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年龄为准则 B. 以血缘为纽带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答案】B 【解析】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度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2.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 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 A. 加强了专制王权 B. 强化了等级秩序 C. 有利于民族交融 D. 巩固了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必须尊重当地原有 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说明分封制度下诸侯要融入到当地风俗习惯中,这一规定显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并不是专制主义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二者互为表里,故D项错误。 3.“周秦之变”是指西周到秦朝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下列内容属于“周秦之变”的是 A.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B.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C. 从任人唯贤到任人唯亲 D. 从宗法分封到礼崩乐坏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分封制的地方分权发展到郡县制的中央集权,是“周秦之变”核心的内容,A选项符合题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发生在夏朝,B选项错误;从任人唯亲发展的任人唯贤才是“周秦之变”的内容,C选项错误;从西周时期宗法制分封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与秦朝无关,不是“周秦之变”的表现,D选项错误。 4.传说古代帝王将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赢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这体现了 A. 中央集权 B. 皇位世袭 C. 君权神授 D. 皇权至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为避秦始皇嬴政的名讳,改政月为正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政治原则,D大选项正确;避皇帝名讳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中央集权、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君主世袭、以及受命于天的君权神授等无关,ABC三项错误。 5.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东汉末年,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改称州牧,集各州军政大权于一身。这一变化导致东汉 A. 监察体系完善 B. 中央集权削弱 C. 君主专制强化 D. 国家统治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刺史监察地方到州牧集地方军政大权与一身,这种变化导致了东汉中央集权的削弱,B选项符合题意;州牧兼管地方军政不是监察体系完备的体现,与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强化无关,更不能保障国家统治的统一和稳定,ACD三项错误。 6.晋初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下列改变这一局面的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知,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D选项符合题意;军功爵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度是两汉的选官制度,这些都出现在魏晋以前,与九品中正制度导致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无关,而九品中正制不会自己改变这一现象,ABC三项错误。 7.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却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 中枢决策程序制度化 B. 大臣操纵了朝政 C. 门下省成为权力中心 D. 宰相权力被削弱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征作为门下省五品官员,地位虽然低,但却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主要是因为三省六部制度的实行,使中枢决策程序制度化,A选项符合题意;魏征的做法不是操纵朝政,B选项错误;门下省是三省六部中的审核机构,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C选项错误;宰相权力被削弱是三省六部制实行的结果,不是阻止最高指示下达的原因,D选项不符合题意。 8.北宋时期,禁军的布置采取“守内虚外”策略,主力驻扎于京师附近。同时地方禁军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移动。此举意在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军队战斗力 D. 抵御外敌入侵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实行禁军主力驻扎京师的“守内虚外”的策略和推行地方禁军定期换防的“更戍法”,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B选项正确;禁军定期换防的更戍法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A选项错误;禁军定期更换移动,不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C选项错误;守内“虚外”策略的目的不在于抵御外敌入侵,D选项错误。 9.以中央官员统驭地方,以军事控制为目的,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极力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感。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A. 西周分封制 B. 秦朝郡县制 C. 西汉郡国并行制 D. 元朝行省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中央官员统驭地方”、“以军事控制为目的”、“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等特点的地方管理制度是元代实行的行省制,D选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是世袭诸侯管理地方的制度,A选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度、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度都不符合“中央官员统驭地方”等条件,BC两选项错误。 10.自隋唐建立二省六部制以来,六部尚书的品秩一般是正三品,侍郎是正四品;明初改尚书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明初官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丞相制度的废除 B. 笼络开国功臣的需要 C. 内阁制度的实施 D. 加强皇权的必然选择 【答案】A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属皇帝,所以六部官阶提高,这是中枢机构的调整,故选A;开国功臣并非任职六部,排除;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不能统帅六部,排除C;六部官阶提高不利于加强皇权,排除D。 11.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三司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材料“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意思是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决策和制定上,这一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见军机大臣没有任何参政议政的权力,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正确。 刺史是地方监察机构,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北宋前期建立三司制度,集中财权,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国家的财政收支,以求财利归于朝廷。皇帝通过控制三司使来掌握财权。皇帝也通过控制内库的财富,限制三司使权力的过分膨胀,达到权力制衡的目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 明朝的内阁可以参与机密事务,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12.