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

第21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 重农抑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3)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影响 ‎(1)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 工商业的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特点: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表现 ‎(1)秦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措施,已经达到非常严密的程度。‎ ‎(2)汉初通过加重赋税来抑商。‎ ‎(3)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4)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 ‎(5)古代王朝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控制私营工商业。‎ ‎3.影响 ‎(1)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2)明清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海禁”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1)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3)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3.影响 ‎(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得中国社会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出现原因: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 ‎2.出现标志: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发展表现:清代已经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4.发展特点 ‎(1)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2)在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下,往往夭折、中断。‎ ‎5.缓慢原因: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 ‎【名师点拨】‎ 重农抑商政策中的“重农”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正确的;“抑商”在封建社会前期是积极的,而封建社会后期则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别提醒】‎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1)“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贡赐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要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决定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图解历史】‎ 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答题术语]‎ ‎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有利于保护小农、巩固封建制度,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2.“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下,导致中国的保守和落后。‎ ‎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农耕文明的变异,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成长。‎ 宋元以来的租佃关系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户之间形成契约关系。租佃关系在战国就产生了,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地租以实物为主,有分成租(按比例提成)和定额租(租额固定,地主不干预生产)两种形式,分成租较为流行,定额租多见于租佃官田或官僚地主田产。无力租田者沦为雇工,“计岁受值”者是长工,“计时受值”者为短工。租佃关系下,佃户有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法律地位有显著的提高。‎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史料一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探究:(1)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提示]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探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教你读史] 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提示] 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论从史出] 史料三中“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皆贼”主要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不同点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同点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 视角1 从对“重农抑商”政策理解角度命题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且每一王朝“抑商”措施不同、程度不同。高考命题多运用原始史料,考查不同时期“抑商”政策的表现、特点。解答时应注意紧扣所给情境,抓住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思考。‎ ‎[对点1] 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保护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这说明(  )‎ A.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 B.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 C.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 D.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选D。徽商谋求功名保护子孙,清代对于在外洋的商人仍有限制,‎ 均体现出经商不受重视和保护,故是重农抑商观念的体现,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但在“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抑制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对点2]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解析:选D。由“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知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故D项正确。‎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史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源何在?‎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人资本的投资方向。‎ 史料二中“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说明统治者横征暴敛,加重征税,其直接后果是限制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如“商贾断绝,城邑罢市”。‎ ‎[提示] 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②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③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④政府众设关卡,征收重税;⑤“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 史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探究:(2)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说明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有限,直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 ‎[提示] 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海禁”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 视角1 从社会进步角度命题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仅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领域,但是它代表了新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的趋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解题时往往从其积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对点1]  (2017·资阳高三一诊)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体现了手工业者从雇主处领取工资,并不能反映依附关系的强弱,故B项错误;“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显露出近代化曙光,故C项正确;材料与抑商无关,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中外对比角度命题 明清时期与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反映了西方文明进步及东方文明的逐渐落后的差异。高考会从中西方发展趋势及综合链接角度进行命题。解题时需结合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对点2] (2017·绵阳高三诊断)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C.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D.重视近现代化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解析:选C。