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 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案
第11讲 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使“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使“织”与“耕”分离。 ③中国的农副土特产日益商品化。 ④一批传统的手工业走向没落,如家庭棉纺织业等。 (4)影响 ①瓦解着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 ①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③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企业性质:采用官办,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部分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经营方式,但存在封建衙门式管理、生产消耗高、西方垄断生产技术大权等弊端。 (6)影响 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认识洋务运动的特点 (1)目的上: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外患,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结局上: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 ①客观条件: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刺激因素: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 ③诱导因素:洋务派引进的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2)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特点:采用机器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较少;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很少。 (4)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1)原因 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②内因:晚清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①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咖啡店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宅:中国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 (1)交通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 ②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建淞沪铁路。 ④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建唐胥铁路。 (2)通讯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3)大众传媒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出现。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 ►探究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史料一 下图为“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年平均数值图” 单位:镑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史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英国制造品输华年平均数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2)阅读史料二中的诗,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1)史料一中注意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由第一时间段“882 495镑”到第二时间段“2 090 406镑”,说明英国输华商品呈增长趋势。但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在华销售受阻。 (2)史料二中“1840年后”“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说明上海开埠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出口,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1)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下降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本能抵制有关。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评价 生产 模式 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2)经济结构的变动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 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 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国家 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探究2 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 “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史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认识。 (1)史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发展铁路交通的原因和艰难历程。洋务派发展铁路交通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能源运输问题,而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 (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 (1)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 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2)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长度;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 认识: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近代中国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业。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以唯物史观看待洋务运动 材料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 【提示】 洋务运动采取机器大生产,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道路;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洋务运动从科技、思想、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观念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始具有现代意识。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外交上:使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 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 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D.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D [根据材料中“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说明当时我国民族工业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所以只能借助外国的名号开展经济活动,故D项正确。] 2.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 A.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B.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C [洋务派筹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就是为军事工业筹集资金,故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困难属于主观作用,故A项错误;从材料“期渐收回利源”可知,筹办民用工业的主观目的是抵制欧美经济侵略,故B项错误;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是以维护封建制度为目的,但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D项错误。] 3.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这反映了( ) A.徐园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 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 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 D [仅根据个例不能断定“最早”,故A项错误;仅根据一个影院的情况,不能得出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二者间存在互为促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设西洋影戏……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可知,人们娱乐方式存在多种选择,故D项正确。] 4.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该守则( ) A.有意贬损中国人的道德水准 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C.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 D.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D [材料中的乘车规定是符合文明规范的,不是有意贬损中国人的道德水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乘车规则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习俗也具有讲卫生、讲礼貌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乘车文明规范可知,这有利于市民公共道德的培养,故D项正确。]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读书人、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不能自拔。 2.概况 (1)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二、维新变法 1.背景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2)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4)严复:翻译《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的支配。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与康梁维新思想的区别 (1)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三、走向共和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初步实现 (1)方案的提出:1894年,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1)围绕的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实质:围绕三民主义展开论战。 (3)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探究1 “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 史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当以何者为先论 史料二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 (1)史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1)史料一中课士题表试题的类别有格致(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 (2)史料二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失败的原因,省略号是将史料二分层的关键符号。第一句话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第二句话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从侧面指明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传统性的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现象: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政治制度的飞跃。 从文明碰撞与融合的角度客观看待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经济领域 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逐渐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 政治领域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思想领域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想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文化领域 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观念新旧碰撞,也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 社会领域 “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出现;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 ►探究2 康梁维新思想的主张和特点 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1)史料一中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 (2)根据史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史料一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 (2)史料二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治制度。“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1)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2)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维新变法的积极影响 (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 (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从历史影响看:维新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以家国情怀感悟改良方式的救亡图存运动——维新变法 材料 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在中国近代存在两种爱国主义。其中一种爱国主义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所体现,他们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另一种爱国主义则主张通过“自强”来救亡图存,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就属于这一种。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存在两种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分析维新变法“另一种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提示】 形式:第一种:对内改革——维新变法;第二种:正面抵抗——义和团运动。 表现: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近代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变弱为强;不对外正面抵抗, 专注自身问题的解决等。 