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4讲伟大的抗日战争练习
(浙江选考)2018 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 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的斗争及民主革命 第 4 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练习 1.(2015 年 9 月浙江选考调研)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这次会战期 间,国民政府还组织了( )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 A 2.右图是著名的卢沟桥,1937 年在这里发生的重大事变表明( ) A.国共两党开始正式合作 B.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兴起 C.八路军开始进入前线抗日 D.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解析 1937 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也全面爆发。 答案 D 3.(2016·嘉兴高一期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5 年 10 月 9 日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南 京大屠杀档案》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发生于( ) A.1931 年 B.1935 年 C.1937 年 D.1938 年 答案 C 4.(原创)右图被认为是安倍政府全面走向右翼否定侵略,歪曲历史的挑 衅行动,曾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人民的愤怒和谴责。图示中 让中国人民最敏感的核心内容是( ) A.安倍“真人秀” B.战机编号“731” C.日本“太阳旗” D.安倍“大拇指” 解析 日本 731 部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细菌工厂,曾进行过灭绝人性的人体试验,是日 本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血腥罪证。安倍晋三以此为背景拍摄照片,说明日本在歪曲历史。 答案 B 5.(2016·温州中学高二期末)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 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 A.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B.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解析 由“八路军”信息可知当时全面抗战已经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A 项 中的“解放区”,B 项中的“红军”,D 项中的“五星红旗”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 C 项。 答案 C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 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八一宣言”发表 ②西安事变 ③瓦窑堡会议 ④八一三事变 ⑤红军改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⑤②③ 解析 ①在 1935 年 8 月;②在 1936 年 12 月;③在 1935 年底;④在 1937 年 8 月;⑤在 八一三事变后。故选 B 项。 答案 B 7.(2016 年 9 月金华十校联考)“今日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 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这段 文字出自( ) A.“八一宣言” B.《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自卫抗战声明书》 D.《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段文字应该是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国共已经第二次合作之 后发表的,只有 D 项符合。 答案 D 8.(2016·杭州高一期末)下图是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示意图,这一战役是( ) A.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组织的重大会战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C.敌后战场进行的威震中外的重大战役 D.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 解析 由图示中山西、河北境内及战役多分布在铁路沿线等信息,结合百团大战的华北大 规模交通破袭战,可判断图示是百团大战示意图。百团大战属于敌后战场的大规模战役, 排除 A、D 两项,B 项是台儿庄战役,故选 C 项。 答案 C 9.(2016·杭州高二期末)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禧致蒋介石电:“重庆委员长蒋:卷密……会 战,屡挫凶锋,仰仗德威,欣闻捷报。惟第 33 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躬亲督战,英勇异常, 卒以弹尽被围,慷慨就义,捐躯报国,允足矜式……拟恳钧座于此次会战结束时,均予 明令宣扬,以资激劝,而慰英灵。”上文所指的重要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战 C.枣宜会战 D.百团大战 解析 从“张自忠”“捐躯报国”等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指枣宜会战。 答案 C 10.(2016·宁波九校高二联考)作家王旭烽在《茶人三部曲》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初 秋并不是植树的季节,但苏堤上人声鼎沸,许多杭州人都背着铁锨锄头来了,他们是来 挖那年日本人逼着他们砍去桃花后种下的樱花树的。”这是哪一年的“初秋”( ) A.1895 年 B.1901 年 C.1937 年 D.1945 年 解析 材料反映抗战胜利史实,故选 D 项。 答案 D 11.(2016·绍兴高二期末)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阶层之间因为立 场和角度的缘故,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单就名称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 1937~1945 年中国与日本的那场战争,名称有:中国称“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中战争”、 “支那事变”,西方国家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其中强调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 断的表述是( ) A.抗日战争 B.日中战争 C.支那事变 D.第二次中日战争 解析 抗日战争的称呼,体现出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态度,是价值判断的表现, 故 A 项正确;日中战争只是体现了交战双方,不带有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故 B 项错误; 支那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日本用支那事变表示中日战争,体现不出价值态度,故 C 项错误;第二次中日战争体现不出历史认识中对这次战争的价值态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2.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解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力量,故 A、C 两项错误。B 项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影响,但不符合题意。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处于重要地位,由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才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 的发言权,故选 D。 答案 D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 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 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三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 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此等条约,其最大目的,在维持正义与和平。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 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 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背景。 (2)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共同点是什么?国共两党由此取得了什么成果? (3)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在上述成果下,国共两党各有何表现? 解析 第(1)问联系教材,结合材料一图片所反映事件的信息分析,然后根据教材知识归 纳。第(2)问可通过阅读材料,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第(3)问可归纳教材知识回答。 答案 (1)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先后制造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 变、华北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 (2)共同点:都主张抵抗日本侵略,捍卫中国领土完整。成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等重大战役。 共产党:①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 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②组织百团大战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4.(能力提升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 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 解答本题先要正确解读题干材料,然后与教材知识相联系找出可修改之处,并说明 理由。注意题干要求,即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且符合史实。 答案 修改建议 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 修改理由 第一等级: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 第二等级: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不准确。 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 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事实。 答案示范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 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 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