材料仅涉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不能全面揭示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故A项错误;据材料“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可知材料并未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据材料“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可知是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故C项正确;材料观点与近现代化史观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从文明演进和国家干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经济政策,实质是政府对经济的强力控制和干预,对古代小农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中外贸易及中国社会的转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追溯其根源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复习备考时注意从农耕文明演进和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1.中国古代实行的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与闭关锁国 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2.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1)原因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针对训练1] (2017·玉林、贵港、梧州高三联考)武则天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 B.武则天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C.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 D.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 解析:选A。材料信息“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故A项正确。‎ ‎[针对训练2]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仍然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解析:选C。材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限制放宽,不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反映的现象,可以看出虽然对外贸易限制有所放松,但是官府在对外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黄石调研)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  )‎ A.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 B.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 C.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 D.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 解析:选D。材料体现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仪式和政令,鼓励“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不是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故A项错误;封建统治者的各种仪式和政令带有迷信色彩,但不是政治作秀,故B项错误;统治者的各种仪式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故C项错误;封建统治者鼓励“天下农夫勤于耕作”,说明重视农业,故D项正确。‎ ‎2.(2017·长春高三质检)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食盐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事关国计民生,必然要有一定的管控,虽然不同朝代的具体政策有局部调整,但究其本质,统治者的指导思想都是为了管控经济秩序,安定国计民生,故C项正确。‎ ‎3.《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反映了司马迁(  )‎ 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 C.坚持“重本抑末” D.肯定“重义轻利”‎ 解析:选A。材料信息体现了司马迁注重农工商共同发展的理念,故A正确;“工商食官”属于官营手工业特征,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的信息,故C错误;“重义轻利”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4.(2017·银川模拟)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解析:选D。战国之后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的均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A项错误;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 ‎5.《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商贾家庭。”由此可知(  )‎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 解析:选B。材料中“弃儒就贾”“士人也往往出身商贾家庭”说明商业发展对社会结构变化有一定影响,故B正确。‎ ‎6.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不管对官方还是对民间,都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制度的差异 B.贸易观念的差异 C.经济政策的差异 D.综合国力的差异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不计经济效益,而葡萄牙航海主要是图利,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贸易观念的差异,故A、C、D错误,B正确。‎ 二、非选择题 ‎7.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ɡ,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可知,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是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第二小问据材料信息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管仲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分角度概括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求以相辅”“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可知其经济观点是农商并重,相辅相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以为至治之极”可知原因之一是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结合所学,还可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答案:(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政策: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黄山高三质检)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下列最能反映材料主旨的是(  )‎ 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 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 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解析:选C。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棉纺织技术,故A错误;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棉布在民众衣料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从所给材料看,皇帝非常重视棉花种植到成为衣料的全过程,从而说明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故D项错误。‎ ‎2.“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 这反映出作者主张通过重农来(  )‎ A.维护农民的利益 B.维护社会的稳定 C.维护经济的发展 D.维护国家的统一 解析:选B。根据所学,重农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重则少私义(议)”可知是为了防止民众私妄议,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国家引导重农,减少妄议,未体现维护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 ‎3.(2017·揭阳模拟)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贾谊指出,国家掌握货币,“钱轻(购买力低)则以术敛之,重(购买力高)则以术散之”,“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有余)”,“……官富实而末民(工商业经营者)困”。贾谊的论述,说明(  )‎ A.政府既抑商又利用商业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政府通过重农抑商政策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政府鼓励商业流通收取商业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解析:选A。材料中“钱轻(购买力低)则以术敛之,重(购买力高)则以术散之”是主张国家调节货币流通数量以平衡物价,“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有余)”“……官富实而末民(工商业经营者)困”则是主张政府通过掌握货币来监视市场,调节盈亏,收取盈余,以达到官府富足而工商业者贫乏的目的,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商业税与材料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故D项错误。‎ ‎4.(2017·黄山高三质检)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材料说明(  )‎ A.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不断发生 C.通过调整种植方式、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D.清代的北京城环境污染极其严重 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可以看出是调整种植方式来治理雾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说明是通过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故C项正确。‎ ‎5.(2017·武汉高三调研)明中期后,政府在福建漳州征收加增饷,“加增饷者,东洋吕宋(即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船税与货物税)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征”。加增饷征收反映了当时(  )‎ A.赋役货币化政策成效日益显著 B.朝贡贸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C.西方对华货物销售呈滞销状态 D.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解析:选D。