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资治通鉴》记载:“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这说明春秋时期 A.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的依据 B. 宗法制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C. 分封制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D. 嫡长子继承制已经难以稳定政治秩序,所以立贤不立长 【答案】B 【解析】西周的宗法制规定严格区分嫡庶长幼,确定嫡长子继承制。但题干中“赵简子”选贤不选长,可见宗法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故答案为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赵简子依旧是从儿子中选择继承人,只不过选贤不选长,可见血缘关系亲疏依旧作为权力分配的依据,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赵简子如何选择自己的继承人,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嫡长子继承制一直延续到后世,而且题干中未涉及当时正值秩序如何,排除D项。 2.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郡 郡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从秦朝至清朝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变化,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①正确;后代不断采用前朝的制度,体现出继承性,故②正确;地方制度演变目的是保持地方的稳定性,故③错误;表格中体现出地方制度不断演变,说明采取何种形式统治成为一种困局,故④正确;政区层级的调整逐渐缩小地方自主性,故⑤错误。选择B项正确。 3.历史存留的一些信息或者碎片,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下表所列中国古代文明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大司马;《神农本草经》;五经博士 ② 稷下学宫;《商君书》;《道德经》 ③ 二府三司;《梦梁录》;米芾 ④ 风力水车;《天工开物》;《杏园雅集图》 A. ②①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①④ 【答案】A 【解析】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神农本草经》是成书于汉代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故①为汉代。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道德经》是春秋晚期老子所作,故②为春秋战国时期。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梦梁录》是宋代吴自牧所著,米芾是宋代书法家,故③为宋代。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的记载,《天工开物》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杏园雅集图》是明代画家谢环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故④为明代。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④,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4.下表是根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年份 棉花 豆类 油类 烟叶 1893年 94154 1967272 152069 110513 1895年 110621 176556 292585 112014 1897年 116609 2046662 349972 141877 1899年 148100 2801536 268280 173987 A. 中国农业快速发展 B. 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893年-189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农产品与世界市场逐渐接轨,说明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能从表格数据中得出,应排除。 5.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A. ②④③①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④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①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共和思想,②体现的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批评,③体现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④体现的是资本阶级革命派的革命主张。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②④①,故排除A、B、C项,故选D。 6.1919年6月12日的《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记载:“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说明 A. 学生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力量 B. 北京仍是五四运动的中心 C.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D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给出的时间和“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可以看出,材料反映出的事件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不准确,五四运动后期主要力量是工人阶级;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后期重心转移到上海;C选项此时的政府时北洋政府,而不是南京国民政府。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下列关于抗战时期著名的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A. 沪抗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B. 太原会战: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一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C. 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枣宜会战: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张自忠率部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 【答案】C 【解析】1938年3月到4月的台儿庄战役属于徐州会战的一部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故C符合题意;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驻守淞沪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故A不符合题意;1937年9月,一一五师在在平型关大败日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歼敌一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的是台儿庄战役,故B不符合题意;1940 年中的枣宜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是李宗仁,而非张自忠,故D不符合题意。 8.读《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对三次建交高峰解读正确的是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动了三次外交高峰的出现 ③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国与西方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④90年代第三次建交高峰的出现与一批新国家的建立有关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运用曲线图考查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强调学生的识图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曲线图结合所学知①③④符合史实,②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动了三次外交高峰的出现,说法错误我国在建国初期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事实上是结盟了,而奉行不结盟政策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 9.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批准了《上合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9年至2021年合作纲要》,这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够加强边境地区军事互信,有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反映出当代中国外交致力于 A. 