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10‎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妥协就范,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这一认识( B )‎ A.违逆历史事实       B.符合唯物史观 C.夸大历史影响 D.强调民族抗争 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辛丑条约》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由此可见,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强签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符合唯物史观,故选B。上述认识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上述认识符合历史影响,排除C;上述历史认识,突出列强侵略,没有强调民族抗争,排除D。‎ ‎2.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C )‎ A.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 B.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各占一半 C.大部分主权丧失,封建经济为主 D.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统治的社会 解析:半殖民地,指部分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社会,指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封建社会体系不完全瓦解,是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故选C;A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机械的错误理解,排除;B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片面理解,排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丰富的内涵,D只是涉及到政治方面,排除。‎ ‎3.“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为此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 B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解析:根据“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可以判断,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列强要求进一步开放中国沿海的通商口岸,故应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B项。A、C、D三项发动战争的国家和要求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10‎ ‎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B )‎ 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解析:题干中提到《马关条约》给予列强货物运至内地免收内地税的特权,打击和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A选项排除。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在甲午战前就已经出现,D选项错误。‎ ‎5.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3日拥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成立”的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D )‎ A.这是台湾士绅阴谋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B.“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这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C.这是台湾士绅进行的一次政治投机,有效地抵抗了日本的侵略 D.这是台湾士绅在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解析: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其中有割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的内容,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成立“台湾民主国”实际上是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特殊举措,故选D。就成立“台湾民主国”本身而言,不能看作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但由年号“永清”可知,它又是基于反对清王朝的卖国行径,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并非是要脱离祖国而独立,也不是所谓政治投机,且台湾民众的抗日斗争没有真正有效地抵抗日本的侵略,排除A、B、C。‎ ‎6.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一条约内容时的摘录,该条约的影响是( C )‎ A.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根据题干中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的关键信息,说明该条约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1851年,而《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时间不符,故排除A;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时间不符,排除B;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7.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贸易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材料中“在此以后”的“此”应是( B )‎ A.《南京条约》赔款2 100万银元 ‎ B.《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C.《南京条约》附约领事裁判权 ‎ 10‎ D.《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反帝 解析:“外国渗透的方式从贸易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说明列强侵华方式进行资本输出,应该是《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B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是商品输出,排除A项。C项涉及的是司法问题,不是经济问题,排除。D项涉及的是统治中国方式改变的问题,排除。‎ ‎8.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下列选项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B )‎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解析:“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的说法把日本装扮成救世主的身份,掩盖了这是日本为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对中国进行掠夺和侵略的本质,故选B,排除D;题干并没有揭示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故排除A、C。‎ ‎9.1894年,日本天皇发布《宣战诏书》:“清国公然暗中干涉朝鲜内政,借口拯救属邦之难,出兵朝鲜……事既至此,不得不公然宣战。”据此可知,日本的《宣战诏书》( B )‎ A.证实了日本被迫做出应战 B.旨在推卸发动战争的责任 C.表达出对朝鲜主权的尊重 D.得到了西方国际社会认同 解析:“清国公然暗中干涉朝鲜内政,借口拯救属邦之难”的意思是说日本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干涉朝鲜内政,显然是推卸发动战争的责任,B正确;材料并不是证实日本被迫应战,A错误;材料说明日本推卸战争责任,不是尊重朝鲜主权,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日本侵华得到了西方国际社会的认同,D错误。‎ ‎10.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C )‎ A.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 ‎ B.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 D.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 解析:材料中的事件是东南互保事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说明地方对于中央命令不予采纳,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C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A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并不是脱离清政府而独立,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D错误。‎ ‎1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界内归使团管理,并得自由防守。华人不准居住界内。”下列选项中同样属于该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D )‎ A.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0‎ D.