加增饷征收对象是“属吕宋船者”,意在限制对外贸易,与赋役货币化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加增饷,是针对民间的对外贸易,而不是官方朝贡贸易,故B项错误;“东洋吕宋”属东南亚国家,而非西方,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实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意在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 ‎6.(2017·达州高三诊断测试)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解析:选A。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A项正确;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严重偏离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必然产物,当然外部的殖民威胁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出台,故C项错误;西方入侵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表述,故D项错误。‎ ‎7.(2017·安徽六校高三测试)南宋学者叶适说“(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到汉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认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叶适的观点是(  )‎ A.宋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商业发展 B.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该政策存在弊端 C.经济重心南移,促使人们经济观念转变 D.表明义利兼顾的观念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自然经济解体的内容,故A项错误;“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表明了叶适主张农工商共同发展,反对重农抑商,故B项正确;材料中表明了叶适反对重农抑商的观点,但是没有信息表明“人们经济观念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义利兼顾的观念,故D项错误。‎ ‎8.(2017·江西重点中学高三联考)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了“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C。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30年代”入手分析,‎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没有领先英国,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在英国受到欢迎,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已出现,故D项错误。‎ ‎9.(2017·岳阳高三质检)刘石吉在《近代城镇手艺工人抗议形态的演变》一文中指出:晚明农民运动掀起的前夕,大规模的城市民变已在全国各处展开。这些民变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的苏州、松江、杭州、江宁、常熟、景德镇,也见之于武汉、临清、福州、广州各地。……这些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材料可用来研究(  )‎ A.晚明农民运动 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C.晚明经济结构的变动 D.晚明商业市镇的崛起 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晚明农民运动掀起的前夕,大规模的城市民变已在全国各处展开”,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民变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可以得出,明朝江南地区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受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迫,故C项正确;题目说的是手工业,故D项错误。‎ ‎10.(2017·四川名校联盟高三测试)乾隆后期谕旨中提到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各国商船之事”。对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等要求,谕旨指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为紧要。”据此判断乾隆帝(  )‎ A.以天朝观念应对英国人 B.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 C.认清了英国寻求通商的本质 D.对与英国交往有所警觉 解析:选D。天朝观念材料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乾隆帝认为“因思各省海疆,最为紧要”只能说明交往过程中注意防范潜在的威胁,故B项错误;乾隆帝并未认清英国寻求通商的本质,故C项错误;由材料“向在海洋有劫掠各国商船之事”“因思各省海疆,最为紧要”等信息可知乾隆帝看到了潜在的威胁,故D项正确。‎ ‎11.(2017·佛山高三测验)如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解析:选A。根据图示可以判断①为唐朝,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思想上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繁荣局面,唐朝的兴盛使少数民族融合加强,疆域广阔,故A项正确;②为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等,因此科技落后的说法不正确,故B项错误;③为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思想上宋明理学占据主导地位,科技继续发展,故C项错误;④是清朝时期,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停滞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12.(2017·德州模拟)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 解析:选C。题干中提到的是对夷事务,并未提到澳门的管理,故A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说明存在外交事务,故B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说明清政府严格控制与外国的交往,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禁止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四川名校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主要以西欧中世纪城市为载体。或者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建立、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内在素质和传统文化诸关系,逐步培育出这一有着细胞系统构造的胚芽,且在有关历史条件下茁壮成长。而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认定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 ‎——杨师群《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属伪问题》‎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中以江南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为明显。……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对欧洲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推动作用。(12分)‎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作者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看法,并指出二者观点的主要分歧。(13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欧中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在政治上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甚至可以参与政权,这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在经济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在思想文化上掀起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一“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认定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说明杨师群认为中国不存在西方式的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因此判定中国古代不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说明朱绍侯认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出现了雇佣关系,由此判断当时开始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分歧,根据第一小问可知,分歧在于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否是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依据。‎ 答案:(1)作用:政治上,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甚至可以参与政权,这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经济上,加快了封建经济的瓦解,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 ‎(2)材料一作者看法:中国不存在西方式的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因此判定中国古代不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作者看法: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出现了雇佣关系,由此判断当时开始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分歧: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否是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依据。‎ ‎1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 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9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8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第(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从坊市的界限等方面归结。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归结即可。‎ 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营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表现: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