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一1
课时分层作业(一)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 )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 C [解读题干材料,“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说明帝王封禅在于突出皇权至上,认为君主统治是上天的意志,本质上反映了神化君主统治的用意。] 2.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号始皇帝。这表明秦王嬴政( ) A.建立起君主专制集权制度 B.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C.以称谓突出君主至尊地位 D.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 D [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的祖先,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之比较,意图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故D项正确。] 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B [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4.嬴政统治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突出体现了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权力高度集中 B.浓厚的部族色彩 C.秦始皇非常勤政 D.严格的等级制度 A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皇帝一人定夺,这充分说明了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上,这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5.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武将篡权 B.苛法暴政 - 5 - C.外族入侵 D.诸侯争霸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而灭亡,故B项正确。] 6.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 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D [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人民读书,但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一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统一文字是成功的举措,B项中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与思想控制无关,C项中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排除此三项。] 7.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D [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是从秦朝赋税繁重、贫富分化的角度评价的;唐太宗是从国家统一、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秦始皇;董仲舒持批评态度,唐太宗则是肯定、颂扬的态度,故D项符合题意。] 8.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 A [由“始皇帝”首先排除C项。李贽所说“千古一帝”主要从秦始皇的功绩即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入手;吴兢所说“暴虐”从秦的暴政——残暴统治入手,故A项符合评价原则,B、D两项错误。] - 5 - [能力提升练] 9.《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 )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C [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10.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 ( ) A.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 B.秦朝以郡县之道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 C.三代所封的全部诸侯国被秦国灭亡 D.郡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才 B [材料中“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说明秦代治理地方的措施是郡县制,故B项正确。]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材料二 二十七年,始皇……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治驰道……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在一堂历史活动课上,某历史老师组织学生搞了一个“历史法庭”的答辩活动: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 原告:秦朝人民大众 被告:秦始皇 法官:全体学生 原告陈词:你不体恤人民,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被告辩护:朕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1)材料一、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 5 - (2)请为材料三中的“原告”“被告”在材料一、二中分别找出申诉和申辩的依据。 (3)作为法官,你应怎样对被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解析] 第(1)问,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从材料中归纳即可。第(2)问,模拟“历史法庭”,从“原告”和“被告”的申诉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修长城、统一全国及一系列措施回答。第(3)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答案] (1)材料一:设置郡县,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材料二:修驰道,筑长城。 (2)原告:修长城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被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全国,一系列统一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3)秦始皇有功有过,一方面,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导致了阶级矛盾的迅速激化,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总之,秦始皇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 12.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 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 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 [解析] 第(1)问,材料一中的意思是: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由材料二中的“今欲修之,兴工劳役 ,岂能无害百姓?” - 5 - 可知共同点体现在对百姓的体恤上。第(2)问,由“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可知孙中山肯定长城的功劳;由“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可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它。 [答案] (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