完善互相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实现边境地区军事政治一体化 D. 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依据材料中“能够加强边境地区军事互信”信息可知,当代中国外交致力于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代中国的外交是不结盟的外交;B选项错误,这是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外交活动,并非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C选项错误,材料中只能看出军事互信,不能体现军事政治一体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horoi”是雅典土地上立着的标识宗教祭坛的石碑,它是土地税征税的依据。雅典贵族因掌握祭祀权得以通过“horoi”占有土地税。梭伦颁布解负令,消除了土地上的“horoi”。梭伦的这一做法 A. 剥夺了贵族阶级的土地 B. 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 稳定了雅典的公民集体 D. 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梭伦的这一做法,让遭受贵族盘剥的平民得以不缴纳土地税,从而减轻了平民的负担,稳定了公民集体,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解除平民税赋负担,并没有剥夺贵族的土地;B选项错误,梭伦改革只是限制贵族特权,并非取消,雅典贵族仍享有特权;D选项错误,梭伦改革只是解放了债务奴隶却未恢复所有奴隶的自由,雅典仍是奴隶制社会。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罗马法规定结婚的条件如下:男女双方必须有结婚权;双方达到适婚年龄;须当事人同意;家长的允诺;结婚证书。这说明罗马法 A. 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规定严密且实用有效 C. 是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 平衡贵族和平民利益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男女双方必须有结婚权;双方达到适婚年龄;须当事人同意;家长的允诺;结婚证书”等反映的是较详细的结婚条件的规定,说明罗马法规定严密而且实用有效。故答案为B项。罗马法主要针对有结婚权的罗马公民,因此不能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仅从结婚的条件不能看出罗马法是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题干涉及贵族和平民利益的问题,排除D项。 12.从1789—1848年,发生在英法两国的李生大变革——双元革命。它们不应该被视为只属于这两国的大事,而应该被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李生喷发口,而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下列选项与“双元革命”中“英国革命”有关的是 A 推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 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C. 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 D. 极大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世界连接为一体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双元革命”指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它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故C符合题意;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故A不符合题意;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的是1688年光荣革命,排除B项;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尚未连接成为一体,故D不符合题意。 13.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立法权拥有的这种优势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因此,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美国“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的措施有 ①确立联邦体制 ②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 ③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④以一定比例计算南方黑人奴隶的人口数量 A. ①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答案】D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确立联邦体制、以一定比例计算南方黑人奴隶的人口数量和立法权是无关的,而“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既和立法权有关,又是为了淡化暴政危险,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4.1933年罗斯福发表了第三次“炉边谈话”,在交谈中,他申明:“在战争中,在夜战的朦胧中,战士们都在肩头儿戴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同志们自相射击。根据同一原则,在这项计划中合作的人,也必须随时都能互相识别。”,“我正在要求工人们以谅解和协助的精神和我们同行”。材料中的“炉边谈话”旨在支持 A. 金融诚信 B. 工人权利 C. “以工代赈” D. 行业公平竞争 【答案】D 【解析】材料“互相识别”“计划中合作”所述内容为罗斯福新政期间的蓝鹰运动。结合所学,《工业复兴法》颁布后,成立工业复兴署,要求企业与政府合作,遵守行业公平竞争的企业颁发蓝鹰徽章,故D项符合题意;A与调整金融业有关,B是要缓和劳资矛盾,C是要进行救济,吸纳失业人口,故ABC不符合题意。 15.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口口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的“这些哲人”和空格部分(口口)分别是指( ) A. 启蒙思想家、理性 B. 人文主义者、人性 C. 启蒙思想家、科学 D. 人文主义者、理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牛顿对后世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人受牛顿万有引力的影响,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探索社会内在规律的这些哲人就是启蒙思想家,探索到的自然法则就是“理性”。 理性是启蒙思想的核心,启蒙思想家将理性作为检验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故选A。 16.自成立以来,进行过八大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关税税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1948年的36%降到90年代中期的3.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期降至12.7%。这种大幅度地减让关税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所未有的,对于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为实现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条件。这一组织是 A. WB B. GATT C. IMF D. WTO 【答案】B 【解析】GATT 即关贸总协定,1948年成立,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故B符合题意;WB即世界银行,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IMF 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故C不符合题意;WTO即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日成立,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17.霍布斯鲍姆在《极端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 A. 描述的是二战惯用战术阵地战 B.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C. 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 D. 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依据“西线战事”“日夜在战壕里面”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的堑壕战,故A项结论不正确。“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这些信息反映了战场的残酷,故B项结论正确。,“日夜在战壕里面”“几昼夜”,这些信息体现出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故C项结论正确。“西线战事”交战双方主要是英法军队和德军,故D项结论正确。本题要求选择结论不正确的一项,故答案为A。 18.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日本感到蒙受了极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讽刺英国代表说:“无论如何,你们给同盟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但日本也以美国等承认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而聊以自慰。