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史第29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学案
第29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1.背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措施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特征:包产到户。 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发展乡镇企业:1984年后,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核心论点:人民公社体制发生了改变;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过程 (1)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4.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过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 ④1992年,开发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⑤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11日。 (2)意义: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向多样化城市道路发展。 2.1995年以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时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们的观念、穿着、家居、社会流行语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图解历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名师指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知识拓展】 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共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这个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图解历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材补遗】 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经济体制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经济体制:是指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一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其所有制形式特点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是一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过渡形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至今,我国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它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与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 【特别提醒】 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的“特”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并不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巧思妙记】 图示法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重点一 “摸着石头过河”——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解读】 图片显示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结论】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 (1)计划经济: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中央政府统一计划,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是计划的执行者。 (2)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供求情况来自主生产。两者的根本区别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 史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二 从1979年开始,首钢开始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方法, 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年钢产量……居全国第一。同时,首钢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境外控股企业7家,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进入21世纪,首钢开始向河北搬迁……首钢还与中关村软件园、日本安川电机等公司设计、开发生产集成电路、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等产品。 ——摘编自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首钢老工业区全面调整转型》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出1978年以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 (2)史料二说明首钢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及特点。解读时注意从“1979年”“20世纪90年代”“21世纪”等时间段分别归纳。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的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方面否定了集体化的成果?为什么? 试答: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发展的阶段,说明各阶段的特点。 试答: 【提示】 (1)否。因为这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2)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扩大企业自主权;产量增加,形成以钢铁生产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生产经营体制改革。 21世纪以来,实施钢铁生产战略转移;进行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发展高新产业;注重环境治理。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试答: 【提示】 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 ②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③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 特点、发展及其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1)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发展:土地流转,即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4.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客观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的必要性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重点二 “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认识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论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史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史料二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础,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 史料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中国吸取了历史上闭关锁国导致日益落后的教训, 从而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2)史料二说明创办经济特区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3)史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及取得的成就。 试答: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特”的本质含义。 试答: (3)分析史料三图片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试答: 【提示】 (1)原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观需要。 成就: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2001年加入WTO。 (2)经济特区的“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历史追问】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中国、近代中国有何不同。 试答: 【提示】 ①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 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 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通过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角度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Ⅱ·T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命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A。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集体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指农民的自主经营,不涉及企业,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2.(2016·高考全国卷Ⅲ·T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命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选A。从题干信息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的多种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历史事实不符,D项内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B、C、D三项均排除。 3.(2013·高考全国卷Ⅰ·T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联系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两者面临的问题均是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错误;我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D项错误。 4.(2017·高考全国卷Ⅰ·T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命题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解析:选C。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此可知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B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项不是该报告的主旨,排除。 5.(2018·高考全国卷Ⅲ·T31)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命题点:发展乡镇企业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选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除农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减少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都在增长,说明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1988年我国城市化率还很低,农村发展程度远低于城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不能得出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D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1978年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别提出:“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些主张( ) A.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 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形成 C.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D.标志着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解析:选C。“八字方针”主要是调整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比例,故A项错误;我国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C项正确;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在1984年,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下表反映了( )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油料产量(万吨) 1978年 304.77 5.21 1980年 320.56 7.69 1984年 407.31 11.91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市场经济已取代了计划经济 D.加入WTO使农产品出口激增 解析:选B。