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3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六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揭阳模拟)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这场大讨论 ( )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 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 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 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 【解析】选D。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两家在大讨论中观点争鸣,有利于西汉统治思想的成熟,故选D。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没有反映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推翻暴秦、建立统治寻找合法性,排除C。 2.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时期 议题 理据 内容 汉文帝 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灾异 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祥瑞 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 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灾异 六年有日食之异 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 )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选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反映不出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排除A;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排除B;自然现象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是政事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D。 【加固训练】 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解析】选A。通过材料“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承天而立,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故A正确;材料中突出解释“王”的来源,没有直接解释“天人感应”,故B错误;材料从源头对君主进行神化,没有涉及劝君主行仁政,故C错误;材料通过对君主来源的神化来愚弄民众,神化君权,而不是教化民众,故D错误。 3.汉元帝曾下诏说:“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今朕共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天惟降灾,震惊朕躬。治有大亏,咎至于此。”这一史实表明汉元帝 ( ) A.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B.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 C.接受了“天人感应”学说 D.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选C。根据“天惟降灾,震惊朕躬。治有大亏,咎至于此”可知,汉元帝认为上天降灾,多次警告,是自己治国有过,罪有应得,符合“天人感应”学说,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元帝认为天降灾祸,是因为自己治国有过,体现了“天人感应”,无法体现发展儒家思想,排除A;材料并非强调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与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D。 4.(2019·衡水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解析】选C。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得以大兴,统治者并没有放弃儒家学说,故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之所以赦免董仲舒,是受到了“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并不是迷信思想日渐式微,故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思想的内容是: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赦免董仲舒是受此学说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不涉及皇权与相权冲突的相关内容,故D错误。 5.《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这反映了董仲舒 ( )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 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 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解析】选D。根据题干“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可知董仲舒利用天命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新的解释,故D正确。 6.(2020·开封模拟)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解析】选C。“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实际揭示两者因依存而得功绩,再结合题干中的“片面强调”“忽视了”,可以得出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故选C;君权神授才是维护君权的合法性,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建设,所以D错误。 7.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他的主要目的是 ( ) A.宣传天人感应思想 B.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 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 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 【解析】选B。董仲舒的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学民本思想,从上天的角度阐述儒学思想,显然是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B正确;A属于思想特点,不是目的;C属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属于思想内容,不是目的。 8.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解析】选D。材料体现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德主刑辅”“先礼后刑”到曹操认为刑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说明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故选 D;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和儒学哲学化,排除B、C。 【加固训练】 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正确。 9.(2020·蚌埠模拟)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 ) 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解析】选D。“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据材料“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 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可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D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开始步入政治舞台,排除A;“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排除B;“举孝授官”与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无关,排除C。 10.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毋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为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 )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解析】选A。据材料“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以传《公羊春秋》 被任命为博士”表明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故选A;据材料“《诗》”和“《公羊春秋》”说明是经学而不是品行,排除B;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时推行黄老之学,排除C;儒学取得了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 【加固训练】 据《汉书·儒林传》,“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 )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 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新发展 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C错误;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错误。 11.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约占总人数的52.38%。这说明 ( ) A.汉代统治者重文轻武 B.儒学政治影响日益增强 C.皇帝打击权贵以强化专制 D.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西汉后期“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和丞相中以齐、鲁、东海人居多,说明当时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故选B。 12.(2020·黄山模拟)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 ) A.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 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解析】选B。“士”由春秋时期的两层含义到汉武帝后专指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说明汉武帝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儒学正统思想地位得以确立,故选B;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与史实不符,排除A;宋代“重文轻武”,从材料无法得出汉武帝“轻武或重武”,排除C;秦朝时国家已经统一,“士”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D。 【拓展延伸】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势力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变化和形势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10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7分) 【解析】第(1)题“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一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题“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题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 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8分)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10分) (3)影响:①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②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③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7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颇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在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方面,始终是消极的,特别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更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如果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如果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结合上述材料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 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2分) 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祖国的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10分)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2分) 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10分)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