与材料内容相关的是( ) A. 《四国条约》 B. 《五国条约》 C. 《九国公约》 D. 《大西洋宪章》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美、英、日、法等四国签订了《四国条约》,它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但《四国条约》让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故A项正确。《五国条约》是大国间订立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是美国外交的胜利,意味着美国与英国处于同等地位,英国海上优势丧失,同时日本海军的扩大被限制,排除B。《九国公约》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 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排除C。《大西洋宪章》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反法西斯侵略的信心和勇气,排除D。 19.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请观察下面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美军在太平洋战争进行的两大军事行动是中途岛海战和瓜岛之战,两次战役彻底打垮了日军的主力,加速了盟军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这两次战役分别位于图中的①和②,故A项正确。③是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件,④是菲律宾战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和D项。 20.下图邮票纪念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次战役,与此相关的是 A. 德国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B. 德陆军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 C. 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D. 德国失去欧洲战场的主动权 【答案】A 【解析】图中“1940”“英国女王头像”“飞机”等信息可以分析出这是1940年至1941 年大不列颠空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不列颠空战是德国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故A项正确;莫斯科之战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故BC项排除;D项是指库尔斯克战役,排除。 21.二战中某国际文件指出:“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该国际文件是 A. 《大西洋宪章》 B. 《联合国家宣言》 C. 《开罗宣言》 D. 《德黑兰宣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在北非举行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在北非召开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故C正确;《大西洋宪章》由美英发表,且不在北非,故A错误;《联合国家宣言》由二十多国联合签署,故B错误;《德黑兰宣言》发表于伊朗,不是北非,故D错误。故选C。 22.《中国通史》载:“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上述材料 A. 认为嬴政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大 B. 指出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C. 强调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 秦朝统一前,郡县制度已普遍建立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一句,说明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选B。 材料承认嬴政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作用,排除A;C说法错误,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23.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A. 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 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 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 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答案】B 【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从“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可以看出这是晚年唐太宗的自我反省,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24.下列有关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统一台湾 ③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 ④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康熙帝在亲政后不久便着手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并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紧接着任命施琅打败台湾的郑氏集团收复了台湾,接着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北地方的边患问题,最后打败了新疆地区噶尔丹的叛乱部队,维护巩固了西北地区的安全,故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为①②④③,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 25.“百家争鸣”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他们曾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灵丹。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盘凉水。战后,社会主义成为时髦思想,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都宣告破产。1920年11月,陈独秀说:“万万不能够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近代空想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之重要的区别就在此一点。” ——倪培强《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说”?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灵丹”的内涵,并简析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国君不直接干预。学说: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 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内涵:民主和科学。(或答“德先生、赛先生”) 原因: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一战和战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失望;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李大钊等人的宣传。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得出: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根据材料“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得出:国君不直接干预;根据材料“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得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第二小问“学说”,结合荀子的思想主张内容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 材料“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得出:“除旧”与“布新”相连;根据材料“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得出:“变”与进化论相结合。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材料时间的时代大背景,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教训、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的角度思考作答。 (3)第一小问“内涵”,依据材料“自由”“近代空想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得出:民主、科学。