下列对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史料 历史解读 A “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领事裁判权 C “……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五口通商 D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 严禁人民反帝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五口通商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两者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不同,不能互相印证,C选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的史料叙述和历史解读,均是一一对应,逻辑清晰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3.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B. 剪辫是革命完成的重要标志 C. 民众审美观受西方观念影响 D. 封建陋习彻底丧失社会土壤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人从顽固地留辫,到将辫子当作封建余孽剪之而后快,改变了长期以来留辫子的生活习俗, A选项符合题意;剪辫不代表消灭了封建的思想和制度,不能作为革命完成的标志,B选项错误;民众生活中的辫子代表着对清政府的态度,接受剪辫与审美观受西方观念影响无关,C选项错误;封建陋习“彻底”丧失社会土壤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 14.“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国式的革命,中国迟早会被‘世界的新潮卷去’”。这一认识最早应该出现于 A. 预备立宪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前的革命是法国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国式的革命”等认识,是1917年十月革命影响下,先进中国人对中国和世界革命的新思考,其最早出现于五四运动时期,C选项正确;20世纪初清政府预备立宪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俄国式的革命”还没有发生,AB两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尝试走俄国革命的道路,D选项不符合题意。 15.中国共产党“一大”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中国共产党“二大”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C.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D.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使其革命目标由一大时期“推翻资产阶级”,“废除私有制”,发展为“二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D选项符合题意。1921年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共产国际帮助只是客观因素,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是在1924年,不是其原因,是其影响,ABC三项错误。 16.如图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某一时期的革命宣传标语,其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农红军”宣传“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发生在国共十对峙时期,B选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尚没有建立工农红军,A选项错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名称不是“红军”,CD两项错误。 17.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先后完成了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准备对日持久防御作战 B. 将抗日作战作为核心任务 C. 试图翦除地方军阀势力 D.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到1937年,国民党先后在东南沿海要塞、重要城市和交通线建筑工事,反映了国民政府准备对日持久防御作战,A选项符合题意;1933到1937年期间,国民政府核心任务是围剿红军和内战,B选项错误;在东南沿海要塞和重要城市、交通防御修筑工事不是针对地方军阀势力,也不能说明国民党在全力围剿工作重心在乡村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CD两选项错误。 18.如图为1937年8月2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对这则史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 它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B. 它反映国共两党间矛盾已完全消除 C. 它说明了国共走向了合作抗日之路 D. 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C 【解析】根据“1937年”“中央革命军事委会”发布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国共走向合作抗日之路,C选项符合题意;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A选项错误;国共两党分属两个不同的阶级,两党矛盾“完全消除”的说法错误,B选项不符合题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D选项错误。 19.194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关于庆祝中英、中美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指示各根据地都要庆祝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此时“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说明了 A. 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主要战场 B. 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D. 中国成为主权真正独立的国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43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庆祝中英、中美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中共进行的敌后战场是主要战场,与中英、中美废除不平等条约无关,A选项不符合题意;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与1943年庆祝废约无关,C选项错误;1943年,中英中美废除不平等条约时,中国的反帝斗争远没有胜利,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成为主权真正独立的国家,D选项错误。 20.如图是我国抗战时期某场战争的示意图,它反映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围绕平汉等铁路、公路,“18集团军”展开的破袭战,以及“五台山”、“石家庄”、“娘子关”等华北地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百团大战,D选项正确;发生在上海附近的淞沪会战,以台儿庄战役为代表的徐州会战,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会战,发生在华东、华中一带,与石家庄,太原等地无关,ABC三项错误。 21.“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们方面。……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毛泽东的这一言论应提出于 A. 中共七大 B. 重庆谈判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第一届全国人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49年春天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解放南京、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定都北平等说法,C选项正确;中共七大时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是主要任务,重庆谈判时民主党派对国民党还存在幻想,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北平已经成为了首都北京,ABD三项错误。 22.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 C.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 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汉族长期统治中原,各民族融合、杂居的国情,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D选项符合题意;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等,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无法得出相关结论,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23.