中国拆毁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口之炮台,并许各国酌定数处留兵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界内归使团管理”“华人不准居住界内”等信息并结合史实可知是《辛丑条约》内容,与此有关的是D项;A项是利益均沾原则,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与材料无关,不选;B项与日本《马关条约》内容有关,与材料无关,不选;C项与英国《南京条约》及附件有关,与材料无关,不选。‎ ‎12.下图是八国联军明信片,寓意是某事件对西方各国来说是一场噩梦。下列诗句与此事件相关的是( B )‎ A.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B.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C.三元里前声若雷,乡民合力强徒摧 D.倭人竟割台湾去,万众一心谁敢侮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对西方各国来说是一场噩梦”的事件应该是中国人民发起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B正确。A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黄海大海战中,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锋向前的事迹,C是指鸦片战争期间的三元里抗英斗争,D指的是甲午战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都与义和团运动无关,均排除。‎ ‎13.1895年之前,台湾已有诗社,但为数不多。1895年后,或是“前清遗儒,学非所用”,故“相率为诗”,或是“省籍人士,未忍汉学未坠,提倡诗学”,于是“诗社继立,遂风靡全岛矣”,最多时竟有300余个。诗社的盛行反映出( D )‎ A.日本对台湾实施同化政策 B.台湾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 C.诗歌成为民众反日的载体 D.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台湾人民在1895年之后成立诗社来传承汉学,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日本对台湾实行同化政策的结论,A项排除。成立诗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传统文化,与民族觉醒无必然关系,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反日,C项排除。‎ ‎14.19世纪末,中国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社会矛盾,而这种冲突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这种“冲突”( B )‎ A.表明洋务运动成果显著 B.体现了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C.以南京为中心迅速发展 D.是列强首次联合侵华的结果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帝国主义的冲突是由列强侵华引起的,也就是说民族矛盾是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材料“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鲜明地反映出民众的反帝爱国情怀,故选B项。中国同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并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果显著,故排除A项;19世纪末的中外冲突并不仅仅局限于以南京为中心,故排除C项;19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列强联合侵华,故排除D项。‎ 10‎ ‎15.“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反映的斗争应该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下面对该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C )‎ A.取得了反抗斗争的完全胜利 B.清政府积极配合,军民共同抵抗外敌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 D.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解析:材料反映的抗英的主体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没有清军的参与,可见清政府没有积极配合人民的抗英斗争,反抗斗争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排除A、B、D。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因此选择C。‎ ‎16.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朝于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此举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边防,发展了当地经济,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C )‎ A.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B.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C.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 D.历史结论与历史解释 解析: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结论指的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朝于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属于历史叙述,“此举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边防,发展了当地经济,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属于历史解释,故C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7.在收复新疆作战中,清军各军,远者相距三千余里,仓促有事,无所秉承,公文用当时中国最快捷的“马上飞递”方式也需要半个月。为此,左宗棠坐镇大营,下令所属各大军前沿指挥官“相机办理,不为遥制”。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D )‎ A.清军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并无统一战略 B.左宗棠“缓进急战”的策略卓有成效 C.军队的协调性较强是收复新疆的关键 D.交通地理深刻影响着战争的作战方式 解析:“相机办理,不为遥制”说明前线指挥官要根据地理交通判断作战方式,D正确。清军在收复新疆过程中由左宗棠负责,有统一战略,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左宗棠“缓进急战”的策略,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军队协调性是收复新疆的关键,C错误。‎ ‎18.“臣李鸿章此次在烟台、大连湾亲诣英、法、俄各铁舰,详见察看,规制极精坚,而英舰尤胜一筹。即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每年增添一只巨舰。中国自(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在大小二十余艘勤另训练,窃虑今后难以继。”这主要表明李鸿章( C )‎ A.推行避战保船,妥协退让策略 B.侵吞海军军费,中饱私囊 C.担心北洋海军的安危 D.对清朝统治不满 解析:‎ 10‎ 从材料“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每年增添一只巨舰”“自(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窃虑今后难以继”可以看出,李鸿章认为日本近年来举国上下集中经费,购置多艘世界最先进的战舰,海军实力迅速强大,而北洋海军“迄今未添一船”,导致中日海军实力差距正在拉大,这表明李鸿章担心北洋海军的安危,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妥协退让政策,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海军军费的问题,故B项排除;李鸿章是清政府的官员,故D项错误。‎ ‎19.下列关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B.是在清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 C.台湾各族人民纷纷参加抗日斗争 D.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长达5个月之久 解析:1895年4月,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故A项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丘逢甲、徐骧的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日军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击,台湾军民与日军血战长达5个月,因此不是在清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故B项符合题意;C、D均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 ‎20.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后,曾下令焚毁一切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日本侵略者采取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D )‎ A.推行日本的奴化思想 ‎ B.减轻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 C.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 ‎ D.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本焚毁一切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目的是要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故D项正确;A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消磨中国人民民族意识,与学生的学习负担、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无关,故B、C项排除。