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末清初,“工、商皆民生之本”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小农经济发展 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思想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现。故答案为A项。B项,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相适应,排除;C项,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不是“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中央集权的加强与重农抑商政策相适应,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2.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对材料所述现象最为准确的理解是 A. 严刑峻法的现象有所改变 B. 执法中渗入儒家伦理观念 C. 儒学在汉武帝时地位较高 D. 儒家伦理已完全取代法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武帝时期,注重伦理,以伦理道德来影响法律,说明法律的执行中掺入了儒家伦理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儒家伦理观念对法律判决的影响,并非意在说明严刑峻法现象的改变;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比较得出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地位。D选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①广泛选拔人才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的建议后,提倡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并重用儒者参政,这都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①不能直接体现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故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4.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 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 5.“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上述材料说明了 A. 人人生而平等 B. 知识即美德 C. 认识你自己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强调了人对万物的决定作用,即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人人生而平等思想,A错误。知识即美德和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BC。 6.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 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C. 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D. 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故C正确;只有宗教改革主张国家权力高于神权,故A错误;两者都没有否定上帝的权威,故B错误;两者传播人文主义手段并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C。 7.“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诀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最先实践材料所反映思想的国家是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强调分权制衡可以维护民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三者制约与平衡。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史实类选择题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8.孔子思想中自相矛盾的一组是 ①和而不同 ②因材施教 ③贵贱有序 ④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强调人的平等,孔子的政治主张是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差别,这是其思想中自相矛盾的内容。因此③④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 思想家 名句 出处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 管仲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孟子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 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B. 儒学逐渐占据正统地位 C. 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D. 社会崇尚人文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来看,先秦时期思想里已经包含有民本思想,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涉及提高民众政治权利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 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 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 【答案】D 【解析】 孔子歌颂“三代”的观念,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这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社会动荡现实的不满,渴望美好的过去,故D项正确;孔子的主张和文化交流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孔子思想的渊源,故B项错误;材料和西周代商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歌颂“三代”,为什么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任何思想都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孔子的主张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现实的不满。 11.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 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D. 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知,孔子不讲怪异、暴力、混乱、鬼神,这表明孔子是无神论者。而材料“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一,C正确;据上分析,A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B错误;据所学可知,孔子作为圣人的地位就是此时确立,D违背史实。 12.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被清末革命者描绘为反清排满的象征,同时又被清政府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并不矛盾,也不是他的多面性,只是各方为了满足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为之的。因此体现出对人物的历史评价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因此B项正确。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这里不符合,因为传统思想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所以A项错误。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历史评价必须把人物放回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D项错误。 13.“(他)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和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这是《明朝史话》对某一思想家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是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王夫之 D. 李贽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和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离经叛道的李贽,D正确;黄宗羲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A错误;顾炎武倡导实学,反对空谈,B错误;王夫之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C错误。 14.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自创新神”和“腐蚀青年”两项罪行。苏格拉底申辩称“我所做的无非是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而轻视自己的灵魂”。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 抨击雅典民主政治 B. 追求人的精神修养 C. 推崇“知识即美德” D. 强调人的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苏格拉底奉劝民众不要“轻视自己的灵魂”,实质上注重人的精神修养的追求。B正确;材料中苏格拉底不是抨击雅典的民主政治,A错误;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精神的追求,不是强调美德的作用,C错误;材料中体现出的是人文主义思想,但不是强调人的决定作用,D错误。 15.恩格斯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一思想解放运动 A. 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 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可知,该事件是文艺复兴,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弘扬了人文精神,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智者学派是人文精神的起源,排除;C项,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的是宗教改革,排除;D项,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的是启蒙运动,排除。 16.有学者指出,尽管人文主义者总是指责教会的各种缺陷,但没有人敢于承认自己是个异教徒,甚至是无神论者,“当死亡逼近的时候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渴望上帝的恩典”。这体现出人文主义者 A. 对教会权威的肓目崇拜 B. 坚持以宗教神学为中心 C. 对因信称义的质疑批判 D. 理性与信仰交织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一方面人文主义者指责教会的各种缺陷,表明人文主义者认识到教会的问题,体现了其理性色彩;而另一方面,人文主义者“当死亡逼近的时候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渴望上帝的恩典”则体现了对宗教的信仰,故答案为D项。根据材料中“人文主义者总是指责教会的各种缺陷”可知,人文主义者并不盲目崇拜教会权威以及以宗教神学为中心,排除A、B两项;材料中的人文主义者坚持对宗教的信仰,这与因信称义原则是相通的,排除C项。 17.“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构建民权政府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来看,启蒙运动中的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思想符合这一主张,因此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突出强调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主张构建民权政府。故答案为D项。A项在宗教改革时期就已经提出,B项是三者的相同点,C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8.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A.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B.