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作业(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作业(江苏专用)

课时检测(十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海门调研)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  )‎ A.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 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 C.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解析:选D “踏车”是灌溉工具,不是交通工具,故A项错误;“踏车”是利用人力抗旱,故B项错误;利用“踏车”抗旱,说明农业没有摆脱自然的束缚,故C项错误;清朝时还使用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踏车”,说明灌溉工具没有突破性发展,故D项正确。‎ ‎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出现“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故答案为B项。‎ ‎3.(2019·扬州质检)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解析:选B 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项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中属于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 ‎4.(2019·常熟调研)“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解析:选C 根据“救汝旱岁苦”“甘泽高下普”和“但看翠浪舞”等信息分析,“大法轮”是指筒车,具有灌溉功能,故C项正确。‎ ‎5.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解析:选D 根据“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可见商朝已经会酿酒了,农业的发展是酿酒的前提,故D项正确。‎ ‎6.(2019·江苏名校调研)“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解析:选B “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描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属于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A项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C项属于耙地技术,D项是唐朝的曲辕犁。‎ ‎7.(2019·徐州一中检测)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解析:选C 从图中曲线可以明显地看出吴越时代(五代十国)以后,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水旱灾害)呈快速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耕经济过度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项。‎ ‎8.(2019·常州调研)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出:“国家在直接从农民征税方面越成功,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赖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出现的前提是(  )‎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国家减轻对豪强的依赖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度,农民能够生存的依据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故C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豪强地主属于土地私有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D项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排除。‎ ‎9.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解析:选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0.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解析:选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两头粗壮”是指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发展缓慢,“中间细长”是指民营手工业。所以答案选C项。‎ ‎11.(2019·苏北四市调研)《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解析:选B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表明官营产品可以买卖,故B项正确。‎ ‎12.(2019·泰州月考)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正确;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理不同朝代基本都采取压制政策,故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B项错误;“已经普及”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的制盐业情况,不能体现盐业专卖制度解体,D项错误。‎ ‎13.《丝路山水地图》在戊戌年(2018年)春晚惊艳亮相。据考证,此图绘制于明朝中后期,地理范围从中国嘉峪关到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丝织业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B.唐代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C.明清时期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D.宋代吸收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故A项正确;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写实风格,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故C项错误;唐朝丝织技巧高,以轻巧高深著称,借鉴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作风,故D项错误。‎ ‎14.《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反映了当时(  )‎ A.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 B.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C.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 D.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解析:选C “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说明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故C项正确。‎ ‎15.《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解析:选B “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均以父子相传为传承的主要特征,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19·盐城一模)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 ‎ ——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 ——摘编自(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5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5分)‎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和“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的信息,从生产条件、自然灾害、赋税徭役、封建债务等角度来思考原因;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的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 的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和农民观念变革等角度来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考生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一方面要肯定其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现象并未脱离小农经济范畴。‎ 答案:(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债务盘剥。‎ 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 ‎(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 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 ‎(3)含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 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