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2017 年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1.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 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 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 ) 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 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 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 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 解析:题干中前者是东汉班固对儒家的认识,因为汉代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所以有班固对儒学的认识是重教化;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家思想是彻底的否定,才 有忽视儒学的认识,据此可知材料中两种认识源自时代和个人因素,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两种 对儒学的认识不是因为王朝更替,是因为认识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 儒家的多元性进行阐释,故 C 项错误;胡适的认识不是因为文化转型,而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时 期对封建文化全盘否定而造成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 74:29 到西晋 时期的 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南方人口增加,西晋在南方设置郡数增加,故 A 项正确;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 的大小,故 C 项错误;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3.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 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 于( )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思想的认识。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的是明末商 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 A 项错误;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 儒家,故 B 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 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 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 商,衡游蓟北。”这反映当时( ) 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 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对外贸易发达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材料反映出云南的车马可直抵北方辽阳,岭南一带的官吏和商人可漫游河北,说明当 时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属于国内贸易,故 C 错误,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情 况,B 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提及,D 错误。 答案:A 5.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 世纪 70 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 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 是在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传统手工业市场的发展情况,故 B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国人 依然仇视外洋事物,还没有完全从“天朝大国”中解放出来,所以会出现“奇技淫巧”的认 识,而 19 世纪 70 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应该依循市场 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故 C 项正确;“追逐西方时尚”与材料主旨不合,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19 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 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解析:19 世纪末,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适应了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图强的思想, 故 C 正确;A 项错误,其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和托古改制,故 B、 D 错误。 答案:C 7.从 1931 年开始,南京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 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 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 A.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 B.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 C.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 D.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从 1931 年开始”、“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 行农村合作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 C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为正确选项。 答案:C 8.下图是 1949-1957 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据此可以推知这 一时期(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D.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解析:根据表格中 1949—1957 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可知,重工业产值增长率大 幅度超过轻工业和农业产值,表明工业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反映了一五计划的特点,即 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B 项正确;对资本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变革,材料并未体现,故 C 项错误;1958 年的全民大炼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A 错误;重工业平均增长率最高, 反映了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并非急躁冒进,D 错误。 答案:B 9.古罗马大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 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该法学家的观点( ) A.缓和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B.旨在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蕴含了人文精神 D.在罗马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根据材料文字“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 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学家的观点蕴含了人人平等的 人文精神。A、B、D 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C 项表述符合题意。 答案:C 10.“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 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 述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宗教改革的原因 D.启蒙运动的原因 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仍然信仰宗教、信仰《圣经》,不符合“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 开始怀疑”,故 B、C 错误;经济上的发现新大陆和思想上的日心说引发了人们的信仰危机, 从而引发了 17、18 世纪的启蒙运动,批判迷信、愚昧,提倡科学,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1.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 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资本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 在( ) 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 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 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列宁上述言论的侧重点在于“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 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资本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表明列宁肯定资本主义 的作用,A、C 与材料不符;列宁认为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是在落后的小生产占 主体的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故 D 正确;“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 祸害”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故 B 错误。 答案:D 12.1984 年,撒切尔夫人对企业领袖说:“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改变英国,从仰赖他人转 为自力更生。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而不是等着东西掉到我们手上的 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认为英国应该( )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出售大型国有企业 D.加大经济干预力度 解析:材料“仰赖他人”指的是福利政策的推行,材料“转为自力更生”即是削减社会福利 开支,所以答案选 B。 答案:B 13.中华文明史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 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 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 5950 万人,明朝时 1 亿 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 4 亿以上。