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卷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卷(三)历史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夏商周时代青铜器制作精美,代表着中国5000年的声誉和艺术价值。如图两件著名青铜器物 A.是拥有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分别是商、周两朝青铜器代表 C.是当时手工业者的审美反映 D.青铜器己是当时日常生活用具 ‎25.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蕴含着不少历史信息。下列诗句能反映中外交往的是 A.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26.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图4)。东晋南朝,江南上层社会流行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图5)。促成这种服饰式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汉代深衣 图5 魏晋服饰 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审美水平的提升 C.政局的相对安定 D.社会思想的变动 ‎27.近代中国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签订后 A.多口通商,闭关政策被打破 B.邓世昌等人进行了英勇抵抗 C.列强开始在华掀起瓜分狂潮 D.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28.《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新海关制定的出口关税高于5%,而进口关税则低于5%。比如茶叶出口关税每担2.5两,但国际市场的茶叶价格每担从未超过50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中国关税完全被列强控制 B.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C.中国海关逐步走向制度化 D.进口关税诠释了侵略者的意图 ‎29.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便公开检讨国家主义(强调国际强权政治和霸权思潮);《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也提要用和平的“协力主义”来弥补国家主的不足;梁启超更为彻底地放弃了极端国家主义主张。这些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世界局势影响中国思想的路径思考 B.一战改变世界新旧文明格局 C.中国知识分子全面抨击西方价值观 D.国家主义遭到外交公理的冲击 ‎30.1937年9月初,大同失陷,经蒙古、大同至内地的中苏交通运输线也即将被截断。1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集中兵力在上海决战乎?”10月起,他抽调骁勇善战的挂军及滇军加入上海战场。蒋介石此举意在 A.争取国际援助 B.配合敌后战场抗日 C.掌握战略主动 D.借机削弱地方军阀 ‎31.下表为1978一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 B.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32.据古代雅典著作《诉美狄阿斯》记载: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执,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巴掌。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A.同态复仇习俗已经被废止 B.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C.公民争执必须通过司法解决 D.司法审判会主持公平正义 ‎33.下表为1601—1875年英国人口粗出生率、粗死亡率的统计表 时期 粗出生率 粗死亡率 时期 粗出生率 粗死亡率 ‎1601—1625‎ ‎32.72‎ ‎24.82‎ ‎1751—1775‎ ‎34.24‎ ‎27.26‎ ‎1626—1650‎ ‎31.46‎ ‎26.22‎ ‎1776—1800‎ ‎35.56‎ ‎26.46‎ ‎1651—1675‎ ‎28.58‎ ‎28.36‎ ‎1801—1825‎ ‎40.18‎ ‎25.38‎ ‎1676—1700‎ ‎31.22‎ ‎30.28‎ ‎1826—1850‎ ‎36.04‎ ‎22.54‎ ‎1701—1725‎ ‎31.74‎ ‎27.86‎ ‎1851—1875‎ ‎35.82‎ ‎22.22‎ ‎1726—1750‎ ‎33.74‎ ‎30.50‎ 下列选项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17世纪粗死亡率上升是因为英国频繁发动殖民战争 B.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粗出生率提高缘于工业革命推动 C.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粗死亡率下降得益于社会的进步 D.19世纪粗出生率下降表明英国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 ‎34.由于对二战期间纳粹分子实行的种族主义暴行记忆犹新,战后初期,法国的各界舆论主流是要平等对待外来劳工,使其较好的融入法国社会。但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北非家庭类移民日渐上升,法国人“惊诧地”发现,“我们要的是工人,可男女老少全来了”。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A.国家干预经济弊端凸现 B.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D.福利国家政策面临压力 ‎35.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A.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B.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C.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D.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99年,英国政府为应付战争引起庞大的军费开支,首创个人所得税,也称“战时税”,1814年,个人所得税成为英国政府税收的一个永久税种,是英国税收收入的第一税种。长期以来,英国的个人所得税一直占英国总税收收入的30%‎ 以上,英国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包括个人免税额、高龄人口宽免额、已婚夫妻宽免额、儿童抚养宽免额、老人赡养宽免额、鳏寡丧偶宽免额和盲人宽免额等多种形式。经过多年积累,英国的所得税法案议有19个部分,10万多字,对各个税制要素规定得具体详细,2015—2016年度,英国逐步取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税率,对于储蓄收入不超过5000英镑的居民适用零税率。个人所得税是英国税制中核心税种,对英国税收收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卫桂玲《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作用和借鉴》‎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所得税深受英美等国的深刻影响,在免征额规定上,许多规定更是对外国法律条文的照搬。1898年至1899年,李鸿章和陈碧就倡议仿行西洋印花税,《申报》《东方杂志》等刊登了不少介绍所得税、印花税的西洋工商新税的文章。清末至民初,中国商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中国工业与商业的互动,催生了赋税制度的诸多变革。据1913年至1925年北京政府中央军务费实支情况统计显示,1913年竞高达172747907元,占财政收入的41.8%,1914年占55.9%,军费比例逐年提高。晚清以降,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改良民主思潮的推动过程中,康有为税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引起了进步思想家的高度关注。此后,国民政府颁布相关法律,正式开征所得税。 ‎ ‎ ——摘编自曾耀辉《民国时期所得税制研究》‎ 材料三 2018年6月19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征求意见,决定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继1980年以来第七次修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实现了从按个人到按家庭征税模式征收。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现综合征收,草案增加反避税条款,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等不正当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这次草案,还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居民最关切的专项附加扣除等。‎ ‎——摘编自叶檀《中国个税制度上的一次根本性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民国时期个人所得税制度确立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修订的历史意义。(5‎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改造,要解决什么样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央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即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 材料 宋代科举中朝廷分配给各州郡的录取指标,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东南州军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因此,冒户现象较为严重。开宝五年,宋太祖下诏:“‎ 诸道举人,自今并于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寄应。如从化外至者,先投牒开封府,奏请得旨,方许就试。”据《贡举条例》,仅有户籍还不行,颁实际居住在本贯才合格,“虽有户籍久离本贯者”,则要有命官担保方可。南宋绍兴十一年,新增加了对考官的户籍审查。朝廷命各路转运司在乡试前,先行登记各州长官的户贯情况,禁止本地人充任本地主考官和监考官,以防利用亲属和乡党关系作弊。宋代科举户籍制是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机制,发挥着维护科举质量和选拔程序的作用。‎ ‎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科举户籍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设置科举户籍制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设置科举户籍制的作用。(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作出贡献。‎ ‎——摘编自《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与德军搏斗约2万牺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6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的巨大灾难促使人们对西方社会进行反思。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宪政运动的失败等原因,致使梁漱溟对从前的宪政主张逐渐产生了怀疑,最终经过重重思考,决定致力于在保持现有社会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以儒家理论为核心的社会改良来振兴中国农村,刷新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进而实现中国现代化。这是梁漱溟文化建国的理想尝试,是他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设计的既有别于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又不同于苏俄共产党的“儒家社会主义”之路。‎ ‎1927 年是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最初“觉悟”阶段。这一年的 3 月,毛泽东开始“觉悟到乡村中的不满可能会变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梁漱溟确立了他“如何去替民族开这条路来,则我之所谓‘乡治’是已”的立国之道,开始了他实践乡村建设计划的第一步。‎ ‎﹣﹣摘编自崔慧殊《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争议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和毛泽东关于乡村建设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价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思想。(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D D C D A C D B C D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41.(25分)‎ ‎(1)特点:与军费开支密切相关;是政府税收的永久税种;免税形式多样;所得税法案完备详细;税制随时代推移不断调试;是全球个税征收的开创者。(12分)‎ ‎(2)原因:近代工商业发展;英美税制引入;军费开支过大;改良民主思潮影响。(8分)‎ ‎(3)意义:革新了个税征收制度,规范了个税征收秩序;实行了综合税制,减轻了家庭个税负担,确保了税收公正公平;激发了个人投资热情,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税制调试,完善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5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42.(12分)‎ 示例一 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 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方式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为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利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 示例二 见解: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利,就必须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阁,同样是直接听命君主的内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45.(15分)‎ ‎(1)宋代科举 各州郡的录取指标差异较大;科举考试存在舞弊现象;户籍管理制度存有漏洞。(6分)‎ ‎(2)规范了科举选拔的程序;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促进了宋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完善。(9分)‎ ‎46.(15分)‎ ‎(1)背景: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9分)‎ ‎(2)历史贡献: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及中国与欧洲友谊作出巨大贡献。(6分)‎ ‎47.(15分)‎ ‎(1)背景:一战带来的战争灾难促使人们对西方社会反思;宪政运动失败,政府统治黑暗,启示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之路;工农革命运动兴起,农村在大革命期间显示出巨大能量。(6分)‎ ‎(2)不同之处:本质不同。梁漱溟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毛泽东是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方式不同:梁试图通过维持现有制度下,依靠儒家传统道德,以改良方 式对农村进行改造;毛则是以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结局不同:梁的实践成效不大,以失败而告终;毛在革命胜利后对农村大规模改造,推行生产关系变革,改变了农村面貌。(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