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考试历史试题
静宁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二次考试 历 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 2. “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3. 秦汉时期,统治者致力于实现“大一统”,秦始皇的“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的“尊儒”运用隐蔽的柔性手腕。统治者在对待儒学方面殊途同归的原因是 A. 统治者在重武还是重文之间摇摆 B. 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的需要 C. 皇帝个人的好恶 D. 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清除异己 3. “阳明学派对理学学派是一个正面的打击,至少儒家阵营中已并行有两支主流。但使理学家痛恨的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符合材料中观点的思想是 A.“致良知 B.“心即理也” C.“知行合一” D.“存天理,灭人欲” 4.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 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来源:学科网ZXXK]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5.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民贵君轻观念 B.“大一统”观念 C.“君权神授”观念 D.“天人感应”观念 6. 宋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 A.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B.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C.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D.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7. 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 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8. 罗索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而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 动,受到一些慷概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此观点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说明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9.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10. “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人生而平等” 11. 有人这样描述中国古代某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经学,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文学方面,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一时期应该是 A.汉朝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12.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时期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①毛笔、纸张 ②雕版印刷的书籍 ③陶瓷花瓶 ④临摹的《女史箴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 13《宋史》记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述北宋以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 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 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 14.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15.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去过考试合格可以做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B.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C.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D.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17.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宣称“人生而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戴着镣铐”。卢梭以“镣铐”喻指 A.封建专制制度 B.“君权神授”思想 C.罗马天主教会 D.基督教神学 18. 从下图的秦印、汉瓦与画像石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①秦印中的文字多为小篆 ②东汉画像石反映出当时牛耕的景象 ③汉瓦中多为篆、隶字体 ④文物反映着秦汉时期制瓷业的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 A.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20. 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如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 A.逐渐国际化 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 D.逐渐形象化 21. 阅读下表,材料反映出( ) 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A) 应用研究年代(B) 生产推广年代(C)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来源:Zxxk.Com] 发电机[来源:学.科.网Z.X.X.K]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来源:Zxxk.Com] 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22.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的帝王将相奢求永葆青春、长生不老,希望时间这把屠刀对他们刀下留情,看来这并非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遥不可及的幻想可能会实现。”为此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力学 23. 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来源:学科网]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 ) A.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B.推动了经典力学形成了完整体系 C.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25. 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通过谚语为载体的形式,来反映当时历史风貌,从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 谚语 反映的相关史实 A 两汉时期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 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B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 C 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 广义相对论 D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理 A.A B.B C.C D.D 26. 李鸿章在《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中指出:“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C.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27. 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B.中国人自古以来勇于接受挑战 C.中国人在被动中抛弃儒家思想 D.中国已在近代融合到世界中去 28. 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29. 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30.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推动中国思想界向苏俄学习 C.颂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D.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1题12分,第2题12分,第3题16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王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许慎《说文解字》 材料三:(甲骨文)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单字已达四千五百多个,已经辨认的也有一千两百多个。其内容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大致一致。 材料四: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中国汉字从商朝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4分) (2)材料二、三都涉及汉字的起源问题,你认为哪则材料比较可信?请说明理由。(5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3分) 32.(16分)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走向世界,复兴中华是几代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1) 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从“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6分) (3)从材料三看,说明20世纪 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4)综上分析中国人“世界观”的转变轨迹。(2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艺术作品反映的历史面貌包括三类情况:一类是后代描述前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艺术作品,如历史小说、音乐及舞蹈史诗、历史戏剧及影视片等;一类是历代记述或反映当时人物、事件和社会生活等的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后代认识前代历史的资料,如历代记述和反映当时人物事件的诗文、书画、音乐、照片等;还有一类是历代描述自然景物等的艺术作品,如写景诗、山水画、花鸟画等,虽非直接记述人物、事件,却也能折射出当时人们的习俗风尚、情趣爱好等。 ——艺术中的历史 围绕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给予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