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新素养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课时作业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时作业 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选择题 1.[2019·陕西省学业水平测试]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中国初步 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下列成就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 的是( ) A.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C.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港珠澳大桥实现全线通车 解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指 1953 年到 1957 年。结合所学,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于 1970 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于 1965 年,2017 年 7 月 7 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时间 均不符合,排除 A、C、D 三项。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 1953 年开始 奠基兴建,1956 年建成并投产,符合时间,故选 B 项。 答案:B 2.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认 识,正确的是( ) A.不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促使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 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国防能 力大大增强,故 A、B 两项错误,C 项正确;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D 项是“一五”计划 实行的前提而不是影响,排除。 答案:C 3.下列图片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 况最早应出现在( ) A.1949 年 B.1952 年 C.1956 年 D.1979 年 解析:从图片信息可知,该时期我国公有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 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三大改造完成的 1956 年,故选 C 项。 答案:C 4.1958 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 公顷) 产 36 956 斤(18 478 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 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D.反映了“大跃进”运动折射出人们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现象 为“大跃进”运动,非 1953~1956 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B、C 两项 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 象,这是一种讽刺,故 D 项正确。 答案:D 5.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 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 好形式”;后者则认为 20~30 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 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理解。从材料中的“向 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及“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等信息可知答 案为 D 项。A、B、C 三项在当时都是合理且必要的。 答案:D 6.1964 年,周恩来对美国的斯诺说:“过去 15 年中,有些事情 我们是做对了,但也做了一些错事……”周恩来所说的“错事”是指 ( ) 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私有制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于求成 D.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解析:材料中周恩来总理说的“过去 15 年”,应该是指 1949~ 1964 年。这一时间段内出现的失误,主要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 成,A、B、D 三项都是正确的探索,故选 C 项。 答案:C 7.中国在 1965~1976 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 1965 年、1973 年、1975 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纠正“左”的错误 B.坚持八大路线 C.“大跃进”的推动 D.贯彻八字方针 解析: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 困难,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1960 年,对国民经济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到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 务基本完成。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1 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到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这三次经济复 苏回升都是因为纠正“左”的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 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 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 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 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1958 年 5 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 1958 年 钢产量提高到 850 万吨。6 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 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 1959 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 3 000 万吨,1962 年可以达到 8 000 万吨,甚至 9 000 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 决心,提出 1958 年钢产量要在 1957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 1 070 万吨。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采取怎样的工业化途径。并分析采取这 种工业化途径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发生了 什么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信息“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 本建设方针政策不能有任何的忽视”可知,途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取这条道路的原因是新中国的重工业 基础薄弱;苏联模式的影响;巩固政权的需要。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 对中共八大的决定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进行比较,找出两者 的不同,进行回答。 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苏 联模式的影响;巩固政权的需要。 (2)变化: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了人的 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影响:发动了“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国民 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