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罗源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市罗源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罗源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历史必修三·文科月考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孔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已复礼” 的实质是( )‎ A. 人要有仁爱之心 B. 维护落后的奴隶制度 C.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D. 主张“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反映了奴隶制度下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人要有仁爱之心指的是“仁”,故A项错误;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 ‎2.“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五经”除了《诗经》外还有 A. 《尚书》《礼》《易》《春秋》‎ B.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C. 《大学》《论语》《尚书》《春秋》‎ D. 《尚书》《中庸》《孟子》《春秋》‎ ‎【答案】A ‎【解析】‎ ‎【详解】“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易》、《春秋》,答案为A;《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属于“四书”,故排除BCD。‎ ‎3.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 A. 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 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 C. 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 D. 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答案】D ‎【解析】‎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他希望可以通过仁政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故D正确;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巩固统治,A不符合题意,排除;孟子的“仁政”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故B错误;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孟子,孟子的“仁政”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符合道家老子的思想,A正确;儒家讲究仁和礼的思想,B错误;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C错误;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 ‎5.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性善论”思想 D. “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尊儒术”为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服务,主要利用了儒学的大一统思想,故D项正确;“独尊儒术”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 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故 B项错误;“独尊儒术”也没有“性善论”的内容,故C项错误。故选D。‎ ‎6.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 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思想 B. 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C. 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 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都是加强思想的专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 ‎7.我国秦汉时期的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权力强大的政府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宣扬有利于巩固该制度的思想,导致儒家思想独大的局面,故D正确;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一直在发展,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的说法结论错误,故A错误;国家政治统一不等同于思想统一,故B错误;经济发展受限制不会导致思想统一,故C错误。‎ ‎8.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此制度 A. 有利于选拔人才 B. 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C.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 得到不断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科举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故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9. 宋代以来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 佛教和道教思想 B. 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 法家、佛教和道教思想 D. 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一是吸收了佛道的思辨方式方法,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吸收进来,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其它选项都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的理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故C正确。AB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为汉代董仲舒提出。‎ 考点:本题考查程朱理学。‎ 点评:本题的关键之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程朱理学的本质是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1.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程颢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宋明理学,简单题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万物皆在我心”,主张内心反省,和材料六祖慧能的思想异曲同工。‎ ‎12. 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 《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 《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D. 《大学》《中庸》《易经》《周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比较容易,解题的关键是回忆教材知识。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是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整理提出的,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本书,朱熹逐一对其进行注释,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和《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清时期科举考生必学的经典。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四书》‎ ‎13.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赞扬家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C.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是在反对三纲五常里的君为臣纲,材料意在强调李贽是在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正统思想,故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李贽不仅仅是在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故排除A;材料不涉及到孔子思想,故排除B;材料不涉及到道学家的虚伪,故排除D。‎ ‎1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 阶级立场的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性质的差异 D. 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的“重农抑商”是基于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的背景下提出的,而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则是基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提出,都反映了他们各自历史背景下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D。商鞅和黄宗羲代表的都是地主阶级,阶级立场一致,排除A;重农抑商和工商皆本都属于经济主张,排除B;社会性质在鸦片战争后开发生变化,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社会性质一致,排除C。‎ ‎15.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 A. 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文明 B. 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 三项发明蕴含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D. 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马克思强调中国的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火药为资产阶级战争骑士阶层提供了条件;罗盘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马克思认为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D项正确;中国古代文明不可能孕育了西方文明,排除A项;印刷术与侵略扩张没有关系,且材料没有体现西方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排除B项;资本主义的发展因素主要是资金、生产技术、自由劳动力、市场等,与三大发明无关,故排除C项。‎ ‎16. “(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唐末宋初 B. 春秋战国 C. 商周 D. 元末明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作出正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爆炸)声如雷霆”等,可知,材料上描述的是火药造成的影响,此题考查的是火药用于军事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宋初,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火药 ‎17.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对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影响最大的是 ( )‎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D. 印刷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指南针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18.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A. 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 B. 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 C. 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 D. 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社会得到了不同的应用,结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差,西方凭借科技的广泛应用而快速发展强大,成为引领世界的中坚力量;中国则由于自身的社会环境致使科技发明没有转化为快速增长的生产力而日趋落后,由此可知科技能否发挥重大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为其广泛应用提供适合的社会土壤和环境,故C项符合题意要求;“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这是从一定角度来说的表现,不是完全客观的看法,也并不是表明的实质问题。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外对比,并非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衰落。故B项错误; 指南针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产生直接的作用。故D项错误。‎ ‎19.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了《秦律》,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 A. 小篆 B. 隶书 C. 金文 D. 