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1.兴起 ‎(1)原因 ‎(2)标志:1851年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 ‎(1)初期 ‎(2)全盛 ‎3.纲领 项目 主要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1)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1859年)‎ ‎(1)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2)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 ‎(3)开设新式学堂等 ‎(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4.转折——天京变乱 ‎(1)原因 ‎(2)表现 ‎5.结果 21‎ 高考总复习 ‎(1)后期防御 ‎(2)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起,一共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 ‎1.条件 ‎(1)经济基础: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4)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5)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②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果 ‎(1)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共和政体的失败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 21‎ 高考总复习 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 核心论点:仿制美国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的国情,难逃在中国失败的命运。    ‎ ‎5.功绩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 ‎【图解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条件 信息提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清政府,目标是建立小农经济的理想天国。‎ ‎【构图解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信息提取:《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因具有空想性而根本无法实行。前者具有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后者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漫画说史】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1‎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生活奢侈,等级森严,内部矛盾激化,导致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走向衰落。‎ ‎【图解历史】 铁血十八星旗 信息提取:红色为底,中间一个大大的黑色九角星,象征“铁血”,表示革命必须用武力,以热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黑九角星内外,各有九颗黄星,一共一十八颗,代表我国一十八个行省。黄色代表炎黄子孙。整个旗帜的含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构图解史】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信息提取: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 ‎【漫画说史】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21‎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图一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二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重点一 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圣库制度 圣库制度,即太平天国的公库制度。规定:凡参加起义之人均应折卖家产交公,即缴圣库;全体人员衣食均由圣库开支,任何人不得私藏财物。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高级将领生活日奢,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渐渐失去实际意义。‎ ‎[对点训练] (2020·江苏南通二模)《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 “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 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 解析:选D。题干中“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剩余归公’”的规定违反了农民作为小私有者的阶级属性,故选D项;“剩余归公”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它建立的是小农经济,并且“剩余归公”没有显示鼓励发展私有制之意,排除B项;产品是归公的,排除C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太平天国”政权的特点 史料 洪秀全出身儒生,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称“天王”,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大同之世。这些又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他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摘编自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 ‎【解读】 史料从洪秀全个人及宣扬的思想、时代背景等角度说明了太平天国政权的特点及命运。‎ ‎【思考】 从史料中找出“洪秀全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试答:                                    ‎ 21‎ 高考总复习 ‎                                    ‎ ‎                                    ‎ ‎【提示】 (思想上)王权思想、(政治上)封建政治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违背历史潮流。‎ 实证2 “天京变乱”的影响 ‎ 史料 首先,它搞垮了太平天国前期的领导核心,削弱了起义队伍。第二,它使得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急剧逆转。第三,它使得太平天国的思想信仰发生了危机。许多人通过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分裂看穿了“拜上帝教”的西洋镜,从此悲观失望,人心趋于涣散。‎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解读】 本段史料阐述了天京变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思考】 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天京变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影响。‎ 试答:                                    ‎ ‎                                    ‎ ‎                                    ‎ ‎【提示】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使太平天国运动失去了领导核心,造成了思想信仰上的危机,最终导致军事上的惨败。‎ ‎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经济主张的区别 ‎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21‎ 高考总复习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了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重点二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者。新政最终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对点训练] 1.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  )‎ 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 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解析:选D。题干材料“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是指他们加入了革命的行列,故选D项;“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表明新政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排除A项;“新政”是20世纪初清政府的自救行为,受到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思想,排除C项。‎ ‎2.“预备立宪”运动 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但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主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 ‎[对点训练] 2.右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该漫画意在说明 (  )‎ A.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 B.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21‎ 高考总复习 D.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 解析:选D。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说明该漫画认为清政府通过预备立宪来欺骗国人不言而明,故选D项。清政府口呼“立宪”反映的不是“无视”群众心愿,排除A项;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骗局,B项表述跟漫画的主题不吻合,排除B项;漫画讽刺的是清政府欺骗国人,不是讽刺其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排除C项。‎ ‎3.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出现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梁启超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他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族主义”。‎ ‎[对点训练] 3.20世纪初,革命党人高举排满兴汉的大旗发动革命并取得了胜利,中华民国建立后,《临时约法》提出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这成为中国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口号之一。这反映辛亥革命(  )‎ A.消解了民族压迫与歧视的现象 B.促使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有力地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形成 D.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完全转型 解析:选C。材料“革命党人高举排满兴汉的大旗发动革命并取得了胜利”说明当时民族复仇和民族压迫观念流行,不可能短时间消解,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五族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中“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但不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完全转型,故D项错误。