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据甲骨文记载,商朝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朝 A. 王权借助神权加强统治 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 确立了“家天下”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商代通过与天神“帝”建立宗法联系以神化自身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B项,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指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排除;C项,商代时皇帝制度未产生,排除;D项,夏朝确立了“家天下”制度,排除。‎ ‎2.下图是周王家庙布局示意图。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下列有关昭穆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 父子同列祖孙异列的神主摆放秩序 B. 肯定了昭穆对兄终弟及有积极作用 C. 印证了天子-诸侯-卿-士等级的存在 D. 以区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之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 应为祖孙同列父子异列,故A选项错误。确定昭穆与兄终弟及无关,故B项错误,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不符。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祖孙则始终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准分为左右次序。在祭祀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辈分。正如《礼记·祭统》所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故D项正确。‎ ‎3.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 A. 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 B. 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 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D. 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礼制是一种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因此贾谊的这一主张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答案为C项。贾谊只是看到礼乐制度有利于稳定统治的成分,加以改造利用,而不是重建西周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排除B项;这一主张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排除D项。‎ ‎【点睛】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贾谊的主张正是看中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的因素,从而改造利用,维护西汉政权的统治。‎ ‎4.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道:“在隋唐之际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这一看法 A. 肯定了科举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 B. 是对三省制下相权制约君权本质的评价 C. 否定三省制下中央运行机制的设置 D. 忽略三省制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实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相比以前,宰相的人数有所增加,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但材料并未揭示三省制下皇权强化、相权削弱的本质,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科举制,A选项排除。三省制实质是一种分散相权、强化皇权的制度,材料未否定其运行机制,BC选项排除。‎ ‎5.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A. 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 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C. 中医临床固守封建桎梏 D. 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可知,体现的是专制思想;“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体现的是专制思想阻碍了医学的发明创造,故B项正确;理学出现于宋代,A项与题干的时间“唐代”不符,应排除;CD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联系所学唐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 ‎6.晚清由在乡官吏和科举出身的士绅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即便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军权甚至部分人事权也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缺乏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 B. 晚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 科举制度强固了中央权力的合法性 D. 地方武装军事实力不够强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晚清地方武装均由科举出身的士绅组建而成,且并未形成割据局面,原因在于科举制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由科举出身的士绅深受传统儒家忠义观念影响,故C项正确。A项,从“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可知地方具备割据的经济基础。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晚清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均为地方实力派系,排除。‎ ‎7.明代内阁大臣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当时内阁 A. 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 B. 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C. 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 D. 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的阁臣在人员、品级选派等方面,服务于皇权需要,表现出随意性,没有法定的和正式的规制即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故选A。明朝内阁是秘书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排除B。材料未涉及内阁的职责权限,排除C。制约皇权与人员的多少、品级的高低、选派的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8.作为早期国家的一种形态一一希腊城邦,城(城堡)与市(商业)只是其一个外显的部 分而已,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国家都可称为城邦,只有形成了公民集体的城市国家,才是 城邦。结合所学可以说明希腊城邦公民 A. 由本城邦所有成年男子组成 B. 将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C. 直接积极参与商业贸易活动 D. 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城邦军事事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国家都可称为城邦,只有形成了公民集体的城市国家,才是城邦”说明了公民集体对城邦的重要作用,这也反映出希腊公民将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故B正确;A项错在“所有成年男子”,故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公民参与商业贸易活动,故C错误;材料信息和参与城邦军事事务也无关,故D错误。‎ ‎9.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其中10次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进行表决;五百人议事会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审查也是一种例行行为,一旦发现公职人员有失职行为,都会依法惩处。这表明雅典 A. 公职人员缺乏人权保障 B. 权力机构间相互制约 C. 轮番而治得到有效贯彻 D. 从制度层面保障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旨是讲述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于公职人员进行监督,目的是为了保障民主,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是监督公职人员的失职行为,并未针对公职人员的正当权利,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材料主要针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而非机构之间进行制约,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轮流执政的特征,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10.古罗马的法律规定:“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面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判决应当与请求相对应等,“这反映了古罗马法 A.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C. 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D. 防止法官以权谋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面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判决应当与请求相对应等”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证据,这有利于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罗马法实际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选项排除。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11.“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可知,古代中西政治制度受到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中提到影响制度差异的不仅仅是地理条件,还有历史条件,从根源上来说是经济差异导致中西制度差异,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D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 ‎12.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 责任内阁制形成 B. 通过《权利法案》‎ C. 君主“统而不治”‎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英国……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反映了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故B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故A错误;君主“统而不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形成的特点,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时国王仍然有部分实际权力,故C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3.