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件(85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件(85张)

考向揭密 • 素养突破 压轴大题 • 题型增分 通史整合 • 精要必备 目 录 ONTENTS C 4 精准练题 • 高分突破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步 建通史 通史思维 —— 把握历史特征 第 3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 明清 (1840 年前 ) 阶段特征 明 清时期 (1368—1840 年 ) 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经济 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文化 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撞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与面临的挑战 1 . (2014· 高考山东卷 )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解析: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方制度演变无关,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 “ 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 ” 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 B 项正确; “ 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C 项错误; “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属于经济信息,与题干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 (2019· 高考海南卷 ) “ 天子亲耕 ” 缘于 《 周礼 》 ,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 A .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 .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 .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 .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为 “ 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 ” ,先农坛在清朝也一直拥有同样的地位,因此可以看出,清朝也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本题选 B 项;材料只显示了清朝承袭农耕文明,但没有其他制度沿袭明朝的信息,故排除 A 项;清朝承袭农耕文明并不是说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 C 项说法错误;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在当时要先进,故沿袭农耕文明也是顺势而为,不存在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一说,故排除 D 项。 答案: B 3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Ⅰ )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 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至于 “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 ,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答案: B 视角 1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 (1) 新经济现象: ① 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 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③ 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④ 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 商帮。 ⑤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 原因: ①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② 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③ 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④“ 一条鞭法 ” 和 “ 摊丁入亩 ” 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⑤ 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 新题预测 ] 1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 据 《 明神宗实录 》 、乾隆 《 苏州府志 》 等文献记载, “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这有利于 (    )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不是明清时期,故 A 项错误; “ 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 多以丝织为生 ” 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故 B 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受到压制,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据研究, 16 世纪到 17 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丝绸为主要商品,被西方学者概括为 “ 丝 — 银 ” 贸易,由此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总量的 1 /4 到 1/ 3 。这说明当时中国 (    ) A .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B .为工商业发展积累大量资金 C .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 .在国际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解析: 16 世纪到 17 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初年,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在该时段明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和海禁的政策,故 A 项错误;根据史实得知,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和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情形之下,对外贸易所积累的大量资金,都被投入到土地买卖而非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之中,故 B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封建政权从秦朝至明清一以贯之的基本政策,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 “ 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总量的 1 /4 到 1/ 3 ” 不难看出,当时的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优势地位,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 2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 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 “ 工商皆本 ” 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 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3) 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并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4) 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 新题预测 ] 3 .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 “ 集日寡而旷多 ” ,每逢集日,便组织 “ 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 ” ,结果 “ 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 …… 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 A .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 .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 .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解析: 根据题干中 “ 组织 ‘ 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 ’” ,出现了 “ 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 ” 现象,并且在集市上 “ 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 ,表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据此可知,在明朝嘉靖年间,武城县的集市出现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进而活跃了经济现象,故选 B 项;根据题干中 “ 集日寡而旷多 ” ,表明山西武城县原来就有农村集市,只不过不太活跃,排除 A 项;根据题干可知,武城县县令为了改善农村集市的冷清现象而采取了活跃文化措施,不能表明当时居民文化活动的丰富,排除 C 项;乡村城镇化一般表现为常住人口的增多、城镇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质量的提升等,而题干仅是提及了其集市的繁荣现象,排除 D 项。 答案: B 4 .有学者认为, “ 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 ” ,但明朝晚期, “ 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 B 对:由材料 “ 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 ” ,但到了明朝晚期, “ 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A 错:明朝晚期没有产生资产阶级。 C 错: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错:明朝时反正统思想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B 考向二 市民文化与科技新气象 1 . (2019· 高考海南卷 ) 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 “ 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 曲者,词之变 ” 。