若为下列一组大事记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应是 A. 拨乱反正 B. 改革开放 C. 依法治国 D. 经济建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到1980年期间,恢复高考、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和平反冤假错案等,是国家在教育、思想、政治和组织生活等方面拨乱反正的体现,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相关的大事,只有平反冤假错案不能将主题归为依法治国,只有一个强调生产建设的社论不能得出四件大事的主题是经济建设,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4.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民主制的形成 B. 个人主义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主要特征 C. 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 古希腊航海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答案】C 【解析】决定古希腊民主制形成的是经济因素,即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不是地理因素,A错误。B、D材料未体现,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这种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影响,即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重要影响,C正确。 25.《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人)和解,则他本身应遭受同样的伤害”。由此可知,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A. 适应了古罗马帝国的发展需求 B. 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C. 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法律的垄断 D. 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中认可同态复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D选项符合题意;古罗马《十二铜表法》颁布时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和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法律的垄断的说法,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两选项不符合题意。 26.19世纪中期起,英国议会下院中各大政党都设立党监,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这一举措意在 A. 维护议会内部的团结 B. 提高议会决策的效率 C. 增强政党政治竞争力 D. 贯彻内阁集体负责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设立党监有利于保证本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立场一致,这是政党竞争的斗争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党制度,无法体现出议会内部状况和决策效率,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制度,故D项排除。 27.“小铁片”也有大文化,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设计色彩纷呈,五花八门。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 A. 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特点 B. 邦联制下的松散无序状态 C. 交通管理没有统一的规范 D. 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原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的设计五花八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侧面反应出了各州依法享有其权力,是联邦制国家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美国实行联邦制,而非邦联制,B选项错误;各州汽车牌照的设计不同,不能说明其交通管理不规范,C选项错误;仅就各州汽车牌照设计的不同,不能得出“联邦政府”三权分立和制衡原则,D选项不符合题意。 28.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 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认可 B.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C. 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学者认同,人类社会遵循马克思所制定的发展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的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客观的,D选项符合题意;人类社会生活在马克思指明的发展规律中,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认可,A选项错误;和平夺权道路不是西方学者要探索的人类社会发展前景,B选项错误;西方学者认可和人类社会遵循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不仅仅是因为其指导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C选项说法错误。 29.巴黎公社规定:选民对公社所有公职人员包括公社委员都有监督权和罢免权,及时清除混入公社领导机构的坏人,可以罢免和撤换失职的公职人员。这体现出巴黎公社 A. 实行了直接民主 B.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C. 人民主权的特点 D. 是新型的工人政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巴黎公社的所有公职人员接受人民的监督和罢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巴黎公社坚持人民主权的特点,C选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选举和罢免公职人员的规定,不能说明其实行了直接民主,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的这项规定里没有体现生产资料公有和社会主义原则,B选项错误;选民监督、罢免公职人员不能说明巴黎公社是新型“工人”政权,D选项错误。 30.近代以来,法国一共制定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86年内,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执行了近70年。这反映了 A. 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B. 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力量多元 C. 法国国民思想极其活跃 D. 外国干涉频繁打断民主化进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 1789年至1875年,法国频繁立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国共和之路的艰难曲折,A选项符合题意;法国国内党派林立,政权更替不断,频繁立宪,影响了经济发展,B选项错误;“国民思想活跃”,外国干涉等,均不是法国频繁制定宪法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CD两选项错误。 31.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B. 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 C. 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D. 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 【答案】C 【解析】材料“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强调的是德国政体确立是和本国国情相适应的,C选项符合题意;美国式的民主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选项错误;德国统一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趋势的,B选项错误;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的说法是不符合材料主旨的,D选项排除。 32.长期以来,俄国二月革命被严重低估。尤其是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更是千方百计贬低二月革命的作用和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二月革命 A. 不符合俄国历史发展规律 B. 阻碍俄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C. 