‎ ‎21.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调整办法》《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这表明( A )‎ A.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 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全面相持阶段 C.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D.国民党抗战方针发生了根本转折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游击战是敌后战场的战术,国民党政府“编写了《游击队调整办法》《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等,反映了国民政府重视敌后战场的作战,故A项正确;抗日战争开始进入全面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故B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国民党吸取共产党军队的长处,体现不出相互借鉴,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国民党抗战方针发生了根本转折,故D项错误。‎ 10‎ ‎22.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C )‎ 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解析:材料“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可知此次战役的时间大致跨越夏秋两季。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8月到11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符合题干“新秋入序,暑气渐消”的时间,且题干中提到“汇山码头”,符合淞沪会战的地点,故选C。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9月中旬到11月,徐州会战的时间是1938年1月到5月,枣宜会战的时间是1940年5月到6月,均不符合题干的时间与地点,排除A、B、D。‎ ‎23.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C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解析:材料有倡导国共合作的目的,但进行的不是“国民革命”,而是民族解放战争,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方式是党外合作,故B错误。结合所学,“青天白日帽徽”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帽徽,根据材料“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可知工农红军已经同意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国共选择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故C项正确。 在正面战场抗战的是国民党政府的军队,材料提到的是共产党的军队,应该是开辟敌后战场,故D项错误。‎ ‎24.《陆军步兵漫话物语》是侵华老兵斋藤邦雄反思侵华战争的作品。下面节选的两幅图,客观上反映了( D )‎ A.冀中是全国抗日的总后方 B.正面战场牵制了敌人主力 C.游击战是抗日的主要形式 D.敌后抗战取得了显著效果 解析:上面两幅图反映的是敌后战场的农民用手里现有的工具和生活中常用的行动来与日本侵略者巧妙周旋和进行抗击的事例,由“被农民追着打”就可以看出敌后农民的抗战效果显著,故选D;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的总后方,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图中反映的是敌后战场,故B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游击战是敌后战场抗日的主要形式,但不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的主要形式,故C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10‎ ‎25.“它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厄运,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材料观点( D )‎ A.认为国民党军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B.否认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没有看到抗战胜利对民族自信心的影响 D.肯定了全民族的抗战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解析:根据“它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厄运”可知材料中提到的这次战争应该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根据“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主要是肯定了全民族抗战对中国的影响,而非是论述国民党军队在抗战胜利中的作用,故排除A项,选D项;根据“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可知B、C项说法有误,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5分)‎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5分)‎ 答案:(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的转折点。‎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0‎ 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解析: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内容回答,作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出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对这种转型的理解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方面阐释。第(2)问,归纳材料内容,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回答。第(3)问,结合三大史观回答。“清代中国”向近代文明转型,说的就是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惊醒了中国,中国人开始向世界看齐,就是全球史观。‎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 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4分)‎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8分)‎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10分)‎ 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影响。第(1)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诸如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等。第(2)问,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因素、综合因素等,材料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第(3)问,主要理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客观上的推动作用,这两次战争分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 10‎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丰厚,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 ‎——摘选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称蒋廷黻“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围绕“中国本可大有作为”这个充满民族自信的大胆判断,从上述材料中任意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天分,本可大有作为”的判断是正确的,之前之后的历史均可证明。‎ 论证:古代中国(之前)创造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巩固了统一,为以后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制度基础;汉唐的察举制、科举制为帝国持续发展繁荣提供了人才保障等。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凭着政治天分,国人从未放弃反抗与求索,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国共以党外合作的形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全民族的力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本可大有作为”的认识,属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提炼出自己的论题,如:“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天分,本可大有作为”的判断是正确的;然后根据所学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如:古代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和近代的各阶层的探索、抗日战争、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等角度阐述;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