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www.ks5u.com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文综试题 一、选择题 1.周王朝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所以中央政府对封国可以完全控制。材料体现了分封制 A. 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B. 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C.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D.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封国的面积小,难以形成分裂割据状态,有利于周王室对地方进行控制,从而巩固周王朝统治,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分封制扩大统治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分封制下诸侯相对独立,并未受周王室直接控制,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分封制下等级制度森严,排除D项。 2.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 A.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 B. 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使中枢机构的分工更加明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简化机构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选项符合题意;中书省和门下省职权的合并使相权缺少制约,不利于削弱相权,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属于中央机构的调整,C选项排除;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并与选项“中枢机构的分工更加明确”的说法相冲突,D选项排除。 3.如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A. 唐朝尚书省 B. 元朝中书省 C. 明朝内阁 D. 清朝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成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C正确;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AB;清朝的军机处只负责“跪受笔录”,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机构,并无实权,排除D。 4.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这份奏折反映出琦善 A. 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 B. 以中国传统观念解读英国政情 C. 对英国大臣的操守有正确认识 D. 认为英国权臣操纵着国家政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琦善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但他囿于见闻,仍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如蛮夷之国、礼义廉耻和君臣上下等来解读这些情报,故B项正确,C项排除;琦善并未认识到制度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对英国权臣操纵国家政权的认识,排除D项。 5.咸丰年间,清廷默许统兵大员和各省疆臣便宜行事,地方督抚不但获得了原先中央所有的筹饷权、募兵权,即连设立藩司之外财政机构的事实也得到清廷默许。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外来侵略威胁清廷统治 B. 清政府君主专制面临危机 C. 内外危机影响权力结构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咸丰年间,地方督抚获得筹饷权和募兵权,使得地方督抚的自主性增强,这主要跟当时西方列强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关,反映出当时的内外部危机影响了晚清的政局和权力结构,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不全面,并未体现内部危机对清廷统治的威胁;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并不是君主专制面临危机;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表明当时地方势力就能与朝廷分庭抗礼。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而此年间,《申报》报道的比较集中的话题为“匪乱四起”“教案频仍”两类。这说明 A.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B. 维新思潮引发国人不满 C. 《申报》不关注政治变革 D. 反洋教斗争的影响扩大 【答案】A 【解析】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开始维新变法,而此年间,“匪乱四起”“教案频仍",即义和团运动兴起。由此说明,救亡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和民众的共同要求,这成为时代潮流,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民对维新思潮的不满,故B项错误;申报主要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C项不符合史实;反洋教斗争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符合主旨,故排除D项。 7.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 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 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C项。 8.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 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答案】D 【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与当时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相适应,说明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故A错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也不能说明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B错误;社会主义只是当时各种思潮之一,并未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C错误。故选D。 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增产”,这是由于土地革命调动了根据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主要精力是巩固根据地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地人民一直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0.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 A. 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B.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C. 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D. 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可知游击战推动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故选D。材料的时间是“1938年2月至4月”,根据所学知识,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之前属于抗战初期,以正面会战为主要方式,故A表述错误,排除A。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的标志是淞沪会战,故B与材料无关,排除B。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C。 11.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政治局面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 土地政策。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一变化 A. 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说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变化 C. 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 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1941-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为了调动地主和农民的抗战积极性,掀起中共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制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故D正确;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不是国共关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无法体现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排除C。 12.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 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答案】C 【解析】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根据材料,周恩来认为中国要积极发展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选C项;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新型区域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答案】C 【解析】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 14.“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这个“宣言”是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1787年宪法》 D. 《1875年宪法》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指“光荣革命”过程中荷兰执政威廉接受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而成为英国国王的史实。故答案为A项。BCD项,《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都是美国的文献,《1875年宪法》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法律,与“英国”不符,排除。 1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不得在其当选任期内担任合众国政府任何新添设的职位”“在合众国政府供职的人,不得在其任职期间担任国会议员”。这一规定体现了 A. 联邦制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代议制原则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议会的议员不得在政府任职,在政府任职的不得担任国会议员,这体现的是彼此平等独立、分权制衡原则,故选C项;联邦制原则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结合,排除A项;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排除B项;代议制原则指公民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40年1月16日到议会发表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演说。议会中对战与不战争辩十分激烈。在工商业主、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获得者、鸦片贩子支持下的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从而通过了要求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1842年6月,道光皇帝发了一道密谕,命令有关大员赶快与英国议和。这一密谕直接由皇帝口授,军机章京抄录而下达,朝中大员几乎无人知晓。紧接着,林则徐被革职,清廷大员伊里布等人与英国议和。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在古希腊哪些人不是公民?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当时英国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与英国建立这种政治制度有关的法律文件?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国王和中国皇帝在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同。 【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 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 (2)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权利法案》 (3)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权力至上。 中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个人独裁,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和英国不同的政治体制,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分析得出。其成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来回答。联系所学可知,在古希腊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 (2)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别是君主立宪制和封建君主专制。联系所学可知,与英国建立这种政治制度有关的法律文件是《权利法案》。 (3)当时英国国王和中国皇帝在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同,根据材料中的“议会中对战与不战争辩十分激烈”和“这一密谕直接由皇帝口授,军机章京抄录而下达,朝中大员几乎无人知晓”可以看出,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中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个人独裁,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