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由于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必须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这表明当时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是 A. 国王掌握最高行政权 B. 建立在两党制的基础上 C. 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 D. 英国首相对国王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可知,内阁当时是集体对议会负责,故C正确;材料“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反映出当时议会掌握大权,故A错误;“建立在两党制的基础上”不是当时内阁的特点,故B错误;英国首相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故D错误。‎ ‎14.2017年6月,因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要求首相特蕾莎·梅下台。特蕾莎·梅最终是否下台,关键取决于 A. 特蕾莎·梅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 英国女王的态度 C. 议会对特蕾莎·梅政府的信任程度 D. 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规定,英国首相是由议会选举产生出的多数党领袖来担任的,所以首相要对议会负责,因而特蕾莎•梅最终是否下台,关键取决于议会的态度,故C项正确;英国首相是由议会选举产生出的多数党领袖来担任的,故AD项错误;英国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因果女王的态度与首相的任职无关,故B项错误。‎ ‎15. 华盛顿曾说:“即使对宪法表示最热烈拥护和支持的人们也并不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假如这些缺点将产生恶果,也应在今后加以补救。”事实上,其“补救”形式主要是 A. 议会改革 B. 扩大国会的权力 C. 两党竞选 D. 宪法修正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美国1787年宪法完善的过程与方式。议会改革、和政党政治主要涉及国家权力的分配,与主题补救“宪法缺陷”无关。根据所学可知可知,不断增加宪法修正案是补救《1787年宪法》的主要形式,D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宪法的完善 ‎16.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反映了联邦议会对皇帝的制约,说明德国政体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B正确。A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权力中心是皇帝,皇帝不对议会负责,排除CD。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名师点睛】关于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从命题角度上看,德意志统一战争的目的和德意志代议制进步性和局限性仍是高考命题重点;从题型上看用选择题考查可能性大,多种形式的材料解析逐渐增多;从内容上看,应该掌握德意志统一、1871年宪法内容和影响,注意把启蒙思想、德日代议制、英美代议政治、工业革命、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探索等内容结合思考;在复习时可与热点联系起来:世界政治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世界政治文明的选择是各国的国情决定的,应尊重世界其他各国的文明。‎ ‎1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分权制 D. “权力制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要求学生准确读懂材料,通过材料“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 “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可以看出政府的权利高于任何一州得出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 ‎【详解】从材料中得知美国各州的权利受到国会的制约,规定各州不能行使的权利由联邦政府行使,也就是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联邦政府高于各州,即联邦制原则,所以答案选B。A项C项和D项也符合1787年宪法原则,但是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不选。‎ ‎【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18.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态度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种平衡表现为 A. 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 共和派和君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制下总统、议会和内阁的相互制衡,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体现了三者的制约与平衡,故B项正确。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排除A项;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只体现了参议院对众议院的限制,没有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排除C项;国民议会的两大力量是共和派与保皇派,而不是共和派与民主派,排除D项。故选B。‎ ‎19.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 A. 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 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C. 君主制度的衰亡 D. 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答案】D ‎【解析】‎ 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标志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故B错误。英法革命并没有标志着君主制度的衰亡,英国革命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度,故C错误。“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由君主专制向民主政治转变,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标志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胜利,故D正确。 ‎ ‎20.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英国提出的“协定关税”,是为了满足其工业革命后对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是帝国主义国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行资本输出,抢占世界资本市场的反映。两个不同的要求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B项正确。“协定关税”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在华设厂”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故AD不是共同点,可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排除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需要广阔的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故“协定关税”有利于其倾销商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需要扩大其资本市场,因此,允许“在华设厂”便成为西方国家提出的要求。‎ ‎2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 中国的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积极寻求对外商品倾销市场,从而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故C项正确。A项,英国的船坚炮利属于军事因素,与“大势”不符合,排除。B项,西方列强扩张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闭关锁国与开放的世界市场相悖,排除。‎ ‎22. 19世纪中期,英国人看穿了天国,认为其虚弱无力、不堪扶持,所以《泰晤士报》严正表示,“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摘取金苹果的龙,最终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此处“选边”的含义是 A. 没有太大作用了,干脆淘汰 B. 保持中立,静观其发展 C. 没有利用价值了,让其靠边站 D. 放弃中立,参与镇压“叛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天国”干脆淘汰,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A项错误;保持中立,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B项错误;让其靠边站,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表明参与镇压,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英国的态度 ‎23.巴黎公社委员兰维埃说:“公民们,我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话也说不出来了。不过,请允许我赞颂巴黎人民,因为他们给全世界做出榜样。”这里“榜样”的内涵主要是 A.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 C. 追求平等自由生活 D. 打击国内外反动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 ‎“因为他们给全世界做出榜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榜样”的内涵主要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答案为A。BCD都是建立巴黎公社后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24.下列事件与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直接相关的是 A. 二月革命 B. 四月提纲 C. 七月流血事件 D. 十月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故选择A项;BCD都是发生在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二月革命之后的事件,排除。‎ ‎25.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 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 首先根据《四月提纲》,即可判断这一时期俄国二月革命已经结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结束,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然后再根据材料核心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列宁强调俄国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排除AD两项,B项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必修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26.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 ‎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2)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 ‎【解析】‎ ‎【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可官僚政治集权,从权利和世袭角度分析变化即可。‎ 说明:联系所学知识,从秦代相权制约皇权角度说明;从思想角度说明汉代制约皇权的因素;隋唐从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分析制约皇权因素。‎ ‎(2)依据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 ‎27. 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明。