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一般人见面以推手为礼,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人;位置适中则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说明西周时期 A. “礼”贯穿人们生活方方面面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分封制和礼乐制互为表里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表述的是西周时期的见面礼节,以见面时“推手”的位置判断见面双方的血缘亲疏,B正确。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C错误;血缘亲疏决定见面礼节,而非见面礼节决定血缘亲疏,故D错误。‎ ‎2.汉光武帝时期取士注重四个方面:一为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为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为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为刚毅多略,明足以决。材料反映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是 A. 注重门第 B. 多元选拔 C. 公平竞争 D. 德才兼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汉代察举必需遵循的四项基本要求或标准,对人才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即“四科取士”,体现出汉代选官制度的多元选拔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表述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但与题干中的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汉代选官制度的形式,无法得知是否公平,排除;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误解,材料强调的是选官的多重标准,并不是强调要同时具备四个方面,排除。‎ ‎【点睛】汉代察举必需遵循四项基本要求或标准,当然,在举荐过程中,这四项标准不可能要求每个科目都必须同时兼备,不同科目可以侧重某一项或某二项要求,但“孝悌廉公”这一标准必须“皆有”。以上标准的确定,比较慎密周详,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却很难彻底实现,不免流于形式,成为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 ‎3.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约四万人,其中有二万三千人从军常驻国外,还有一些人派驻盟国境内任监察官。据此判断,雅典在公民权的法律规定方面 A. 堪称完美 B. 确保广泛 C. 存在缺陷 D. 维护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成年男性公民约四万人,其中有二万三千人从军常驻国外,还有一些人派驻盟国境内任监察官”反映了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公民权,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故C正确;“堪称完美”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确保广泛”说法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护特权的信息,故D错误。‎ ‎4.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称赞美国的体制时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他称赞的是 A. 三权分立 B. 联邦制 C. 中央集权制 D. 两党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制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产物,符合材料信息,故B正确。三权分立,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错误。中央集权制,过于片面,只强调中央,故C错误。两党制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错误。‎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联邦制 ‎【名师点睛】政府的权力有联邦政府、州政府之分,宪法起草人根据政府必须接近百姓才不致剥夺人民自由的原则,将有关各州自治权保留给州政府,各州政府本身拥有立法、司法、行政诸权限,联邦政府的权力系以一州政府无法单独行使者为限,如课税、财政、国防、外交、货币银行、出入境管理、对外贸易、国民福利、邮政,以及科学艺术的发展援助等。‎ ‎5.“它的提出恰逢其时,尤其是为不结盟国家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它为有着不同意识形态或者不同价值观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沟通的共同平台。”这里的“它”是指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求同存异”方针 C. 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它的提出”中的“它”指的是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答案为D项。A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的,与材料中“为不结盟国家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可以沟通的共同平台”不符,排除;B项,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外交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进行,但与材料中的“它的提出恰逢其时”不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C项,结伴而不结盟属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的对外方针,与材料中“为不结盟国家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不符,排除。‎ ‎【点睛】“不结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尼赫鲁将一年前(1953年)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之后在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6.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次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次社会运动应是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具有“民族主义”精神,“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即依然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故选B。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利用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并不具有“民族主义"精神,A不正确;维新变法运动主张“申民权、设议院”,与材料信息“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不符,C不正确;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具有“民族主义”精神;但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与材料“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的信息不符,D项错误。‎ ‎【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但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不可能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7.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信息“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可判断材料所描述的战役是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太原会战是1937年10月至11月,不足“13个星期”。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武汉会战是1938年6月至10月,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C、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8.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史》中写道:“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与列宁的活动分不开。列宁在他的《四月提纲》中采取了极端不妥协的立场。”这个“极端不妥协的立场”是指 A. 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 B. 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 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四月提纲”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故A错误。根据题干“极端不妥协”,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著名“四月提纲”,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B正确。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才宣布退出一战,故C错误。 题干中“极端不妥协的立场”是强调政治方面的立场,且封建农奴制早已被废除,故D错误。‎ ‎9.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A. 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 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C. 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 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中央集权原则不符合材料“包容性优点”“柔性特征”,排除A;美国联邦制,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自主权,中国“一国两制”也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让地方(港、澳、台)保留较大自主权,故B正确;地方(港、澳、台)不能独立行使主权,C项错误;美国地方和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 ‎10.美苏冷战是在对抗和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下列事件中“充满了火药味”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柏林墙 C. 越南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反映了当时亚洲的热战,越南战争符合题意,故C正确;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并不是亚洲的热战的表现,故A错误;柏林墙属于欧洲冷战的表现,故B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是在美洲,也是冷战的表现,不属于亚洲热战,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信息“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洲热战的史实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1.《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推行重农抑商 B. 商业意识增强 C. 社会转型加快 D. 经济管理规范 ‎【答案】B ‎【解析】‎ ‎“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体现出商业广告的意识,“买椟还珠”的意思是说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二者都体现出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社会转型是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对于经济管理的规范信息,故D项错误。‎ ‎12.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的分工合作与相互制衡,统一到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这说明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未涉及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D选项错误,财政机构的统一主要意图是提高效率,无法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明代法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对官吏放债、豪民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禁令。但在“民不举官不究”的前提下,高额利率、官员放债等违禁取利”比比皆是。这表明明代 A. 金融市场混乱,经济管理松懈 B. 民间因需求对国家政策的反抗 C. 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经济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对资金需求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国家虽然对放债有禁令,但是“违禁取利”者比比皆是,可知是民间因需求对国家政策进行反抗,故B正确。