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模块三第11讲 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共存与竞争(1917-1945年)课件(98张)
第 11 讲 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现代化模式的 共存与竞争 (1917 - 1945 年 ) 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7 - 1945 年 ) 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是其典型特征。 政治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经济 苏俄 ( 联 )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文学艺术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主题一 列宁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1 . (2019· 高考天津卷 ) 1918 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 “ 布列斯特和约 ” ,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 “ 布列斯特和约 ” 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 “ 农民的布列斯特 ”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 A. 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 .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 .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 .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点睛: (1) 暂时的 “ 妥协 ”“ 退让 ” 以确保根本利益诉求,是 “ 布列斯特和约 ” 与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 (2)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体现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属于对现实的 “ 妥协 ” ,这与苏俄签署 “ 布列斯特和约 ” 有相同的地方,即二者都属于对现实的一种暂时 “ 妥协 ” ,通过这种 “ 妥协 ” 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 C 项;通过题干中 “ 历史学家 …… 把新经济政策称为 ‘ 农民的布列斯特 ’” ,说明苏维埃政权没有把农民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排除 A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没有采取武装对抗方针,排除 B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基于苏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所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正确路径,但它还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 D 项。 答案: C 2 . (2018· 高考海南卷 ) 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 A. 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点睛: “ 土地国有化 ”→“ 土地给农民使用 ” :会对农民、对国家各产生什么影响? (2)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 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 “ 苏维埃 ” ,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 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 ,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 B 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 C 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Ⅱ ) 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 《 俄罗斯的黎明 》《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点睛: (1) “ 1932 年 ” 美国正面临什么? “ 一五计划 ” 给苏联带来什么变化? (2)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 1928 年+ 4 年= 1932 年,此时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美国正经受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因此吸引美国人的最大可能就是 B 项; 1932 年的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农民掠夺过重,公有制也不会被典型私有制的美国欣赏,由此排除 A 、 C 、 D 三项。 答案: B 4 . (2015· 高考全国卷 Ⅱ )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 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 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点睛: (1) “ 粮产下降 ”→“ 粮食出口大增 ” 与 “ 1931 年 ” ,能否联想到牺牲农业补偿工业政策。 (2)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 1930 年、 1931 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 过 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单一的公有制,人为的平均主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2)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缺乏自主权,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发展。 (4)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得不到保证。 (5) 忽视轻工业发展,造成消费品供应不足,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6) 为积累资金,对农民索取过重,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 (7) 为追求集体化,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8) 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造成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9) 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导致个人崇拜和大清洗,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10) 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使文化艺术发展受到压制。 1 .时空观念 —— 近代政治转型理解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革命运动都有一些响亮的口号,这些口号经常表露了参与革命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 A . 1688 年的光荣革命:没有代表,不纳税 B . 1776 年的美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 C . 1789 年的法国革命:民主、法治、人权 D . 1917 年的俄国革命:和平、土地、面包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 没有代表,不纳税 ” 是 1776 年的美国革命的口号,故 A 项错误;自由、平等、博爱是 1789 年的法国革命的口号,故 B 项错误;民主、法治、人权与 1688 年的光荣革命有关,故 C 项错误;和平、土地、面包与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相对应,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 .历史解释 ——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列宁说: “ 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就是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上建立最严格的全民计算和监督 ” ;后来又说: “ 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 ” 这种认识上的变化反映了列宁 ( ) A .坚持严格的生产和分配制度 B .努力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决定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主张用市场手段发展大型国营企业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列宁这段谈话讲述的是新经济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效率优先,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即意味着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俄国实际出发去探索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 B 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运行,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且苏俄政府从未放弃对经济的干预,故 C 项错误; “ 主张用市场手段发展大型国营企业 ” ,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 .