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河婆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I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 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 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的基础 D.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的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2.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 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 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故选D。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文帝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例证,故排除A。汉高祖封王,地方诸侯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汉高祖封王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故排除C。‎ ‎【点睛】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指郡县制、封国制(分封诸侯王国)并行。‎ ‎3.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写的《溥仁寺碑文》中说柔远能迩,自古难之。我朝祖功宗德,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这反映出 A. 当时开明的政治制度 B. 清朝版图最终奠定 C. 稳定和谐的阶级关系 D. 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可知清朝统治者维护统一,稳定边疆的举措推动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大一统局面下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清朝政治制度的开明,排除。B项,题干未明确体现清朝版图的奠定,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民族关系而非阶级关系,排除。‎ ‎4. “伯里克利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陏市员的公民发绝每生活补贴,颇得民心,遂加以推广,使五百人会议成员和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皆由国家提供膳费;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可领取津贴”。稚典的这找举措 A. 说明司法审约鋏乏严格程序 B.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阶级对立 C. 有助于雅典社会及政治铯定 D. 为民主政治建立典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伯里克利发放津贴,有利于提高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维护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与雅典司法程序无关,排除。B项,津贴制有助于缓解贫富对立,保障公民民主,排除。D项,梭伦改革为民主政治建立典定了基础,排除。‎ ‎5.凯瑟琳•德林克•鲍恩在《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中这样描述:如果我们要做张大桌子,可是发现相拼的两块的木板边缘不相配,通常匠人就得在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我们在这里也是一样。据此可知,美国187年宪法的制定 A. 体现了适时妥协的理念 B. 强调了三权分立原则 C. 损害了地方各州的权利 D. 加强了联邦政府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常匠人就得在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可知,美国宪法的制定是中央和地方互相妥协的产物,故选择A选项;材料体现的是宪法制定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做法,与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政府的集权无关,故排除B、D选项;做出妥协并不会损害各州的权利,故排除C选项。‎ ‎6.1955年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集体发声,表达了不愿卷入美苏“冷战”的愿望。有人评论说,这股带有深厚“反帝”色彩的思潮,孕育了1961年的第一次不结盟峰会,“不结盟运动应追溯到万隆会议。”据此可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共同反映出 A. 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 B. 欧洲冷战与亚洲热战不断加剧 C. 亚非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 二者奉行不结盟和非集团宗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组织的会议,而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要求独立发展的愿望,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并没有共同反映出亚洲热战的不断加剧,故排除B选项;亚非国家并没有采取“一体化”的发展策略,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万隆会议没有涉及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宗旨,故排除D选项。‎ ‎7.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陵园的30块纪念碑上,一共刻着3300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2200个美国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1941年底开辟的飞跃喜马拉雅山脉向中国运送物资的“驼峰航线”上牺牲的。这反映了 A. 美国空军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关键性力量 B.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 C. 美国政府一直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坚定盟友 D. 战略物资的保障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驼峰航线”反映的是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表明着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美国政府的援助只是抗战胜利的外部原因,而抗战胜利的关键性力量和重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后的全民族共同抗战,故排除A、D选项;美国政府也并非一直是世界和平力量的盟友,它曾经发动过局部战争,故排除C选项。‎ ‎8.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 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 “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图片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大跃进(使)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即可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9.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茶馆)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宋代茶坊的兴盛主要是由于 A. 茶叶的种植十分普遍 B. 文人雅士的推动 C. 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 D. 市民阶层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的兴盛主要得益于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茶叶的种植十分普遍,故A项错误;“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体现不出文人雅士的推动,故B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宋代茶坊的兴盛的原因之一,但相对于C项来说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0.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 年份 ‎1804‎ ‎1809‎ ‎1814‎ ‎1820‎ ‎1825‎ ‎1830‎ ‎1835‎ ‎1840‎ 银一两合铜钱数 ‎919.9‎ ‎1065.4‎ ‎1101.9‎ ‎1226.4‎ ‎1253.4‎ ‎1364.6‎ ‎1420.0‎ ‎1643.8‎ 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 A. 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 B. 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 C.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 D. 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当时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这是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导致大量白银外流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白银大量流入导致的结果应当是银贱钱贵,排除A项;大量白银外流,中国白银外流,不能反映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形态的变化,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确定银钱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出现银贵钱贱的趋势。联系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夕,由于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国内市场上流通的白银越来越少,就会出现银贵钱贱现象。据此确定正确答案。‎ ‎11.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 A. 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B. 加快发展内地经济 C. 备战应对国际局势 D. 创新科技调整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苏关系。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致使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恶化,中国为应对这一国际局势,加强了内地的国防军事等发展。故答案为C项。AB项,改变旧有工业布局、发展内地经济并非主观目的,而是客观结果,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完成,而且这次调整主要是调节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与材料中“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无关,排除。‎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于1945年底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召开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以讨论在联合国组织之下成立一个协调国际贸易的专门机构。