土地改革出现在1950~195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78年后粮食产量和油料产量的增加反映出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C项出现在1992年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3.(命题点:国有企业改革)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该方案实际上是( ) A.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解析:选B。1979~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第一阶段以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据材料可知,中央的改革方案通过给企业放权让利来调动企业积极性,故选B项。 4.(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对其认识最正确的是( ) A.中国经济增速总体是持续稳定增长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前进 C.对内改革的深化推动三次发展高潮 D.开放力度强弱影响经济增速的快慢 解析:选B。在改革中增速有快有慢,故选B项;1981年和1989~1991年时段明显下降,排除A项;最后一次发展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不是对内改革的深化,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强调改革,不是强调对外开放,排除D项。 5.(命题点: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国家,依靠自身力量和智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新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借鉴。下列现象与材料相符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优先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解析:选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开辟的一条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国家,依靠自身力量和智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新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借鉴,故选C项。 6.(命题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解析:选C。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故选C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长春高三质监)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 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解析:选C。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 C项。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吹响了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它以川皖为试点进而推广全国,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 D.鼓励个体、独资和“三资”经济发展 解析:选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既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又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故B项正确。 3.在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改革中,经济学家杨培新主张推广企业承包制,因此他被称为“杨承包”。厉以宁主张企业改革超越承包制,用股份制进一步改造国有企业,在企业改革完成后再推动价格改革,因此他被称为“厉股份”。两种主张说明当时( ) A.企业转型表现为承包制和股份制 B.企业经济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C.企业改革理论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D.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解析:选B。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改革刚刚开始,对于如何改革,不同的人有不同点观点,如承包制与股份制等,这说明这一时期的企业改革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故B项正确。 4.(2020·日照高三期中)1979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样的认识( ) A.呼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B.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 C.表达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选C。材料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反映了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故C项正确。 5.(2020·河南名校联盟高三段考)1990年12月17日,某报公开发文指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这主要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成熟 B.时人对市场经济属性存在分歧 C.两极格局解体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D.经济体制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可知,当时对市场经济的性质理解错误,故B项正确。 6.(2020·德州期末)有学者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这主要是基于南方谈话(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改革开放遇到发展瓶颈,在姓“资”姓“社”等问题上需要理论上的指导突破,而南方谈话在理论方面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市场与计划关系问题,故B项正确。 7.(2020·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联考)1986年6月,《经济日报》上刊出了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本溪关广梅在改革过程中以实行个人承包、租赁和租赁群体的经营方式致富,但在改革中也面临各种阻力和困惑。随后通过多篇深度系列报道,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姓“社”、姓“资”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最终在全党上下达成共识是在( ) A.中共十四大后 B.邓小平“南方谈话”后 C.中共十三大后 D.上海浦东开放后 解析:选A。结合材料可知当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姓“社”、姓“资”的大讨论。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故A项正确。 8.(2020·北京朝阳区期中)观察下图,“甲”段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增长主要得益于( ) A.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D.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发展机遇 解析:选B。随着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进出口贸易平稳增长,故B项正确。 9.(2020·潍坊期中)读下图可知,我国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B.公有制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 C.积极借鉴西方模式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选D。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比重图可知公有制经济成分占76%,公有制主体地位未发生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该图反映的是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不能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1996年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工业总值的24%,说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 10.(2020·江西百所名校高三阶段性诊断)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 A.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C.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D.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解析:选B。据材料中习仲勋的话可以得出“清远经验”的特点是发扬地方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清远(广东)不是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习仲勋说的是清远(广东)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地理优势,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刚刚进行改革,并不是深化改革,故D项错误。 11.(2020·石家庄二中模拟)2016年以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对深圳的报道数量达到275 517条,同比增长133%,互联网涉及深圳检索数量超过7亿条。这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C.新科技革命浪潮兴起 D.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解析:选D。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且对外开放推动了深圳经济迅速发展,因而引起了国际媒体及互联网的关注,故D项正确。 12.(2020·山西五校期中)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 时间 直接利用外 资额(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 资额(亿美元) 差额(亿 美元) 2011年 1 160 600 560 2012年 1 117 772 345 2013年 1 176 902 274 2014年 1 196 1 029 167 2015年 1 263 1 180 83 截至2016 年11月 1 138 1 617 -479 A.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B.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解析:选B。材料中“直接利用外资额”“对外直接投资额”均呈现总体上升的发展态势,表明我国在引进来、走出去两个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0·宣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方工业化 没有技术革新,任何变化都不会发生,将来也不会发生。但是在法国,应用科学无疑领先于英国。那为什么法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英国呢?显然,事实在于工业革命也产生于其他原因。某些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譬如英国农业农场的发展。其他的是社会方面的……譬如18世纪英国人口64%的增长率。 ——布罗代尔《文明史》 材料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与党的十六大、十九大决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早于法国产生的优势条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条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案:(1)光荣革命,制度先进,政局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充分;圈地运动,农业发展;世界市场地位领先;技术革新与工业生产联系密切。(言之成理即可) (2)不同之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到一主多元;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工业化战略,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各部门协调发展;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资金来源,从农业提供到国家积累;外部关系,从冷战格局下的自力更生到全球化形势的开放共赢。(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的问题: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开放合作共赢等。(任意三点即可) 14.(2020·豫北豫南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波动大起大落,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的速度在增长。 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提取一条有效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亮明观点,比如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警惕“左”倾错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次,围绕观点组织相关的史料进行论证,一定保证观点与论据的关联性。最后,进行总结阐述。 答案:示例 信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已基本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阐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决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大为改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确立,经济稳定提速;1980年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经过不断地发展,最终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