‎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清末“新政”的影响 史料 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取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小学开始直到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得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21‎ 高考总复习 ‎【解读】 史料论述的是清末“新政”对政治、教育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 ‎【思考】 分析史料,论证清末“新政”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试答:                                    ‎ ‎                                    ‎ ‎【提示】 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编练的,清末“新政”的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离心,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经济上,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出国、建新式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证2 辛亥革命的特点 史料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上海一栋小洋楼)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解读】 史料认为辛亥革命中冲突各方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值得肯定。‎ ‎【思考】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试答:                                    ‎ ‎                                    ‎ ‎【提示】 ①从斗争的形式来看,辛亥革命在武装斗争的方式之外,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南北和谈)、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孙中山提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他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 ‎②从斗争的结果看,避免了社会进一步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实证3 辛亥革命的成果及评价 史料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解读】 本段史料叙述了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有“民国”之名而无其实,但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思考】 据史料信息,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影响。‎ 试答:                                    ‎ 21‎ 高考总复习 ‎                                    ‎ ‎【提示】 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辛亥革命促使中国政治上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 内容 影响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 ‎(2)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3)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彰显的时代精神 ‎(1)所谓“辛亥精神”,是反对专制,建立共和,争取人民民主的精神;为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从传统爱国思想转化而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情怀与推翻清朝统治的行动统一起来,对天下苍生焕发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仁爱情怀。‎ ‎(2)以史为镜,照亮未来,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在距离辛亥革命已百年的今天,中国已发展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国家,正确继承辛亥精神,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21‎ 高考总复习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8·高考江苏卷·T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 命题点:辛亥革命的背景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选B。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四川民谣推理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保路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排除A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年,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2.(2016·高考江苏卷·T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命题点:太平天国的纲领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21‎ 高考总复习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选D。《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体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故A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吸取了基督教的思想,故B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吸收了儒家大同思想,故C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D项“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符合题意。‎ ‎3.(2018·高考海南卷·T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命题点: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D项错误。‎ ‎4.(2017·高考海南卷·T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 命题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特点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解析:选C。根据材料“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可知,皇帝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项正确;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这与中国皇帝具有本质区别,A项错误;资政院议员部分由选举产生,能够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的个人独裁,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的原则,D项错误。‎ 21‎ 高考总复习 ‎5.(2015·高考北京卷·T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命题点: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共同点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解析:选B。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抗清王朝的运动,认为清朝的发饰容易让中国人忘本,故而提倡“剪辫蓄发”,回归中国古代发饰,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的对接,同时从太平天国的施政措施来看,其与民主自由不相容,故A、C两项错误;通过材料“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都主张剪辫,二者均希望借此号召推翻清政府,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有宗教信仰,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没有,故D项错误。‎ ‎6.(2015·高考海南卷·T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命题点:辛亥革命与民主政治建设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的变化,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可知,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独裁,由此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下表为19世纪40~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人数的统计表。导致下表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时间 满人 汉人 ‎1840年 ‎7人 ‎8人 ‎1864~1866年 ‎0人 ‎15人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B.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 21‎ 高考总复习 D.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解析:选D。1840年汉人巡抚仅为8人,而资本主义列强已开始入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人出任巡抚的人数上升与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是汉人出任巡抚人数上升的影响,而非原因,故C项错误;1864~1866年由于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很多汉人地主被重用,故D项正确。‎ ‎2.太平天国曾颁布法令:“凡朝中大小官员,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仰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这些规定反映出(  )‎ A.太平天国实行法治 B.太平天国建立天王专制 C.农民政权趋向封建化 D.其不具备反封建的性质 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法令的内容可知,太平天国是一个封建化的政权,不会实行法治,故A项错误;通过法令内容可知,天王、东王的地位相当,不能体现天王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的法令内容“各按等级,不得逾越”可知,太平天国的等级化现象严重,即这一农民政权逐步走向封建化,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始终把推翻清政府作为斗争目标,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故D项错误。‎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职、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  )‎ A.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B.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C.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解析:选B。材料“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职、违法行为进行弹劾”“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体现了对总统权力的限制,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 ‎4.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宣布光复,袁世凯在婉拒清政府任命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务之后,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材料表明袁世凯当时的目的是(  )‎ A.统一南北,幕后操纵   B.实行民主,窃取果实 C.迎合革命,等待外援 D.投机革命,觊觎实权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1‎ 高考总复习 ‎,袁世凯的目的是投机革命,觊觎实权,故选D项。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足够的权力在幕后操纵,故A项错误;实行民主是民主党人的目标,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故C项错误。‎ ‎5.(2020·广东百校联考)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 ‎ 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 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 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废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塑造新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参与政权,无法得出“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提高思想觉悟与废除旧有教育政策、教科书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尊孔复古逆流在袁世凯称帝时期流传最盛,排除D项。