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 A .南北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解析: 宋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结合材料中 “ 曲者,词之变 ” 基本可以判断 “ 曲 ” 应该是元曲;而且 “ 词不快北耳 ” 是因为元朝占领北方后, “ 词 ” 的演唱不被接受,才会产生 “ 北曲 ” , “ 北曲 ” 同样也不适合 “ 南方 ” ,故又有 “ 南曲 ” ,综合起来分析,本题选 D 项。 答案: D 2 . (2019· 高考海南卷 ) 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 (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解析: 古代文人雅士必备素养就是所谓的 “ 琴棋书画 ” ,故本题选 A ;其他三项,在古代都是需要争夺、竞技的,在文人雅士看来,就是勇莽者所为,不符合 “ 雅 ” 的界定。 答案: A 3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Ⅲ )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 神农本草经 》 大约成书于汉代, 《 唐本草 》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 《 本草纲目 》 ,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 B 对:材料中强调 《 唐本草 》 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由朝廷颁行 《 本草纲目 》 ,这说明我国药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 A 错:我国古代药学早在原始社会已经萌芽; C 错: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因素; D 错:材料中反映的汉代、唐代还没有出现宋明理学,药学的发展不可能受其推动。 答案: B 4 . (2018· 全国卷 Ⅱ )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 “ 官腔 ” ,到清代被誉为 “ 雅乐 ”“ 盛世元音 ”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 “ 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 ,甚至 “ 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解析: D 对: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 “ 官腔 ”“ 雅乐 ” ,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需求; A 错: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 B 错:明朝时京剧尚未形成,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京剧的信息; C 错:材料没有体现等级观念。 答案: D 视角 1  市民文化 (1) “ 市民阶层 ” 兴起的影响: ① 首先在政治方面,市民阶层要求取得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的斗争,使晚明的政治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② 市民阶层兴起后不仅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而且在社会风俗和文化取向方面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 市民阶层在意识形态层次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士林风气上。封建社会 “ 学而优则仕 ” 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到了明代,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 ④ 市民阶层兴起推动了晚明学术中启蒙思潮对人性的解放。 ⑤ 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文学作品中反对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宣扬尘世利益和现世享受的主题共同汇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启蒙的洪流。 (2) 凸显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艺术发展趋势: ① 表现: 绘画 方面 北宋 《 清明上河图 》 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话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书法 方面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 “ 有意无法 ” ;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作 文学 方面 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使其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在明代 “ 三言 ”“ 二拍 ” 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戏曲 方面 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 —— 瓦舍;两宋之际产生了南戏;元代出现了元杂剧;清代产生了满足广大市民文化娱乐需求的京剧 ② 原因: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印刷术不断提高;社会识字率提高,文化水平逐渐提升;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等。 [ 新题预测 ] 1 .清代有学者说: “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 上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 这表明 (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 材料说明小说已突破以往的文化界限,渗入社会各阶层中,成为一种与儒、释、道相并存的文化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扩大,从而推动小说这类世俗文学的发展。 答案: C 2 .明朝中后期,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 早期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 《 几何原理 》 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说明了当时 (    ) A .出现社会转型的倾向 B .传统文化得以革故鼎新 C .程朱理学的根基遭到动摇 D .早期启蒙思想传播非常广泛 解析: A 项表述与题目中 “ 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早期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 《 几何原理 》 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 ” 相符,故 A 项正确; B 项表述与题目中 “ 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 ” 不相符,错误; C 项表述与题目中 “ 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 ” 不相符,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理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 2   “ 承古萌新 ” 的明清文化 (1) “ 承古 ” : ① 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 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 《 本草纲目 》 是古代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以外还有 《 农政全书 》《 天工开物 》 等。 ② 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 —— 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 《 四库全书 》 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 (2) “ 萌新 ” : 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 《 天工开物 》 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小说也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 《 农政全书 》 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 天工开物 》 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 [ 新题预测 ] 3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 《 四库全书总目 》 仅记其 “ 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 。但到道光二十三年 (1843 年 ) 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 “ 清朝汉学第一人 ” 。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    ) A .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 .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 .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a 解析: 《 四库全书总目 》 仅记其 “ 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 无法说明 “ 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 ,故 A 项错误; “ 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 ” 不能说明 “ 士大夫群体 ” 的整体情况,故 B 项错误; “ 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 ” 属于时代作用, “ 被誉为 ‘ 清朝汉学第一人 ’” 属于学术作用,故 C 项正确; “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 ” 可见其成就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认同,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明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商人既生财有道又知书达理。他们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这种创作表明 (    ) A .传统的义利观影响深远 B .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 .