影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1)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鸦片战争后,魏源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一言论表明( ) 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 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C [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当时清政府并未进行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魏源认识到中国进行变革的必要,但并未认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变革的思想,故C项正确;当时魏源只是提出变革,并未说明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2.(2019·宁波十校联考)有史学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C [由材料“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说明在当时封建主义文化居主体的情况下,“中体西用”主张便于引进西方技术与文化,因而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主张,故C项正确。] 3.19世纪末,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主张效法西方,维新改革,使其迅速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这是因为进化论( ) A.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较为契合 B.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C.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B [进化论在政治领域主张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所维护的封建专制制度相违背,故A项错误;进化论为维新派改革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治提供理论基础,为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故B项正确;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故C项错误;进化论在社会领域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故D项错误。] 4.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合理解释是( ) 记述 出处 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 1898年《申报》 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 1898年《知新报》 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 1906年《通学报》 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 1907年《外交报》 A.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 C.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传统的华夷观念就开始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多为国人对国际时局的分析,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时期,我国就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有强权无公理”“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们开始不断反思中国现状、关注世界情势, 故D项正确。]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晚清经济结构变动和社会生活变迁 全国卷Ⅰ 2017·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2016·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关系;2015·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全国卷Ⅱ 2017·洋务运动创办的福州船政局1879年后采取“协造”方式生产的目的;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全国卷Ⅲ 2019·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2017·晚清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全国卷Ⅰ 2017·清末留学热潮 全国卷Ⅱ 2015·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2015·洋务运动的艰难历程 全国卷Ⅲ 2018·严复译成《天演论》;2016·梁启超的“诗界革命”;2016·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 1.从考查内容看: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康梁维新思想是高考重点。 2.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 3.从命题特点看: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学科特色突出,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学科素养在试题中均有体现。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练点1: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019·全国卷Ⅲ)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B [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故排除A项;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故排除D项。] 练点2:洋务企业的创办 (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A [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样减轻了税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 练点3: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2017·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D [从材料信息“1897年”“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 可推断出材料中的现象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的。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兴办实业的限制,故D项正确。] 练点4: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B [1879年以前,各省所有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是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由官办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造船业的经费问题,而非走出困境,故D项错误。]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1 视角独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人借用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创新考查此现象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说明的问题 练点2 主干知识 命题重点仍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洋务企业的发展 练点3 创设情境 1897年,有人指出“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出现诸多新现象,分析原因 练点4 立意新颖 通过福州船政局造船费用的变化暗示现代企业运营机制的改革与发展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练点5: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 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D [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并非进行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D项正确;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是对生物进化论的进一步研究及纠正其错误,故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排除C项。] 练点6:张之洞的思想 (2016·全国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D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人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都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练点7:近代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2016·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C [题干反映了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列强的入侵,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出现了“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现象,故选C项;A项不能反映题干的主旨,故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故D项错误。] 练点8:洋务运动的艰难历程 (2015·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自清朝以来,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故排除B、C、D三项。]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5 转换思维 严复翻译《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试图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练点6 还原历史 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时对内容做出诸多规定,符合当时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 练点7 转换思维 从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洋货增多,分析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练点8 还原历史 力倡洋务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在洋务运动时期有诸多表现,从还原历史情景中分析问题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上饶一模)下面是1868年中国进口 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表(计价单位:匹)。 通商口岸 价格 内地城市 价格 镇江 2.19~2.24元 淮安 2.30~2.35元 上海 2.17~2.20元 苏州 2.23~2.30元 汕头 2.95~3.10元 潮州 3.10~3.20元 表中的地区差价( ) A.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 B.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C.反映了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D.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 A [内地和沿海地区洋布价格差价很小,说明此时中国内地对外来商品所收的内地税较低,有利于洋布与土布在价格上的竞争,这就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故选A项;根据材料时间“1868年”可知,此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刚刚兴起,故排除B项;中国关税主权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已经遭到破坏,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内地和沿海地区洋布价格差距,没有体现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联系,故排除D项。] 2.(2019·郑州二模)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企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洋务企业( ) A.注重保障工人权益 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 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根据材料“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可知,1865年后的洋务企业经营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给工人工资,并未涉及保障工人的权益,故排除A项;材料虽然反映了实行雇佣劳动,按照技术高低定工资,但这并不能说明已经脱离了落后因素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是否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故排除D项。] 3.(2019·汕尾质检)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A [由材料“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可知,华商通过参与外商活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排除B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故排除C项;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故排除D项。] 4.(2019·合肥二模)1897年,大生纱厂发行股票。张謇“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本规银五十万两……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官方限制民间办厂 B.股本结构较为单一 C.社会资金的资本化 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大生纱厂发行股票,有官方给予张謇官股,有张謇自己招集商股,反映了社会资金的资本化,故选C项;大生纱厂是民族企业,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大生纱厂是官方支持的民族企业,所以不能体现官方限制民间办厂,故排除A项;材料中可以看出大生纱厂有“官股”“商股”,故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5.(2019·桂林一模)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了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 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C [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夏燮的《中西纪事》均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形势,这推动了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 故选C项;新思潮的萌发推动了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但这种思想的理性化不能直接推动近代化运动,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仅对当时世界形势进行介绍,未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是部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但当时国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因而新思想不能反映广大国人的要求,故排除D项。] 6.(2019·开封一模)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 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 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 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 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D [梁启超的话意在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及不同结果,从中引导人们进行反思。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却不学习制度,最终未能走上富强的道路,由此反思洋务运动的弊端,说明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故选D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