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代历史教材中贬低二月革命的作用和意义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二月革命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选项符合题意;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和人民革命的结果,A选项错误;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没有阻碍俄国向近代社会转型,B选项错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不是苏联党史贬低二月革命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 33.“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为此,美国提出了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成立北约 D. 成立经互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经济失调作斗争”,防止“俄国共产主义”钻空子,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B选项正确;杜鲁门主义主要侧重政治上的全球扩张,与“同经济失调斗争”无关,A项错误;成立北约的目的是在军事上进行集体防御,C选项不符合题意;经互会是苏联领导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组织,D选项错误。 34.1971年,尼克松指出: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美国、苏联、西欧、大陆中国、日本这五国将决定经济的未来,这些国家也将决定本世纪最后时间的前途。这反映了 A.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B. 美国放弃称霸世界的企图 C. 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尼克松在1971年预言,美、苏、西欧、中国、日本“将决定经济的未来”,影响世界的前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A选项正确;尼克松在1970年代对世界未来局势的分析,不能说明美国放弃了称霸世界的企图,B选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C选项错误;1970年代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世界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两大主题,与五国将决定经济未来等不符,D选项错误。 35.下图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关系可以表述为 A. 诸强争霸 B. 美国独霸 C. 一超多强 D. 多极格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中国、欧盟、日本多强并存,这体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诸强争霸的特点,故A项错误;美国独霸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多极格局尚未形成,处于发展变化过程,故D项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结合所学,写出中共中央在图2中①处召开的会议名称,并提取两项图1到图2中国革命形势变化的信息。 (2)结合所学,指出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指出图3与图1革命道路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答案】(1)会议:遵义会议变化:革命中心由江西瑞金转移到陕甘宁边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等。 (2)事件:十月革命不同:俄国是城市武装起义(或以城市为中心);中国是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 (3)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解析】(1)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在图2中①处召开了遵义会议。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图1到图2,中国革命的中心和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即革命中心由江西瑞金转移到陕甘宁边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等。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3攻打冬宫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不同: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图3俄国与图1中国革命道路的主要不同在于俄国是城市武装起义(或以城市为中心);中国是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 (3)认识: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是由国情不同决定的,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苏对抗越来越激烈。同时,亚非拉被殖民地区纷纷开展民族独立运动,取得独立与解放。而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之日,就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美国不仅拒绝承认新中国,还反对它加入联合国;并在日本、韩国、台湾、南越、菲律宾等周边地区设置军事基地,驻扎重兵,对中国实行军事包围。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想尽快脱身;日本、西欧成为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者。而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更多的国际承认,并于1971年进入联合国。在美国国内,商界渴望开展对华贸易、自由派政客也呼吁重新思考对华政策……尼克松总统决定结束对中国的遏制,转而采用一项新政策,与中国合作以遏制苏联的势力扩张。(他访华后)美中贸易总额迅速增长,中国开始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东西,中国与更多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编自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并指出中国采取的外交对策。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答案】(1)背景:形成了美苏两级对峙的冷战格局,新中国遭到美国的敌视和军事包围(封锁);被殖民地区开展民族解放运动;对策:倒向苏联/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友好关系 (2)原因:美国霸权在七十年代衰落,美国国内要求改善对华关系;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意义:利于双方交流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利于亚太地区稳定与国际和平。 【解析】(1)环境:根据材料一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苏对抗越来越激烈”,“中国自成立之日,就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亚非拉被殖民地区纷纷开展民族独立运动,取得独立与解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到美国敌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阵营壮大等方面,归纳中国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对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紧张的国际环境,中国采取的外交对策主要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或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友好关系)。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想尽快脱身;日本、西欧成为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者。而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更多的国际承认”,“美国国内,商界渴望开展对华贸易、自由派政客也呼吁重新思考对华政策”等信息,从美国国际竞争、国内需求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方面,说明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原因。意义:根据材料二中“美中贸易总额迅速增长,中国开始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东西,中国与更多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双方交流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外交和现代化事业以及亚太地区稳定与国际和平等方面,总结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