商人社会地位有极大提升 解析: 题干中商人 “ 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 ” ,可知商人形象与之前比变好了,故选 A 项;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这是负面影响,而题干提及的商人形象是正面的,排除 B 项;题干中未出现雇佣关系,排除 C 项;明清时期政府仍顽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虽有提升但仍较低,排除 D 项。 答案: A 视角 3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 明清儒学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 发展 政治 批天理 —— 理性 存人欲 —— 民本 批君主和三纲 —— 平等 限制君主专制 —— 民主 人欲天然合理 —— 个性解放 经济 工商皆本 文化 经世致用 —— 务实 否定权威,独立思想 (2) 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不同: 宋明理学 明清儒学 政治 维护纲常礼教和君主专制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具有民主色彩 经济 重义轻利,压制人欲 重视工商业,倡导工商皆本 哲学 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身体力行,倡导唯物主义 学术 日益脱离现实,文风空洞 关注国计民生,倡导经世致用 [ 新题预测 ] 5 .钱穆 《 国史大纲 · 引论 》 : ( 新通史 ) 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作者认为 “ 新通史 ” 的核心价值是 (    ) A .培养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 B .培养历史学家的个人素养 C .培养求真意识和不畏强权精神 D .培养历史研究的踏实学风 解析: 据材料中 “ 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 ” 可知培养民族精神,材料中 “ 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 ” 可知是培养社会责任感,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人而不是个人,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新通史主要任务是将国史的真态传播,使国人了解先民对国家民族已尽的责任,然后激起爱国和历史使命感,故 C 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培养历史研究的踏实学风,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6 .明代 《 教儿经 》 : “ …… 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 …… 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 …… 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 …… 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 ……” 上述引文 (    ) A .体现了理学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 .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 C .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 .打破了传统中国对 “ 四民 ” 的划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用番心、要寻人、仁义、和气、认真 ” 等词得出体现了理学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故 A 项正确;据表达方式无法判断出时间,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 ” 肯定了读书、种田、买卖等行业,故 C 项错误;传统中国 “ 四民 ” 是士、农、工、商,材料并没有打破这一划分,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主观题素养抢分模板 ( 三 ) [ 典例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Ⅰ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古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时间 中国 外国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 “ 一条鞭法 ” 改革。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 《 牡丹亭 》 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 “ 太阳中心说 ”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 《 哈姆雷特 》 。 —— 据李亚凡编 《 世界历史年表 》 等 时间 中国 外国 17 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 《 天工开物 》 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 “ 五月花号 ” 到达北美。 上表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2 分 )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可 提取材料中最熟悉的经济发展的信息,如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然后整合得出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政治文明的碰撞,从而引起了社会变革。由此,可综合材料有用信息得出观点: 14—17 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材 料中 《 天工开物 》《 本草纲目 》 以及“太阳中心说”体现了科技思想,因此可以得出观点: 14—17 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 阐述 ]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 15 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 100 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各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 二、唯物史观角度 —— 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 论题 ]   14—17 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 阐述 ]   14—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入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7 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的朱子学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三、求异思维角度 —— 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 论题 ]   14—17 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 阐述 ]   16 世纪,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同一时期,西方近代科技产生。如李时珍的 《 本草纲目 》 是对我国 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 “ 东方药物巨典 ” ,反映了传统科技的总结。哥白尼提出的 “ 日心说 ” ,有力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 “ 地心说 ” ,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是不同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西欧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 [ 跟踪训练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 《 商 君书 · 农战 》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张岱年 《 中国文 化概论 》 ( 宋代 ) 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世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 《 明夷待 访录 》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顾淮 《 希腊城 邦制度 》 ( 希腊 ) 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解析: 首先围绕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等角度确定论题,然后联系中外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对所确定论题予以论证,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 示 例一: 论题: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阐述: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的出现,推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财力消耗巨大,商鞅通过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秦国逐步推行军功爵制、郡县制,冲击了宗法制、分封制和世官制。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石,克利斯提尼改革则标志着雅典民主制的确立,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 “ 黄金时代 ”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因此,经济的发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治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阐述:宋代的 “ 市 ”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繁盛,如勾栏瓦舍、宋词、话本小说等。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哲学成就突出。智者运动提出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提出 “ 美德即知识 ”“ 认识你自己 ” ,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 “ 自我 ” 。古代希腊在建筑、戏剧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因此,经济的发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的繁荣。 精准练题 • 高分突破 点击进入 wor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