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可知,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作为科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藏书》成为科举的内容,体现了李贽仍未能冲破传统诵经致仕的社会观念,故A正确。B项,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说明李贽并不反对科考试,排除。C项,材料反映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考试的内容,并非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排除。D项表述在材料有所体现,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19.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 A. 主张学术研究应回归儒家原典 B. 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倡导用六经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D. 强调研究经学要务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顾炎武主张读书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主张学术研究回归儒家原典;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解决一切现实问题”表述过于绝对,不是顾炎武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明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以下属于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 A. “正君心”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众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思想家是指王阳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也主张“知行合一”,故C项正确;主张“正君心”的是朱熹,故A项排除;“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故B项排除;D项是顾炎武的主张,排除。 21.《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因果报应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天人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B项正确。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 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君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 项错误。 22.秦汉时期,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高祖、汉文帝推崇道家无而治,到汉武帝时期“尊儒”且“尚法”。这反映出 A. 思想价值取决于形势需要 B. 君主专制影响了学术走向 C. 经济发展推动了思想演变 D. 汉承秦制的说法有待商榷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完成统一后,为了控制思想,加强国家的稳定与中央集权,因此实行严酷的法家政策。汉初国力不足,民力凋零,百业萧条,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开始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令国力快速恢复。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尊儒”且“尚法”的政策,控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这反映出思想价值取决于形势需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秦汉时期都实行君主专制,这不是引发此变化的原因;C选项错误,这些思想的变化主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有关,并非是由经济发展推动的;D选项错误,汉承秦制指的是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统治思想不同不能否定汉承秦制的说法。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下面是某班学生在整理过去的错题中的一道。题干,组合选项,正确答案分别如下: 题干:下列有关“—”的不同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组合选项: ①前者压抑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后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正确答案:①③ 根据选项判断该题比较的应该是: A.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B. 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 C. 董仲舒新儒学和启蒙运动 D.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明理学压抑个人欲求,服务于官僚政治;文艺复兴提倡思想自由,服务于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①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文艺复兴没有压抑个人欲求,宗教改革运动并非提倡思想自由,排除A项;董仲舒新儒学对于个人欲求没有提出特定要求,排除C项;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不是服务于封建官僚政治,排除D项。 24.公元前4-2世纪左右,中西文化史上,有两件事令学者们扼腕叹息:一为中国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大批文化典籍与儒生学者被坑杀埋葬;二为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古希腊雅典判处死刑,其思想体系与睿智学说在如日中天时而殇。这说明 A. 专制主义的缺陷 B. 当权者的需要 C. 其思想违背了社会潮流 D. 其思想都体现民众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焚书坑儒和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都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故B正确;雅典实行民主政治,A错误;统治者的措施目的是维护统治,无法其思想体现违背了社会潮流,排除C;材料得不出其思想是民众利益体现的结论,排除D。 25.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D.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并非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君臣”“社会”关系也并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AB项排除;由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等信息可得出儒家思想是以血缘关系而根植于民众的生活之中,从而是儒学长盛不衰,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了伦理关系规范君臣关系,但无法说明要绝对服从君主的要求,故D项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26.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任举一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说明其主要主张。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 材料三: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学阶段。表为理学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 代表学派 核心主张 ① “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②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3)表中①②分别是哪一学派?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答案】(1)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及主张:孔子:仁、礼等;孟子:性善论、仁政等;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等。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巩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3)①程朱理学②陆王心学。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4)从儒学自身不断丰富完善适应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需要角度作答;或从统治者重视角度作答。(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 【详解】(1)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根据材料“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可知,这一文化气象是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及主张: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要主张是仁、礼等;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主要主张是性善论、仁政等;战国时期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主张性恶论、礼法并施等。 (2)主张: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根据材料“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知,这一主张的目的在于适应巩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3)学派:①根据“格物致知”可知这是程朱理学②根据“心是万物的本原”可知这是陆王心学。区别:根据所学可知,理学主张格物,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因此是主观唯心主义。 (4)原因:此题可以从儒学本身的发展演变进行解答,也可以从不同时期统治者对其重视来解答。 27.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经济和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1)思想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 因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2)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3)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价值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可概括得出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的主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意大利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原有的文化遗存等方面概括。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可得出,马丁路德的主张是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第二小问,由材料“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结合所学知识从信仰自由、社会基础的扩大等方面概括其进步性。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来源”得出卢梭的主张是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根据材料“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得出康德的主张是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本身的解放与人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概括其价值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