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得出: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根据材料“一战的爆发”“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得出:一战和战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失望;根据“1920年”并结合所学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万万不能够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得出: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根据材料“陈独秀”得出:李大钊等人的宣传。 26.古今中外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完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战役”前大清帝国致信沙皇俄国蒙古文书信:大清国皇帝之旨,颁给俄罗斯察罕汗(沙皇)。自前以来,尔之国人,住在尔地,未曾进入我方边界惹事骚扰,故边疆民众,皆太平安好。后尔之俄罗斯人,进入我方边内,践踏山水,抢夺民众妻儿,扰乱不止,为此朕本应即派大军,前去征讨。然念历年之彼此和睦会被破坏,相互斗争,以至边民困苦,故不忍发兵征讨。曾降谕旨,撤回尔之俄罗斯人,勿生事端。然尔却愈加派俄罗斯人,抢掠我方边内地方滋事,还接纳逃人。朕仍不忍即刻征讨,只派官兵,截断尔俄罗斯人之行路,收服恒滚之俄罗斯人,不杀而豢养。观尔之俄罗斯人,并无停止滋事之势,故兹派兵征讨雅克萨。 ——蒙古文《颁降俄罗斯察罕汗之敕书》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某次战役前夕,斯大林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名义颁发了第227号命令: “德国占领军正冲向……企图不惜任何代价攫取拥有丰富石油资源和粮食的北高加索和库班河流域,我们的领土大大缩小,我们失去了7000多万人口,年产八亿多普特粮食的产粮区以及年产1000多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 我们每放弃一寸土地都将极大加强敌人的优势,极大地削弱我们的防御,削弱我们的祖国,是停止退却的时候了,必须顽强坚守苏联每一寸领土,尽最大力量去保卫它,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苏联国防委员会第227号令》 材料三 在全面抗战期间蒋介石曾多次致电八路军和朱德、彭德怀等: 江午电敬悉,据报传来,……任欣慰,袭敌侧背,断其连络,收效甚大,希更发动民众,扩大行动,使敌有后顾之虑则于战局更有裨益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七八七0421》 迭电均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除电饬其他各战区积极出击,以策应贵部作战外,仍希速饬所部积极行动,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 ——《百团大战历史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克萨战役发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抗击沙俄,康熙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出现的“某次战役”指的是什么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战役苏联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蒋介石在上述致电中所表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 【答案】(1)原因:沙俄闯入清朝疆域,抢夺滋事,且愈演愈烈;没有返还大清帝国的逃人;沙俄未按康熙帝要求撤回占据我方边境的俄罗斯人措施:康熙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提出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地;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2)斯大林格勒战役;原因: 苏方:苏联军民士气高昂,顽强抵抗;最高统帅周密安排;苏联的综合国力强大,又有同盟国的支持。 德方:德国非正义战争;德国战线太长,补给困难。 意义: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推动了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是苏德战场的转折,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 (3)信息:对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嘉奖(称赞、欣赏);希望八路军继续在敌后配合国民党军队,发动军民,把战役继续扩大下去;要求各战区策应配合百团大战;国共两党要继续通力合作 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或援助(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将士们的英勇作战;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 【解析】 (1)原因:根据“入我方边内,践踏山水,抢夺民众妻儿,扰乱不止”、“抢掠我方边内地方滋事,还接纳逃人”可知雅克萨战役爆发的原因是由于沙俄闯入清朝疆域,抢夺滋事,接纳大清的逃人等。措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熙帝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制定抗俄方略,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2)战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战役指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原因:斯大林格勒中苏联取得胜利的原因应结合所学内容从苏联和德国两方面进行总结分析,苏联方面主要是军民的顽强抵抗,统帅安排周密,苏联国力的强大和盟国的支持,德国方面主要是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战争,战线过长,补给困难等。意义:结合所学内容从苏德战场的转折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推动作用方面进行作答即可。 (3)信息: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的电文是对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胜利的嘉奖,主要是希望发动民众,国共通力合作抗日。原因:抗战胜利的原因应该突出全民族合作抗战,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抗日战争的性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将士的英勇作战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支持等方面进行作答。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解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路德维希艾哈德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91年4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济运行实现了117个月的增长,是美国1854年开始有经济周期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扩张,也是美国进入新经济的标志.在这近十年的扩张中,美国经济的增长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1992至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増长率为2.8%,1998娘至2000年GDP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7%,3.5%和3.7%。 ——场芳《美国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1)二战后联邦徳国实行什么经济模式?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家的主动性”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模式:介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表现: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秩序,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2)特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或“经济高速増长,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被打破”;或“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也给)。原因: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的投资。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国家的主动性”“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的信息并结合二战后联邦徳国经济政策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具体措施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美国经济运行实现了117个月的增长”的信息以及所学从高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胀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新经济”模式原因从科技革命、经济政策以及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等角度思考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