战” B.苏东剧变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欧洲政治一体化 A [由图中“修建柏林墙”可知,反映的是德国的分裂,而德国分裂是美苏 “冷战”的产物,故选 A 项。] 19.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 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 )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C [从题干材料中“旁观”“冷静”“退让”等信息可以看出,美苏两国在 对峙争霸中,均保持了一定的克制与相互妥协,故选 C 项。双方都极力维护自己 的利益要求,故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美苏的对抗政策,故排除 B 项;“冷战” 的主题是除军事战争外的一切对抗,故排除 D 项。] 20.对于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两极对峙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B.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借鉴发展 C.两极对峙避免了“核战争” D.美苏均势维护了世界和平 C [由题干图片内容美苏两国核武器分列两边和文字“绝不使用,因为敌人 会报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两极格局的对峙避免了“核战争”,故 C 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1.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 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 ) A.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B.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A [“反对美国”意味着是对手;“美国庇护”意味着能力不足;“站起来” 代表着双方地位平等,是伙伴,可以相互帮助。] 22.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 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 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这意味着日本( )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 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故选 A 项。] 23.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 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 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 系的性质”是( ) A.相互妥协 B.相互竞争 C.相互合作 D.相互对峙 D [由“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可知,“它们”是指美国和苏联;由“不时 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可知,“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对峙,故 D 项正确。] 2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主要职能,由防范军事威胁为主扩散到全球恐怖主 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 上。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 A.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制约着强权政治 B.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D.第三世界的兴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B [“由防范军事威胁为主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 病、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说明了在两极格局解体后,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军事防卫以外的国际事务 上,故选 B 项。] 25.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美、日、中、俄以及欧盟五大力量中心之间的相互 关系是( ) A.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B.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C.联合斗争、利益一致 D.平等互利、力量均衡 A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国家利益。美、日、中、俄以及欧盟五大 力量中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20 分,第 27 题 14 分,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 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 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 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 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二 “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 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 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毛泽东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 (10 分) (2)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二者是否矛盾,就这些问题谈谈你的认 识。(10 分) [解析] 第(1)问,注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角度分 析。第(2)问,注意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考虑, 也要注意这种意识形态外交的局限。 [答案] (1)①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帝国主义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 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②出于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的需要。③是近代中 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 命。④中苏同是人民民主或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 (2)不矛盾。认识:“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维护、捍 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中国受到美 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地、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 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欧共体在出口方面的对比: 国家或组织 1965~1972 年出口增长 率 1972 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 所占比重 美国 80% 13.4% 欧共体 150% 33.7% 材料二 1958~1969 年间,欧共体内部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 16.5%。1984 年 欧共体十国对外贸易总额达 13 747 亿美元,是美国的 1.43 倍。美国再也不能像战 后初期和 20 世纪 50 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4 分) (2)材料二反映了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6 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一体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4 分) [解析] 第(1)问,注意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归纳欧洲的联合促进欧共体的发 展,实力超过了美国。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的最后一句关键句,并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 [答案] (1)随着欧洲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以惊人的 速度东山再起。 (2)随着西欧的经济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3)促进了西欧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美 苏两极格局。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 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 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 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 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 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2 分) (2)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观点的依据。(6 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8 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一信息“美国的行动太少”可知,作者强调美国 应该在当今世界中发挥作用,即主张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第(2)问,结 合材料二可知,材料强调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但是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分析即可。第(3)问,首先明确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然后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利弊。 [答案] (1)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目的: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 (2)观点: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 折过程。依据:世界各种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遭遇美国“一极” 的挑战。 (3)认识: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 序;多极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协调发展,符合客观规律;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 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发展过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