由于人数 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 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 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 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 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 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 1514 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 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 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 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解析:据“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可得出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 隔绝的地理环境,据“那里的土壌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得出土壌和气候上的优势,据 “能养活可观的人口”、“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得出人口众 多,据“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得出具有共 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据“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一一科举制”得出科举制度的作 用,据“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得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 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原因: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人口众多; 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科举制度的作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 响。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 变化的背景。 解析: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 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得出由妄自尊大到重 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9 世纪中 期到 19 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变化:由妄自尊大到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 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49 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解析:紧扣题中“1949 年以来”、“震撼远东和全球”,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时期的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等角度可得出: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目的成就,成为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 答案:表现:恢复联合国常人理事国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 创了一条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文明互动是一个双向的或多项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各个文明之间既有相 互影响、相互渗透,又有相互冲突、相互协作。文明互动更多地强调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和了 解,强调各种文明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 21 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结合材料,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围绕“文明互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根据“文明互动是一个双向的或多项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文明互动更多地强调对 异己文明的尊重和了解,强调各种文明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以中西方文明 互动为例,拟定论题的时候要体现出中西文明的相互影响,历史上元明清时期的文明互动比 较符合学者的观点,可概括出论题:元明清时期“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推动了中西 方文明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元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实进行论证说明。观 点需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论题:元明清时期“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推动了中西方文明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带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影响了明清之 际进步思想,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促使部分中国人(士大夫阶层)开始面向世界。与此同 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剧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对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战胜封建势力有重要推动作用,启蒙思想家也利用儒家思想来反对基 督教神学。中国文化成为推动欧洲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动力之一。 总之,元明清时期,中西方文明的互动,推动了双方的社会发展和世界的进步。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开皇初年,隋文帝力矫被周末年“用法深重”“诛杀无度”的弊政,命高颍、郑译、 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轘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车辐、 鞵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 应上报朝廷,“三奏而后决”,以昭慎重。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刑部的奏报,认为犯罪人 数还很多,乃因刑律太严。命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 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 解析:关于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依据材料“隋文帝力矫北周末年……弊政,…… 修订刑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轘裂及鞭刑”“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 廷”“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沆罪(流放的罪)一百五十四条” 等主要信息进行概 括。 答案: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严酷的刑法;慎判死罪,由中央审定后才能判罪;宽省刑罚, 删减死罪、流罪等条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刑律改革的意义。 解析:封建统治下,减轻刑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而巩固封建王朝的统 治,据此即可作答。 答案: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隋初的政治统治;体现了关注生命 的人文性,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制度。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明朝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 常,如入无人之境。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调往浙东抗倭。戚继光深深地感到, 旧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不强,军纪松弛;若不另行组建和训练一支新 军,就根本无法抵御武器精良、剽悍勇狠的倭寇。戚继光前往义乌募兵。他对应募者进行严 格挑选,他强调选的士兵要胆大,才能克敌制胜。他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的精神要求士兵。他强调,“凡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 也是赏”。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参照东南沿海的地形,戚继光创立了“鸳鸯阵”。四千新 军经过戚继光两个月严格而有效的训练,“无不以一当百也”,成为打击倭寇的有生力量, 被称作“戚家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戚继光练兵的背景。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得出倭寇骚扰东南沿 海,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和明朝统治;根据材料“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常,如入无 人之境……旧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不强,军纪松弛”得出官军缺乏严 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军纪松弛,战斗力不强,无力抵御倭寇;倭寇武器精良、剽悍勇狠, 出没无常。 答案:背景: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和明朝统治;倭寇武器精良、剽悍勇狠, 出没无常;官军缺乏严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军纪松弛,战斗力不强,无力抵御倭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治军的措施。简要分析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作用。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对应募者进行严格挑选,他强调选的士兵要胆大,才能克敌制 胜”得出严格挑选士兵;根据材料“他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要求士 兵”得出用保家卫国思想教育士兵;根据材料“凡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 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得出严肃军纪,赏罚分明;根据材料“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参 照东南沿海的地形,戚继光创立了‘鸳鸯阵’”得出因地制宜,独创“鸳鸯阵”。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成为打击倭寇的有生力量,被称作“戚家军”……戚继光率领戚 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得出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基本肃清东 南沿海倭寇,捍卫了国家的主权,进而巩固了海防,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答案:措施:严格挑选士兵;用保家卫国思想教育士兵;严肃军纪,赏罚分明;因地制宜, 独创“鸳鸯阵”。(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作用: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巩固了海防,保 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