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八单元课题二十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八单元课题二十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课题二十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初步发展 1.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2)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 的限制。 2.表现: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 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短暂的春天 1.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尤其是 1915 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巨大。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3.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 4.影响 (1)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 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2)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3)经济: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 发展状况 原因 表现 较快发展(1927~ 1936 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出现新兴工业部门;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日益萎缩(1937~ 1945 年) (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 僚资本 的压榨 沦陷区企业被炸毁或被吞并; 国统区企业半数左右停产 陷入绝境(1945~ 1949 年) (1)美国商品的冲击;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拓] 清政府实行“恤工惠商”政策。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 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补] “实业救国”论是近代进步思潮之一,“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各阶层实现救亡 图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最早萌发于鸦片战争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在 辛亥革命影响下,“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 会思潮。 [拓] 列强卷土重来导致民族工业萧条说明在近代前期,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发展。 [补]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发生后,为转嫁危机,美国用提高白银收购价格来刺 激银本位制国家的购买力,以倾销其商品。而中国是其商品倾销的主要市场,故这一时期中 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为控制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了币制改革。 [注] 官僚资本 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是政治不民主、社会不进步、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联] 民族资产阶级与国民党彻底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作出了贡献。 重难点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读图明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解读]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具体表现为: ①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慢,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民族资本比外国资本力量弱,很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③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极大束缚。 ④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发展较快,内地发展慢。 (二)史料探史——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史料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 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 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 算,工业增长率在 1912 年到 1920 年间达到 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 [提示] 特点:以发展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工业增长 迅速。 [系统认知]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政府都鼓励 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 础,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促 进 因 素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 素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 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 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 体系 阻 碍 因 素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史料探史——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史料 1937 年 7 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 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 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 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 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探究] 试分析民族工业大规模内迁的影响。 [解读] 注意第二个省略号的分层作用,抓住其内容逐句解读是获取信息的关键。 [提示] ①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 ②内地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③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决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 了物质基础。 [系统认知]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 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 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 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 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四)家国情怀——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 业产品征收的税。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 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 得税等新税目。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2.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 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 一个金融垄断网。 3.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 1935 年实行“法币政策”。 (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 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 (2)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 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 年,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 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南京政府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来发展国民经济。例如, 在工业方面,加快国营企业的发展力度,对民营工业采取了一些奖励、救济与扶助措施; 在商业方面,加强对工农业产品的检验工作,以增进商品信誉与促进生产改良,提倡国货, 对有些民营企业减免关税或降低运费;在金融方面,推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实行“法 币政策”,实现了货币发行的集中和货币统一;等等。这些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 国经济得到了某些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5.“改订新约运动” 1928 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 1929 年,国民政府实施新税则。1933 年,国民政府又一次实施新税则,根据需要自行 提高或维持原税率。至此,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 (五)归纳总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 1.特点 产生与发展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 资本主义的压迫 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结构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 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 的主要形式 发展历程 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 点 2.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 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处境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 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随堂巩固训练] 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 1.(2017·全国卷Ⅲ)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 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 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读懂]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放宽/收 紧)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实业的发展,并出现了“实 业救国”思潮。 [做对] 选 D 2.(2016·全国卷Ⅲ)下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读懂] 1932 年正处于国民政府“黄金十年”时期,当时国民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民族 火柴业取得较快发展。据火柴图案信息可知,该火柴公司是在利用十九路军的上海抗日斗争 这一事件进行广告宣传,间接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救亡思潮和运动的高涨。 [做对] 选 D 3.(2016·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 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 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 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读懂] 国民政府将接收的日伪纺织企业收归国有,成为国有资本,而不是归于私有成 为民族资本,这会强化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政府高层的解释”是在为这种做法寻找 借口。 [做对] 选 D 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 1.据统计,1840~1894 年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 88 个,资本总额近 2 800 万元; 而在 1895~1913 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 136 家,资本总额 10 315.3 万元。其 中规模较大的英国开平煤矿,1911 年资本已达 1 159.4 万元,1913 年更增至 2 063 万元。这 表明(  ) A.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 D.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 点拨:西方列强在华企业的资本总额的变化是核心。 解析:选 A 资本总额不断增加表明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故 A 项正确;清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指的是本国的民间资本,故 B 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英国资本 总额超过其他列强,故 C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故 D 项 错误。 2.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 年,南海知 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 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点拨:时代背景: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 解析:选 D 自然经济瓦解只是清政府调整政策的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故 A 项错 误;19 世纪末,清政府调整政策主要是为了扩大税源的需要,故 B 项错误;陈启沅创办的 继昌隆缫丝厂就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其时间是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故 C 项错误; 清政府由积极反对民族资本主义到 19 世纪末主张广办民族工业,反映了财源极度紧张,再 结合 19 世纪末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故 D 项正确。 3.1922 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在其编选的《劝用国货》中记述:“江西夏布好,蒙古羔 羊毛。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薛针锦绣巧,豫鲁府绸超,雨前龙井滋味好。”1928 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 货。”这些记述主要意在(  ) A.引导国人创办近代工业 B.强调国货质量优于洋货 C.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 D.发展振兴传统手工业 点拨:结合“实业救国”思想分析。 解析:选 C 材料的内容是宣传国货的好处和优点,主要意图是宣传国货抵制洋货, 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 4.1936 年 3 月,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订了《重工业五 年建设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投资 2.7 亿元,建立一批国营重工业、工矿企业。其旨在(  ) A.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工业体系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实行国家干预减轻经济危机影响 D.调整经济结构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点拨:一定时空,二看企业类型。 解析:选 D “1936 年”“《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属于加大重工业投资,是对经 济结构的调整,是应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故 D 项正确。 5.(2019·昆明模拟)1941 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 年, 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 这体现了当时(  ) A.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C.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 点拨:时间提示时代背景。 解析:选 D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A 项 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大后方建立工厂,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工业情况, 故 B 项错误;两厂的建成体现不出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故 C 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在我国的大后方建立一些工厂,其中就包括在云南建立的工厂,故 D 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