1947年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该宪章,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最后流产了。这反映了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完全受美国操纵 B. 美国的经济霸权影响战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 C. 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违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D. 冷战的爆发是国际贸易组织流产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二战”后推行霸权主义,导致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最后“流产”,说明战后的经济规则仍受美国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二战”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非完全受美国操控,排除A项;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信息发生在“冷战”之前,排除D项。‎ ‎13.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 B. 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C. 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的贸易差距 D. 互利共赢观念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进入 2018 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得出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故 A 项正确;从长远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故 B 项错误;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国家间的贸易差距,故 C 项错误;互利共赢观念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这一观念不会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故 D 项错误。‎ ‎14.“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 B. “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C. “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D. “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瓦解,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不能体现“与时俱进”,D选项有悖于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项。‎ ‎15.董仲舒曾经提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A. 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 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立太学”“西方选官”是董仲舒推行儒学,提高儒学地位的表现,主要是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是适应汉代“大一统”社会的需要,C正确。这些主张显然不能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A错误。察举制与材料中儒学措施不符合,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官僚队伍的管理,D错误。‎ ‎16.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该思想家还提倡 A. 事异则备变 B. 无为而治 C. 仁政 D 君舟民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荀子的性恶论,材料认为需要建立相应的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君舟民水也是荀子所提倡的,故D正确;事异则备变是韩非子的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无为而治是老子的观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仁政是孟子的观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结合所学荀子性恶论分析,然后联系荀子的思想主张解答即可。‎ ‎17.李约瑟(1900-1995)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 整体思维 B. 多元包容 C. 人文精神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揭示了宇宙天道阴阳五行的运行与变化,这些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意识,对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念起到了启发作用,故A正确。B项中“多元包容”、C项中“人文精神”虽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但对欧洲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影响有限,故排除;D项“格物致知”是朱熹明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周没有这一主张,故排除。‎ ‎18.“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宿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该诗中描述的这一技术传入欧洲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C.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 促进欧洲迎来地理大发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 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宿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南针的作用,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促进欧洲迎来地理大发现,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是造纸术、印刷术;B选项错误,使欧洲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是火药传入欧洲的直接影响;C选项错误,指南针的传入和欧洲文化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之后,秉性端正、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B. 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 传统观念受到社会经济变动冲击 D. 明代商人更注重道德修养,形象得以改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秉性端正、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受到人们的羡慕,冲击了对商人的传统认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秉性端正、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可知,明清时期士人仍然重视“信”、“义”,因此代表社会主流的士人价值观没有改变;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存在并影响巨大;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明清时期商人的商业道德理论水平超越前代。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他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B. 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C. 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D. 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明确的生活准则”指的是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人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为此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因此A项正确。B选项错误,辩证法是苏格拉底针对道德标准失控提出的思想主张,且苏格拉底忧虑的原因主要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问题,而不是人们是否重视辩证法;C选项错误,希腊人并非不理解人生追求的是真善美,而是不清楚真善美的标准,而这是“人是万物尺度”观点下社会价值标准混乱导致的;D选项错误,政治腐败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哲学的进步受阻不是苏格拉底忧虑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現了 A. 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B. 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 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D. 新教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可得出这种伦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故D正确;“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不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意思,而是宗教改革承认了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故A错误;“现世禁欲精神”对发展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不能由此得出只有信仰才能发展资本主义,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摆脱宗教的束缚,故B错误;宗教改革仅限于欧洲天主教地区,其它地方的发展与宗教改革无关,故C错误。‎ ‎22.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了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A. 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 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C. 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D. 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干信息中可知,康德认为“革命”可能“实现推翻”专制和压迫的目的,但是实现不了“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偏见”会限制和控制人们的思想,所以他强调要解放人民的思想,就要学会批判和质疑,理性思考问题。故答案为C项。政治革命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是卢梭的思想,题干未体现,排除BD项。‎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3.“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这一言论说明 A.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B. 