由于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向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盘踞了几百年的地盘进攻。改变了几百年的选举议员的做法,这意味着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不得不作出让步。26个有两个议员的城市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21个中等城市也不乏工业城市。因此,工业资产阶级无疑绝对是这次改革的绝对获益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迫使土地贵族、金融寡头让出部分权力。这样,中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了强大的地位,成为了有权的阶级。虽然他们并不掌权,但在此后数十年间,虽代表土地贵族的议员在下院仍占优势,但一切决定都不得不考虑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金融寡头达成妥协,结成同盟,共同统治英国。‎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它”指的是什么政治运动?这一运动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 “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托克维尔称赞不已体制对美国有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三: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请根据下列三组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1组材料)‎ ‎(第2组材料) “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 “凡统治过法国的王室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 ‎ ‎——‎1884年8月14日宪法修正案 ‎(第3组材料)1875年宪法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最终却建立了一个维持65年的 共和国——第三共和国。 ‎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871—1900年间,稳定的法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 ‎(3)请根据材料三的3组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评价法国1875年宪法?‎ 材料四 长期以来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到18世纪后期,德意志全境分布着296个邦国,1000多块领地,各邦有自己的货币制度、自己的关税和各种工商条例,各邦之间关卡林立。 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很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维也纳会议后,德意志境内有一部分邦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起来,尤以普鲁士最为突出。它率先统一了本国税则,1834年又联络l7个邦国组成关税同盟,形成一个贸易区,促进了经济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德意志统一是经由王朝战争的道路实现的,即l864 年对丹麦的战争、l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1871年代普法战争。‎1871年1月18日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4)依据材料四,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原因:‎ ‎【答案】(1)政治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影响: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参政权和选举权。推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代议制)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2)积极影响:①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②形成全国性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和应付外来威胁,巩固新政权。‎ ‎(3)进步性:①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帝制的道路,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②反映了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③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局限性:①它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②法国共和政体的巩固还需要长期斗争。‎ ‎(4)原因:四分五裂的政局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部分邦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统一提供经济基础。普鲁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 人民渴望统一(民心所向);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普鲁士的王朝战争。‎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1)题根据材料“选举议员”“这意味着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不得不作出让步”“ 中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了强大的地位”“ 一切决定都不得不考虑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以推断是1832年议会改革。其影响根据课本所学回答即可,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积极性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政治上上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推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代议制)的发展,经济上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局限性主要是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2)题从材料可知托克维尔赞扬美国1787年宪法的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联邦制政体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又能够给地方自主权,发挥地方政权作用。(3)题评价主要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从第2组材料可知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帝制的道路,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从第3组可知宪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第1组可知它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法国共和政体的巩固还需要长期斗争。 (4)题吧材料划分5个层次进行归纳。“长期以来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很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可知四分五裂的政局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维也纳会议后,……形成一个贸易区,促进了经济发展”可知部分邦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统一提供经济基础,普鲁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可知人民渴望统一;“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可知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德意志统一是经由王朝战争的道路实现的,……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可知普鲁士的王朝战争。‎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评价;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评价·法国1875年宪法;德国的统一;‎ ‎【详解】‎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度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 ‎ ——摘自《学海导航》‎ 材料二: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 ‎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1917年7月,列宁秘密转移到彼得格勒附近的拉兹里夫。他住在湖畔的一个草棚里,撰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阐明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必要性。‎ 材料四:苏维埃制度是供工人和农民享受的最高限度的民主制,同时它又意味着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决裂,意味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型民主制即无产阶级民主制或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生。 ‎ ‎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针对材料一,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巴黎公社与苏维埃政府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苏维埃制度”。‎ ‎【答案】(1)历史意义: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有理想变为现实;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2)两者的关系: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趋势,其经验教训对苏维埃政府是十分宝贵的。‎ 苏维埃政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政权,将巴黎公社的理想加以充实完善,使之变为现实。‎ ‎(3)问题:革命手段和政权性质。‎ ‎(4) “苏维埃制度”: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立法权与行政权统一。‎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中的“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可得出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有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度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可得出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从“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可得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2)从巴黎公社的意义阐述巴黎公社为苏维埃政府提供的宝贵经验,再从苏维埃政府将将巴黎公社的理想加以充实完善,使之变为现实的角度分析苏维埃政府对巴黎公社的作用。‎ ‎(3)从“阐明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可知阐述了革命手段;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必要性”,可知阐述了政权性质。‎ ‎(4)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涵义可知: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立法权与行政权统一。‎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