楷书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小篆是秦统一文字的书写形式,所以秦墓出土的《秦律》应是由小篆书写,A项正确。隶书是汉朝统一文字的书写形式,排除B。金文是西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形式,排除C。楷书工整规范,是唐朝流行的书写形式,排除D。‎ 点睛:本题为知识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如熟悉秦朝统一文字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即可知道是小篆。‎ ‎20.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 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 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 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 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观察图片中书法的特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文字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属中等难度题。本题重点落在对古代文学的鉴赏和理解上。苏轼的文字为行书。A项是楷书,B项是隶书,C项不正确,唯有选项D才符合图片中字体特征,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艺术·书法 ‎21. 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 A. 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行 B. 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 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基础之上 D. 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把握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风格、特点。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题干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意在体现画家的心境,并不是简单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要表达一种意境,传递画作者的心境。D项正确。A项修行表达不准确。B项只是方法。C项也只是方法,没有体现物我合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艺术·绘画 ‎2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京剧的形成过程吸收了百家之长,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京剧的形成过程吸收了百家之长,与文化艺术异彩缤纷无关,排除A。京剧的形成并非是文化的薪火相传而是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B。D项说法过于绝对,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排除。‎ ‎23.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 楚辞、汉赋、唐诗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宋词、唐诗、楚辞 D. 唐诗、宋词、元曲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是宋词的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李白的代表名句,代表了唐代诗歌的特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战国诗人屈原的名句,是楚辞体文学形式,故C项正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宋词《蝶恋花》的名句,不是楚辞,排除AB;“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宋词《蝶恋花》的名句,不是唐诗,排除D。‎ ‎24.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反映出作者的创作特点是 A. 风格气象万千,语言平实而精练 B. 思想感情豪迈奔放,景物雄浑壮观 C. 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D.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题干属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是宋词的代表,是豪放派的代表作,所以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25.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 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 ‎【答案】A ‎【解析】‎ 考查古代文学知识的理解。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主要是适应市民百姓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 材料二 为治者用众(大多数人都能遵从的方法)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君主执柄以处势(权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裁决的力量)也。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 ‎——《韩非子》‎ 材料三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谁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中国焦点2006》为您揭晓了答案,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法两个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策略?‎ ‎(2)在当时被统治者欣赏和接纳的思想是什么?试述理由,并简要指出该思想的历史地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孔子位于第一位的原因。假如你是投票者,你还会选择哪些人物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符号的代表(试举两例)?‎ ‎【答案】(1)①儒:以德治国;②法:以法治国,法、术、势三者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①法家;②理由:法家的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家实力,在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③历史地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依据:①政治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②教学原则:有教无类;③教学思想:因材施教;④教学方法:实事求是、温习、学思结合;⑤孔子思想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⑥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列举:孟子、朱熹等。‎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一“以德服人者”归纳儒家学派的思想为以德治国。从材料二“君主执柄以处势(权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裁決的力量)也。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归纳法家学派的思想。从以法治国,法、术、势三者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方面分析。‎ ‎(2)根据上题儒家和法家思想根据史实可以选择出是法家。理由:从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主张社会变革,达到富国强兵,利于争霸方面分析。历史地位:根据所学从法家思想里的大一统和中央集权思想等被历代帝王沿用, 而制定法律方面也大都用到法家思想。比如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但仍吸收法家的思想,崇尚严法,成为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的思想主张,从政治思想、教学原则、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等方面回答。还可以选择孟子、朱熹等人物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符号的代表。‎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韩非子在《有度》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一步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材料四 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并指出它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材料二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材料二、三、四所反映出的共同的思想是什么?列举这三段材料中能反映该思想的关键语句。‎ ‎【答案】(1)加强君主集权。这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需要,成为秦国实现统一的理论基础。‎ ‎(2)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3)批判君主专制。材料二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三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材料四唐甄则认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可知加强君主集权。作用: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从法家思想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需要,成为秦国实现统一的理论基础方面分析。‎ ‎(2)根据所学可知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二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三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材料四唐甄认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从而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是批判君主专制。‎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道,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是被马克思称之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被培根称之为“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的伟大发明。‎ 然而,无论相对于欧洲还是以往,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越来越滞后。许多学者认为,没落的专制制度直接导致了中国科技的落后。‎ 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又一特点是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而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材料三、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别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摘自《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材料一中说“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越来越滞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1)长期居世界前列;对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强调实际作用忽视抽象科学 ‎(2)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的发展难以形成近代科技的理论根源;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文化交流的机会;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新思想。‎ ‎(3)不正确。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正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制约了中国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在公元3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可以看出中国科技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根据材料“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预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可知对西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起到推动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科技主要注重实际需要,而不重视抽象和研究理论概括。‎ ‎(2)根据“没落的专制制度直接导致了中国科技的落后。”表明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3)对于孙中山观点要避免盲从,要用正确观点分析。说中华“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是明显违背唯物史观的。说法不正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中国落后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制约了中国的进步,总结出闭关自守等原因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