金融市场混乱与材料“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对官吏放债、豪民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禁令”不相符,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环境宽松,排除C。材料中看不出资本主义萌芽对资金的需求增加,排除D。‎ ‎14.1985年,国家取消了计划外价格不得高于计划内价格20%的限制,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1989年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回归。这表明我国 A.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调节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允许计划外价格存在、放开价格管制,到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回归,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答案为D项。‎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成效明显”,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是在1992年确立目标后,正式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表现出的特点,排除。‎ ‎15.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两人的记载又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色诺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亦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 B. 文献著述反映历史真实 C. 社会的变迁影响文献著述 D. 历史解释依赖文献互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有人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色诺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亦是如此”来看,说明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受到作者自身观点或明或暗的影响,故A正确;B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变迁的影响,故C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 ‎16.英国海外贸易经营权历来是国王颁发特许状授予各大公司,但1690年得到“议会特许状”的哈德逊湾公司宣布:“不管以前无执照商人如何看待我公司的特权,现在这些特权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法律了。”这说明英国 A. 大力提倡自由贸易 B. 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C. 国王已经统而不治 D. 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议会获得立法权,从而“议会特许状”“成为我们国家的法律”,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英国权力结构发生变动。故答案为D项。特许经营不属于自由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法律体系的变化,排除B项;1690年的英国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尚未发展到“统而不治”,排除C项。‎ ‎【点睛】英国议会权力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权利法案》明确规定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议会下院议员自由选举产生,议员在议会中享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实施;等等。《权利法案》的颁布,说明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同时表明,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 ‎17.加亚尔等在《欧洲史》中说:“这次航行是航海家的双重胜利,因为他克服了形形色色的自然障碍与人为的障碍。在这次壮举以后,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海洋与大陆的分布状况,能够更精确地确定地球的形状和体积。”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 迪亚士 B. 麦哲伦 C. 哥伦布 D. 达·伽马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新航路开辟过程的掌握。题中“更精确的确定地球的形状”可知这次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故B项正确。迪亚士的航线主要集中在非洲西海岸,哥伦布穿越大西洋,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都与题中形形色色的自然障碍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18.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不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在提到中国、波斯等半殖民地国家时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 A. 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B. 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C. 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 D. 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只是列宁的观点,无法体现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故A项错误。 材料中无法体现民族自决对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的推动作用,故B项错误。 材料中提到中国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说明“民族自决”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半殖民地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故D项错误。‎ ‎19.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联合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强调发展问题,说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故D正确;材料中主要说明联合国逐渐重视发展问题,不是多极化问题,故A错误;材料中强调联合国重视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时间是20世纪90年,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间不符,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努力方向,还没有确立,故C错误。‎ ‎20.历史上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长期实行土地私有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所有权与极其分散的租佃关系并存的小农经济格局,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造成旧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方式改造小农经济,其现实目的是 A. 遏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B. 弓}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C. 保障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 D. 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工业化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可以发展农业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的客观要求,故选D。改造小农经济是新中国成立后与资本主义发展不符,不选A。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材料中没有体现,保障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后,与题干内容不符, B、C不选。‎ ‎21.民主化道路的选择是近代以来大多数国家探索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 ‎——摘编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四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方面为世界提供范例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4)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史实证明材料四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 ‎【答案】(1)特征:人民主权(少数服从多数);法治;平等;任人唯贤。‎ ‎(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制;责任内阁制;确立政党政治。‎ ‎(3)特点:效仿西方;建立了近代化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指明法律发展方向、影响深远。‎ ‎(4)史实: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主要趋向:由专制走向民主化、法制化;由人治走向法治。‎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可以总结出少数服从多数即人民民主。从“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可知是法治,任命官员不是看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才能即任人唯贤。‎ ‎(2)从材料中可知“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形成了议会制;从“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可以总结出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从“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知道英国确立政党制。‎ ‎(3)从材料“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可以总结出改革的特点是效仿西方;建立了近代化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从材料“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中可以总结出为以后法律指明了发展方向。‎ ‎(4)材料四的观点是“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联系所学知识知道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大制度的建设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从封建社会的专治,人治向民主社会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制度越来越完善,最终走向法治方面来回答。‎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愿。‎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部分目录:‎ 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23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24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25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第七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子目简洁、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 ‎【答案】示例: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概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技术不断革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带动了铁路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首先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并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同时,工业革命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 ‎【解析】‎ ‎【详解】根据“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掀起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国际市场和原料产地,结合材料“第七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可知,国际市场的扩大引发了英国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在欧洲的传播使欧洲傲视全球,占据优势地位。故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应立足于工业革命设计。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对世界的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