家国情怀 —— 现代化建设多样化模式 世界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即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 ( ) A .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 B .都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 C .其道路都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D .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解析: 三种模式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故 A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故 B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 C 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其自身的诸多弊端和缺陷也使苏联社会主义探索遭受了重大挫折,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4 .史料实证 —— 苏联工业化特点 斯大林提出: “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 为此,苏联 ( ) A .开展 “ 一五 ” 计划 B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实行农业集体化 D .成立经互会 解析: 材料说的是为苏联工业化积累资金的问题, A 项不符合题干,故排除;斯大林时期,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故 B 项错误;苏联为了给工业化积累资金,实行农业集体化,故 C 项正确;成立经互会是在 “ 冷战 ” 时期,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 .史料实证 —— 苏联工业化探索 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 “ 1933—1937 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13.2% 提高到 18.5% ,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 40.1% 降低为 14.5% 。 ” 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 A .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 B .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C .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解析: 轻重工业增长率的调整并没有改变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故 A 项错误;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故 B 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中,故 C 项错误;对国内轻重工业的调整的规定表明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视,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主题二 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调整与变化 1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Ⅲ )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 ( 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 烟煤业 - 12.3 - 19.1 金属矿业 - 6.6 - 18.3 制造业 - 7.2 - 11.3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 ) 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点睛: (1)1931 年比 1930 年各行业工人收入均大幅度下降能联想到什么? (2)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解析: C 对:材料反映了从 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到 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A 错:最低工资标准是在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 B 错:材料中反映的是部分行业中的工人周工资的下降幅度,并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 D 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导致工人周工资下跌,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 答案: C 2 . (2018· 高考天津卷 ) 1930 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 “ 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案 ” 。该法案提高了 890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 33 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 ( ) ① 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② 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③ 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④ 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 A.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点睛: (1) 胡佛的 “ 贸易保护主义 ” 引发了什么后果? (2)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提高关税,引发全面的贸易战,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故 ② 正确;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造成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引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故 ③ 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美国通过极端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并没有体现两者的结合,故 ① 错误;在世界已经联成一个整体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措施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不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故 ④ 错误;所以本题选择 C 项。 答案: C 3 . (2015· 高考全国卷 Ⅰ ) 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 A. 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点睛: (1) “ 养老金 ” 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析: “ 65 岁退休人员可获得养老金 ” 是题眼所在,体现的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与此同属一个范畴的内容是 B 项; A 项属于 《 全国工业复兴法 》 的内容, C 项属于 《 农业调整法 》 的内容, D 项属于 《 公平劳动标准法 》 的内容,调和的是劳资关系,均与社会福利保障的主旨不符。 答案: B 1 . 20 世纪 30 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 (1) 经 济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 ( 计划经济体制 )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 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一党专政。 (3) 从国际关系上看,这十年可被称作 “ 走向大战的十年 ” ,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 “ 反共 ” 的幌子疯狂侵略扩张,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2 . 1929 — 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 世 界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 (2) 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各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3) 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4) 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产生。 (5) 文学艺术: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 (6) 对苏联的影响: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机器,加速工业化建设;促进了美苏关系的改善。 (7) 对中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侵华加剧,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3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两次变化 (1) 自 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 1929 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 “ 自由放任 ” 模式,主张 “ 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 。 (2)1929—1933 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0—70 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 1 .历史解释 —— 经济危机对价值观影响 下图是 1927—1930 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的统计情况。据图和史实分析,经济危机 ( ) A .导致美国人对婚姻缺乏信心 B .降低了美国人口增长率 C .使美国的离婚率先增后减 D .强化了美国人的家庭观念 解析: 图示统计情况反映了美国离婚率先增后减,离婚率的减少说明 1928 年之后家庭稳定上升,故 A 项错误;离婚率的变化与人口增长率无关,故 B 项错误;经济危机不会使离婚率先增后减,离婚率的减少只能说明为对抗危机,美国家庭更加团结,故 C 项错误;美国 1928 年后离婚率减少,说明美国人家庭观念增强,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 .史料实证 —— 罗斯福新政成就 有资料表明,罗斯福就任总统的头一年,失业率是 25% 。到 1937 年时,失业率已稳步下降到 15% 左右。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 A .以解决就业为主要目的 B .推动了经济的有效恢复 C .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 D .告别了 “ 自由放任 ” 政策 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发展,不是解决就业,故 A 项错误;失业率的降低表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 B 项正确;失业率的降低不能表明罗斯福新政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 .家国情怀 —— 人文关怀 1933 年 5 月,美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 1936 年又将单纯救济改为 “ 以工代赈 ” 。这一变化 ( ) A .维护了失业群体的独立精神 B .缓解了政府财政赤字的压力 C .忽略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 D .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基础 解析: 据材料中 “ 1936 年又将单纯救济改为 ‘ 以工代赈 ’” 可知使青年人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维护了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自尊心,故 A 项正确; “ 以工代赈 ” 说的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与缓解政府财政赤字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重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故 C 项错误;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兴起,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4 .史料实证 —— 贸易保护影响 1930 年美国通过了 《 霍利 — 斯穆特关税法 》 。该法修订了 1 125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 890 种。据统计, 1932 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 3.9 亿美元,而 1929 年为 13.34 亿美元; 1932 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 7.84 亿美元,而 1929 年高达 23.41 亿美元。该法案 ( ) A .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根源 B .促进了美国就业率的上升 C .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 D .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时代的开始 解析: 经济大萧条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 A 项错误;美国的就业率在经济危机中下降,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在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大幅度增加税率,严格限制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故 C 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是从罗斯福新政时期开始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 .历史解释 —— 社会发展模式的相互影响 罗斯福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罗斯福最终根除了 “ 暂时疾病 ” B . “ 疾病 ”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销矛盾 C . “ 试验性疗法 ” 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D . “ 试验性疗法 ” 就是实行计划经济 解析: 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故 A 项错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所谓的产销矛盾,故 B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若干经验,故 C 项正确;计划经济独属于社会主义,而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只是加大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力度而已,并没有实施所谓的计划经济,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 一 )25 分大题抢分 · 规范建模 [ 命题聚焦 ] —— 中 国与西方发展模式比较 为 何 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经济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在逐步从经济领域蔓延到政治领域和社会思想领域。但是,我国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不能以西方经济思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只有正视社会主义的 “ 苏联模式 ” 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使改革进一步地深入 考 什 么 ① 美苏两种经济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比较 ② 近现代东西方贸易政策和关税体制的比较 ③ 近代西方福利制度与近现代民生保障政策或制度的比较 必 备 知 识 ①“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 ② 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鸦片战争、改订新约运动、改革开放 ③ 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孙中山民生主义和新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 [ 典例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 1862 年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 …… 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 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 摘编自骆晓会 《 国民政府移植苏联 经济模式的试验 》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 “ 学习做生意 ” ,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 …… 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 摘编自 《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 》 (1934 年 7 月 23 日 )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9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6 分 ) (3)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 “ 计划与市场 ” 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 “ 南方谈话 ” 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10 分 ) 答案: (1) 目 的:古代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求;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 分 ) 原因:为了战时需要 ( 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 ) 和改善人民生活;当时美国经济危机严重,而苏联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3 分 ) 利:为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弊: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工人没有获得普遍的人身自由。 (4 分 ) (2) 区别: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 分 ) (3) 区别: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5 分 ) 贡献:邓小平 “ 南方谈话 ” 解决了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 这个根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5 分 ) ( 二 )12 分大题抢分 · 规范建模 [ 命题聚焦 ] 中 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这个主题,开宗明义地宣示了我们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 中国制造 2025 》 明确提出分 “ 三步走 ” 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建设,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面前,苏、美、日、德、法、英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给本国人民和世界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 典例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1936 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表 ( 单位:万吨 ) 年份 苏联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1927 358.8 4 565.6 168.5 1 626.7 838.0 924.3 1928 425.1 5 237.1 190.6 1 447.6 947.9 865.6 1929 485.4 5 733.9 229.4 1 621.0 971.6 979.1 1930 576.4 4 135.3 228.9 1 151.1 944.4 744.3 1931 562.0 2 636.2 188.3 826.9 781.6 528.6 —— 摘编自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 《 钢铁统计要览 》 1970 年版 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 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 )(12 分 ) 年份 苏联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1932 592.7 1 390.1 239.8 574.7 563.8 534.6 1933 684.2 2 360.5 319.8 758.6 657.7 713.7 1934 969.3 2 647.3 384.4 1 188.6 615.5 899.2 1935 1 252.0 3 464.0 470.4 1 641.9 627.7 1 001.7 1936 1 633.9 4 853.4 522.3 1 917.5 670.8 1 197.4 析题 —— 从 哪些角度入题 本题是提炼观点型论述题,首先要精析材料,提炼观点,找准适合论证的角度;其次要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检索所需史实,最后亮明观点,组织论据,条理严谨作答。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可通过分析表格中苏联的数据,得出在 1927—1936 年苏联粗钢产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拟定论题: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或者通过分析表格中美国的数据,得出在 1927—1929 年美国粗钢产量绝对数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 1930—1932 年产量大幅度下降, 1933 年后开始小幅回升, 1936 年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拟定论题: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 — 降 — 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可 通过分析表格中苏联和美国数据,结合数据变化的原因,得出观点: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可通过分析表格中法国的数据,得出:法国钢产量呈下降趋势。或者通过分析表格中英国的数据,得出:英国钢产量小幅波动后,迅速回升。 答题 —— 如 何组织史实论证 一、主流观点角度 —— 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论题一: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 (2 分 ) 阐述: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弊端。 (10 分 ) 论题二: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 — 降 — 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 (2 分 ) 阐述: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10 分 ) [ 点评 ] 斯大林体制下,通过国家力量实现资源的宏观调控,使苏联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打击下,罗斯福实施新政,通过全面国家干预,使美国迅速摆脱危机。这是考生熟悉的知识,因此无论从苏联还是美国的角度进行立论和论证,不仅立论正确,而且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符合主流观点,切合标准答案,可以获取高考阅卷的高分。 二、唯物史观角度 —— 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论题: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 分 ) 阐述: 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 “ 五年 ” 计划,并逐渐形成斯大林体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很快实现了工业化;面对危机,罗斯福全面干预经济,使美国最终摆脱危机,经济复苏。 (8 分 ) 总之,无论美国还是苏联,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分 ) [ 点评 ] 材料中的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有差异的,但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却具有相似性。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社会主义体制和建设模式的借鉴,能从美苏不同的经济发展轨迹,看到背后共同的根本因素,充分体现了考生的唯物主义核心素养,站在这一高度立论,可使论证深刻有力、高屋建瓴,获得阅卷老师的高分。 三、求异思维角度 —— 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论题:英国钢产量在经过短暂的波动后,平稳回升。 (2 分 ) 阐述: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一定的下降;通过英联邦对外一致提高关税和向殖民地倾销商品,转嫁危机,工业产量平稳回升。 (10 分 ) [ 点评 ] 表格反映了 1927—1936 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结合所学知识,一般容易关注的是美苏钢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面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因此危机对各国打击和各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也有很大差异。就英国而言,因为有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所以主要选择了向英联邦各成员国倾销过剩商品,以摆脱危机,故危机对于英国的冲击也就相对较小,英国工业产量的波动也不大。选择英国进行立论阐释,可以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考生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考生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素养,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高分。 1 .贸易政策反映着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利益的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1 年,英国发布了第一个 《 航海条例 》 ,规定欧洲货物只能用英国船只运往英国本土,在非洲、亚洲、美洲出产的货物只能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船只运达。 材料二 1768 年的 《 艾登条约 》 免除了英法之间的一些贸易关税 …… 英国先后取消了 520 种关税。 1846 年彻底废除 《 谷物法 》 , 1851 年彻底废止 《 航海条例 》 。 —— 摘编自高德步著 《 世界经济史 》 材料三 1930—1933 年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 “ 大危机 ” 的措施 1930 年 5 月 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 33% 提高到 40% 1931 年 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 50% 的重税 1931 年 9 月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3 年 4 月 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 50% —— 据王斯德主编 《 世界通史 》 等整理 材料四 美国十分清楚,要想称霸世界,它的经济实力是足够的,但在贸易方面仍有许多障碍,一些战时过剩产品急需向国外销售,为了扫除对外贸易中的出口障碍,美国建议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处理国际贸易和就业问题。 1948 年 1 月 1 日,关贸总协定生效。 ——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 《 世界现代史 (1900—2000) 》 材料五 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的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扩大。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决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 ( 殖产:发展经济,使国家经济增值。兴业:发展工商业、金融业、军工等 ) 。 —— 摘编自梅俊杰 《 自由贸易的神话 —— 英美富强之道考辨 》 (1) 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中英国实行的贸易政策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出台的原因。 (6 分 ) (2) 依据材料三,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政策实施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9 分 ) (3) 依据材料四,概括美国主导签订关贸总协定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协定的宗旨。 (6 分 )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 自由贸易 ” 有何认识? (4 分 ) 答案: (1) 不 同:材料一中英国实行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材料二中英国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 原因: 19 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 “ 世界工厂 ” 和世界贸易中心;英国资产阶级可以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殖民扩张,控制世界市场,因而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2) 政策: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的政策 ( 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 。 影响:各国展开关税战、贸易战和货币战,加重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加剧世界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3) 目的:美国力图称霸世界,销售过剩产品,恢复自由贸易,解决贸易和就业问题。 宗旨:降低关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 认识:自由贸易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自由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国应当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竞争力。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事件 (1929—1945 年 ) 1929 年 10 月 28 日,道琼斯指数下跌 13%,29 日继续下跌 22% 。 1930 年,美国通过 《 霍利 — 斯穆特关税法 》 。苏联获得西方社会普遍关注。 1931 年,发生英镑挤兑风潮,英国上调进口从价税至 50% 。德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 年,法国大幅提高关税,并在对外贸易中实行进口配额制度。 1933 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美元大幅贬值;颁布 《 紧急银行法 》《 工业复兴法 》《 农业调整法 》 ,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和工程振兴署。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 1934 年,美国颁布 《 存款保险法 》《 证券交易法 》 ,成立田纳西管理局。 1935 年,美国颁布 《 全国劳工关系法 》《 社会保险法 》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意、日签订 《 反共产国际协定 》 。凯恩斯发表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 1937 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印度民族主义者通过选举控制了 11 个省份中的 7 个。日本全面侵华。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 GDP 恢复至 1929 年的水平。 1945 年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机构相继成立。 —— 摘编自刘鹤等 《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 分 ) 答案: 示例一 论题: 1929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阐述: 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影响深远。它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模式,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次经济危机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华尔街股市的崩溃,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银行倒闭、工业萎缩、农业萧条、失业严重,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更为严重的是,从美国开始的危机于短时间内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迅速蔓延,欧美各国为了摆脱危机,采取货币贬值,大幅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 美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在民主制度的保障下对内施行改革,另一方面对外采取贸易竞争,转嫁负担至殖民地,从而逐渐摆脱了危机。而民主制度不健全、国内市场狭小的德国、日本等,因在短期内无法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内法西斯势力崛起,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最惨痛的灾难。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周期性产物,资本主义国家无法从根本上清除。在危机到来之时,全球经济体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冲击和影响。各国只有加强合作、协调,坚持开放和改革,才能促进世界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示例二 论题: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深刻教训。 阐述: 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无疑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这次危机发生后各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为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是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并引起激烈的贸易战,同时加剧了国际汇率的混乱。美国在罗斯福政府的强力干预下,逐步摆脱了危机,并调整了原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与法律体系,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这深刻地改变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势。此外,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国家力量,也给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提供了诸多借鉴。 在危机的逐渐加深下,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与英法等国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更加激化,其中德、意、日走上了军国主义法西斯战争之路,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受害尤其严重,客观上也刺激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战后,为了吸取这一系列的教训,各主要国家先后成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政治经济组织,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精准押题 · 巩固提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