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试题(解析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试题(解析版) (1)

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试题 一、选择题 ‎1.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与这一文化现象紧密相关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皇帝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家谱是根据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体现的是中国的宗法制原则,故选B;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皇帝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2.按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应在“敕”字下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否则为违法。唐中宗曾不经两省径自封拜官职,但自己觉得难为情,不敢照常式封装诏敕,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事反映了 A. 三省六部形同虚设 B. 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C. 君主专制登峰造极 D. 制度虽好仍有漏洞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唐中宗曾不经两省径自封拜官职,但自己觉得难为情,不敢照常式封装诏敕,而改用斜封”可知,皇权的实施受到相权的制约,材料反映唐朝三省六部制虽然好,但也存在漏洞,故选D;A项“形同虚设”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反映部门之间的制衡,不能体现相互推诿,排除B;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排除C。‎ ‎3.有人在批评某选官制度只重家世、轻视才德时说:“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该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重出身和家庭背景的选官制度,所谓“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崔卢王谢都是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大姓,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故选C;世官制是按血缘关系世袭官职,察举制选官依据的是品德,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4.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生产工具的变革是农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故选C;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5.古人在形容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漆器时说:“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这主要说明官营手工业 A. 生产由官府垄断 B. 标准极高不计成本 C. 产品到市场销售 D. 管理严格技术保密 ‎【答案】B ‎【解析】“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说明漆器的制作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官营手工业标准极高,生产不计成本,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销售,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 A. 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B. 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C. 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 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答案】C ‎【解析】根据“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知,宋朝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向农村扩散”“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排除BD。‎ ‎7.学者费正清说:“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这段话 A. 科学表述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B. 指出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 C. 肯定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 D. 认为战争借口具有偶然性 ‎【答案】D ‎【解析】费正清所言“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说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必然,根据“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可知,费正清认为战争借口具有偶然性,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鸦片战争的性质,材料也没有肯定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排除AC;材料没有说明鸦片战争的结果,排除B。‎ ‎8.有人评价某一运动时指出: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这一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反割台斗争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根据“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借助拜上帝教发动起义,进行反封建斗争,但是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最终以失败告终,故选A;反割台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割占台湾,不属于反封建,排除B;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CD不符合“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排除。‎ ‎9.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它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大大加深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依赖,只能大量举借外债来支付赔款。这便成为列强借以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发端。”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来支付赔款,使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马关条约》割地的条款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故“它”指《马关条约》,故选C;《马关条约》割地的条款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AB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发端”,排除。‎ ‎10.历史示意图可以比较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的战争是 A. 太平天国北伐 B. 武昌起义 C. 国民革命的北伐 D. 武汉会战 ‎【答案】C ‎【解析】根据“国民政府”“吴佩孚”“孙传芳”,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北伐,从广东出发,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军阀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故选C;太平天国北伐、武昌起义时期没有广州国民政府,排除AB;武汉会战在抗日战时期,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早已被打败,排除D。‎ ‎11.“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 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 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 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据“可是长沙打不下来……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所说的“我们”当时去了井冈山。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德,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故选C;当时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A错误;八七会议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排除B;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排除D。‎ ‎12.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时表示,“本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了,……长征的伟大影响了许多人,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些。”下列有关长征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右倾错误与战略转移关联 B. 无畏精神与革命洗礼融汇 C. 苦难历程与特殊作用交织 D. 国内意义与世界影响并存 ‎【答案】A ‎【解析】由于“左”倾错误,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故A表述符合题意,故选A;BCD是正确的有关长征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3.1931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菱刈隆在一次会议上说:“唯满蒙之地,与帝国之国防及帝国之生存具有很深的特殊关系,不可以单纯之经济观点视之”,“对满蒙问题作根本性的解决,实乃完成帝国崇高使命之第一步”。为此日本发起 A. 