‎ ‎6.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帝退位之后,自秦朝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彻底终结,这也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之一,故选B项。尽管该诏书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但其待遇较之以前必然出现了大幅下降, A项错误;袁世凯被任命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出自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决议,而非清帝的退位诏书, 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袁世凯与革命派之间的妥协与斗争, D项错误。‎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其主要目的是(  )‎ A.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21‎ 高考总复习 B.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 D.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删改……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可知,其目的是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 ‎2.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宣称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但他在1851年制订的《太平礼制》中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这反映了洪秀全(  )‎ A.逐渐放弃平均主义理想原则 B.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 C.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与清对峙 D.日趋走向腐化及堕落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中从“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到“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的变化可知,洪秀全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洪秀全从平等思想到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涉及的是平等而非平均,排除A项;依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实现了与清朝的对峙,排除C项;洪秀全建立礼制是为了加强对臣民的控制,而不是走向腐化与堕落,排除D项。‎ ‎3.(2020·江苏南京调研)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解析:选B。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是扩大在华利益,太平天国领导者拒绝英国的鸦片贸易和《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是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 ‎4.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  )‎ 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 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 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 解析:选D。由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可知,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故选D项。‎ 21‎ 高考总复习 ‎5.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不同(  )‎ 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 ‎ 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 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 ‎ 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从内外因的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的失败,可结合唯物史观加以指导和整合,故选C项;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并未表明观点持有人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由材料不能看出观点持有人所处的时代,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有据可依的,排除D项。‎ ‎6.(2020·广东珠海质测)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 A.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可知,辛亥革命是各地各派共同推动的结果,故选D项。‎ ‎7.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解析:选D。根据“盲目西化”“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可知,辛亥革命之后,国人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心态,故选D项;星期制的争论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自由多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舆论对社会治理的制约,排除B项;实行星期制并不代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排除C项。‎ ‎8.(2020·山东潍坊二模)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的批判:“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  )‎ 21‎ 高考总复习 A.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 B.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 C.发动民众开展反帝的斗争 D.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 解析:选D。根据材料“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可知,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9.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 A.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解析:选D。由题干中“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等信息可知,清朝皇室在人心所向的大趋势下,被迫退位,所以等于是以和平退让的方式顺应了时势,之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故选D项。‎ ‎10.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  )‎ A.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 B.倾向改组为四大阶级的革命联盟 C.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 D.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总统位 解析:选A。宋教仁致力于“用平和手段谋建设”,表明国民党从一个革命性政党向议会政党方向转型,但宋教仁被暗杀,说明转型道路充满艰辛,故A项正确。‎ ‎11.(2020·百校联盟模拟)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选B。辛亥革命后,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1‎ 高考总复习 故A项错误;“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理念,这是辛亥革命所带来的,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未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 ‎12.(2020·山东青岛调研)“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 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 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故选D项。“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是帝国主义扶植的直接结果,A项错误;据“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可得出社会结构已经分化,B项错误;儒家思想未被打破不是根本原因,C项错误。‎ ‎13.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得益于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B.标志政党政治的正式确立 C.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说明民主革命的基础广泛 解析:选A。据材料“民国初期……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推翻,故选A项。‎ ‎14.(2020·广东揭阳模拟)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  )‎ A.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解析:选A。据题干中“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可知,列强为了保护其在华利益,逼迫清政府“速行共和”,‎ 21‎ 高考总复习 这说明列强对清政府已经失去信心,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5.(2020·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材料二 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答案:(1)原因: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朝统治难以为继;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任答两点即可)‎ 评价:清帝逊位,实行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和平逊位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清帝逊位是清王朝一种无奈的自保举措,保留了宫中小朝廷,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 ‎(2)理解:①清王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②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任答三点即可)‎ ‎(3)特点: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软弱妥协;袁世凯善于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等等。(任答一点即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21‎ 高考总复习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随着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 ‎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仿行宪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 解析:第(1)问从目的、斗争形式、西方影响、结局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政治、经济、思想、西方侵略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是不同阶级、利益集团斗争妥协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较大;制宪过程艰难曲折,最终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和尝试。 ‎ ‎(2)因素:封建势力强大;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列强干预。‎ 2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