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C.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D.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依据材料“启蒙运动……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可知思想启蒙对于政治变革的影响,即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理性主义的内容;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思想解放。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 牛顿经典力学创立,当初有科学家认为所有涉及到的物理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不变的引力和斥力,因而只要把自然现象转化为力就行了。结果到后来,“力”成了对现象和规律缺乏认识的避难所,把当时无法解释的各种现象都冠以各种不同力的名称。这一事实表明经典力学的创立(  )‎ A. 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有得也有失 B.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C. 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D. 使人类在思想上获得了彻底解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结果到后来,“力”成了对现象和规律缺乏认识的避难所,把当时无法解释的各种现象都冠以各种不同力的名称”可知,经典力学产生后,人们把所有不能解释的现象都归结到,经典力学上,这一做法是不科学的,可见A说法正确。‎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5个题,答案请填写在答题卡上)‎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 材料二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 ‎(3)依据材料三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答案】(1)丰富:以仁为内核。‎ 追求: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3)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可以得出以仁为内核。第二小问“价值追求”,根据材料“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得出:完善道德;根据材料“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出:和谐人际关系。‎ ‎(2)由材料“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以知道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是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从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程说:“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所以,二程的“理”也包括自然之理。而且程朱理学不仅讲“理”,还讲“即物穷理”。这些思想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刘完素的《伤寒直格方》开头第一句便是“习医要用直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也说:“(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二 下图为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画中题诗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思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例体现宋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 ‎(2)材料二中的《墨竹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哪一表现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什么?画中的题诗反映了儒学所推崇的哪一思想内涵?‎ ‎【答案】(1)思想:理是万物的本源;格物致知。‎ 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形式:文人(写意)画。‎ 特征: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内涵:民本思想。‎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思想”,紧扣材料 “二程的‘理’也包括自然之理”、“而且程朱理学不仅讲‘理’,还讲‘即物穷理’”得出:理是万物的本源、格物致知。第二小问“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第一小问“形式”,紧扣材料信息,直接得出答案,即文人画。第二小问“特征”,分析、认知,可知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只求神韵。第三小问“内涵”,回忆中国古代儒学知识点,把握到“民本思想”。‎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希腊社会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使人们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在理论思维领域里,对人类自身的力量,对人在自然界和神灵面前的地位,对现存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把人本思想从初期形态推进到一个较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新阶段。对人本思想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应首推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突破了自然哲学的框架,提出了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李丽《古希腊人本思想的变现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态度是否定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来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锢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展开,渗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但又超越了它的局限。‎ ‎——张莉《浅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一群勇于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分子的运动。……既然艾萨克•牛顿可以借助理性发现规定着自然世界运动的自然法则,那么启蒙知识分子们也可以运用理性来发现那些规定着人类社会的法则。这种信念反过来激发他们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渴望。‎ ‎——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本思想的本质差异。‎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知识分子们批判锋芒直指的对象。孟德斯鸠“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代表性思想成果是什么?‎ ‎【答案】(1)原因: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工商业经济发达;古希腊人对人自身的积极探索。‎ ‎(2)差异:古希腊时期: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3)对象: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思想成果: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从政治上讲是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达;从经济上讲,是古希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从思想上讲,是古希腊人对自身的积极探索。‎ ‎(2)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都重视人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古希腊是维护奴隶的利益,文艺复兴时期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第一小问“对象”,从材料上可以看出,启蒙知识分子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第二小问“思想成果”,孟德斯鸠的思想成果只要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来分析就可以。‎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会安危。他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 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 材料二 ‎ ‎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1517年,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 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 能送给罗马教会。他还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答案】同: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烦琐到简约,被动转为主动。共同因素: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认为事物‘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并结合所学可从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权威起到思想解放作用、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到简约,被动转为主动等角度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根据材料“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结合王阳明心学和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相关所学从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等方面分析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一:赞同17、18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二:赞同17、18世纪中国社会是传统社会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解析】‎ 这是一道评述题,解题时首先读懂材料,材料中蕴含了两种观点,所以可以分别围绕某一观点进行评述,如“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观点,可从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落后以及思想文化的桎梏等方面考虑。同意“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体现的是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这一观点,可从政治的统一和巩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角度阐述。‎ 点睛: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小论文的观点可以自己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选择,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