威海卫之战 B. “九·一八”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B ‎【解析】为实现“对满蒙问题作根本性的解决”,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故选B;威海卫之战是1895年,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1937年日本制造“八·一三”事变,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4.1939年6月,苏联副人民委员洛佐夫斯基曾指出:“刻下正在中国解决世界性问题:日本是否将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人类好几十年的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和日本斗争的结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B. 中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世界强国地位 C. 国共合作抗日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基础 D.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日战争的结局决定日本是否能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5.解放战争时期,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性进攻战役。该战役应该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故选B;ACD不符合“以徐州为中心”,排除。‎ ‎16.身份证件有时也会成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爱国华侨陈嘉庚1954年参加某次重要会议的代表证。这次会议 A. 核心议题是筹建新中国 B. 中心任务是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C.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核心议题是筹建新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排除ACD。‎ ‎17.在总结“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经验时,有学者说: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葡史学界各说各话,但从1980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献档案,希望还历史以原貌,带着家国观念做了大量研究。现在发现,把历史的话语权拿回来“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A. 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B. 推动九二共识形成 C. 随意解释历史现象 D. 合理进行价值引领 ‎【答案】D ‎【解析】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葡史学界各说各话,从1980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献档案,还历史以原貌,合理进行价值引领,故选D;材料中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献档案,还历史以原貌,并非丰富历史文化资源、随意解释历史现象,排除AC;1992年形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与澳门的实践经验无关,排除B。‎ ‎18.1954年7月,日内瓦会议通过了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与这次会议相关的是 A.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C. 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D. 求同存异方针积极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答案】B ‎【解析】1954年7月,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故选B;1953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9.英国议会策划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的政变,1689年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创造出近乎完美的政治设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以暴力完成政权更迭 B. 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 C. 兼顾新旧势力的利益 D. 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政 ‎【答案】C ‎【解析】1689年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采取妥协的办法,兼顾新旧势力的利益,创造出近乎完美的政治设计,故选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权更迭,排除A;“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政,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2018年12月,在国会与总统特朗普就边境墙计划拨款金额问题进行的谈判破裂后,美国政府于当地时间22日凌晨部分关闭。这表明美国 A. 总统对国会负责 B. 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C. 联邦主权遭削弱 D. 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体现了美国政治分权制衡的原则,故选D;美国总统对宪法和选民负责,排除A;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国会不是国家权力中心,B错误,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1.下表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列宁对于共产主义革命所持的观点,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A. 恩格斯认为革命将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 B. 无产阶级革命应注重理论创新 C. 列宁认为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国家爆发 D. 列宁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 ‎【答案】B ‎【解析】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应在多个国家同时发生,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发展了恩格斯的学说,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应注重理论创新,故选B;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应在多个国家同时发生,排除A;列宁认为革命可能首先在不发达的国家爆发,排除C;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原理,D错误,排除。‎ ‎22.1917年,列宁在一封信中写到:“工人们血战了一个星期,米留可夫、古契柯夫、克伦斯基却掌握了政权(临时政府)!”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二月革命 B. “四月提纲”发表 C. 七月事件 D.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A ‎【解析】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故选A;“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B不符合题意,排除;七月事件,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排除C;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符合题意,排除D。‎ ‎23.1948年11月,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杜鲁门最终竟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杜威,创造了总统大选历史上最令人吃惊的逆转。此时的杜鲁门 A. 沿袭与苏联盟友关系 B. 推动美苏冷战的扩展 C. 主动挑起了朝鲜战争 D. 以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故选B;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争霸,排除A;并非杜鲁门主动挑起了朝鲜战争,排除C;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冷战是以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苏联,排除D。‎ ‎24.下图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简史(部分),以下有关欧洲一体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英国是欧洲一体化的创始成员 B. 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 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历史矛盾 D. 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由欧洲一体化发展简史看出,欧洲一体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扩大的渐进的过程,故选B;1951年欧洲一体化开始,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参与欧洲一体化,A错误;C项中“消除了”表述错误,排除;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是一种发展趋势,D项中“形成”表述错误,排除。‎ ‎25.1961年,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决定在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选择一条新的道路。该会议坚持 A. 冷战对峙 B. 依附美苏 C. 集团对抗 D. 独立自主 ‎【答案】D ‎【解析】1961年,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运动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原则,故选D;不结盟运动不与美苏结盟,不参与美苏冷战对峙和集团对抗,排除ABC。‎ 二、材料题 ‎26.历史地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材料二 公元13世纪——公元19世纪20年代 材料三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我们需要画出全中国即整个中国历史的地图来,不应只画秦、汉、隋、唐 、元、明等中原王朝。……范围要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全中国。……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 ‎——谭其骧著《求索时空》‎ 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图二中分别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有学者认为后者相对于前者有制度上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方面简要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三反映的制度是什么?对西藏地区如何管理?观察图四,概述清朝在我国疆域史上的重要地位。‎ ‎(3)据材料三,指出绘制中国历史地图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答案】(1)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方法:郡县制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实行中央集权。‎ ‎(2)制度:行省制度;管理方式:设宣政院辖区.历史地位:近代中国的版图已基本奠定。(3)注意:从时间上要包括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从空间上应该是全中国即整个中国。(如写成要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全中国,亦可得分。)理由: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所以应该包括中国历史上所有民族的活动区域。‎ ‎【解析】(1)制度:根据图一、图二和所学可知,西周和秦分别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方法: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制度:根据图三和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管理方式:元朝设立宣政院辖区,管理西藏地区。历史地位: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基本奠定近代中国的版图。‎ ‎(3)注意:根据“不应只画秦、汉、隋、唐 、元、明等中原王朝。……范围要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全中国”得出从时间上要包括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从空间上应该是全中国即整个中国。理由:根据“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得出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所以应该包括中国历史上所有民族的活动区域。‎ ‎27.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风雷,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近代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角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五四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答案】(1)颁布《临时约法》;政治制度: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社会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缺陷: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新的特点:牵动的社会面很广(或群众基础广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或彻底地不妥协).‎ ‎(3)内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意义: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颁布《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从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回答。社会思想:结合所学,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缺陷:根据“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得出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新的特点:根据“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得出牵动的社会面很广;根据“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得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3)内涵:根据“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得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意义:联系所学五四运动的意义,可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等方面分析回答。‎ ‎28.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上册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利益集团(群体)……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美国州政府“行政首脑软弱无力”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共和国“新”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借助什么方法不断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体现了哪三对利益集团(群体)的妥协?‎ ‎(3)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评价“理性精神的妥协”?‎ ‎【答案】(1)原因: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特征:联邦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民主共和政体。‎ ‎(2)依据:谈判和妥协。表现: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大州与小州(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方式)、北方与南方。‎ ‎(3)理解: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理性的妥协可以换来后续的修正与发展,有助于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等。‎ ‎【解析】(1)原因:根据“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得出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特征:根据“共和国”“联邦”,结合所学得出联邦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民主共和政体。‎ ‎(2)依据:根据“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得出谈判和妥协。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宪法体现了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大州与小州、北方与南方三对利益集团的妥协。‎ ‎(3)理解:可从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有助于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 ‎29.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万一眼下情况调转,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我不认为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对这种情况的恐惧很可能十分轻易地将集权体系强加于自由民主世界,而后果则令人不寒而栗。‎ ‎——丘吉尔《铁幕降临》‎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施莱辛格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丘吉尔认为美国应承担什么责任?他的理由是什么?美国为此采取了哪些行动?试举两例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和基辛格是如何调整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深刻变化的?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主要因素。‎ ‎【答案】(1)责任: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理由:美国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行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等。‎ ‎(2)调整: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举例: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解冻。‎ ‎(3)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实力对比;地缘政治;领导人决策等。‎ ‎【解析】(1)责任:根据“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得出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理由:根据“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美国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行动:结合所学,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等都是美国采取的措施。‎ ‎(2)调整:根据“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得出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举例:根据“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可举例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解冻。‎ ‎(3)因素:综合材料,可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实力对比、地缘政治、领导人决策等角度分析总结。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