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澄城县寺前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 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 论证了无人感应的合理性 C. 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 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的,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走上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其“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的天人感应理论是违背科学的,故B项错误;决定后世儒学发展趋势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后世思想们对儒学的不断地发挥与发展,使之能够与时俱进,故C项错误;董仲舒是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的,并非背离孔孟学说,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名师点睛】儒学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动摇。在此,学生要了解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对儒家所构建的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道教和佛教盛行,巨大冲击和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进一步发展,世家大族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政治,“九品中正法”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已成为世胄高门子弟不问学业,仅靠门第“坐致公卿”的工具。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对普通士子来说,儒学作为仕途的敲门砖已经不灵了。魏晋时期,士子们或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或是为避免直接卷入频繁的政治仇杀中,开始钻研“玄虚淡泊”的玄学。而统治者认为这种“玄虚”之说可补儒学之不足,有利于维护其统治,便有意无意地加以默许或提倡。 2. 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长,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言论是 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伤也” 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 【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经济主张:“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儒家仁政思想的应用)。 (4)伦理思想:三纲五常。 3.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两者的分歧在于 A. 世界本原之争 B. 治学方法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道统思想之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和“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兄弟主张“发明本心”,这是关于治学方法之争, B项正确;朱熹的世界观是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兄弟的世界观是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没有体现二者分歧,排除A;材料未涉及理气关系之争,排除C项;材料与道统之争无关,排除D项。所以选B 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中的限定词语:朱陆之争,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因而根据“朱陆之争”,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可知是“治学方法之争”。 4.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思想 5. 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A. 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 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C. 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 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 6.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故孟子、董仲舒、黄宗羲的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B项正确。孟子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之所以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是希望统治者能够调整统治策略实行仁政,根本上还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A。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受到汉武帝重视,排除C。D项不符合董仲舒主张提出的时代,因为当时汉朝是政治统一而非社会转型期,排除。 7.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 A. 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 B. 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C. 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 D. 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的信息可以看出,南宋理学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儒家伦理道德,有利于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故D项正确。理学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秩序,A说法错误;BC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名师点睛】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关于宋明理学,常常考查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和对理学的评价。如“二程”认为理是万物之本源,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并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理学要求人们加强道德修养,重视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但理学压抑人性,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8. 某人举出两个政府施政不当的例子,说明他对政治及国家运作的想法: 例一:有位正直的人,向地方官检举他的父亲偷了一头羊。地方官却下令将他杀掉。从此以后,没有人敢向政府报告事情了。 例二:一位军士每战必败,问他原因,军士说是家里有老父要奉养。政府不但不治罪,反而予以嘉奖。这个国家的军队从此再也无法打胜仗。 此人最可能是谁 A. 孔子 B. 荀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法家思想,两个例子过分强调重视孝道,反而使国家遭受不理,明显在批判儒家思想,所以排除A、B选项。此人以统治阶者的利益为优先考虑,强调法的“无私性”,应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选项,选D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韩非子 9. 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 A. 反对直接的民主 B. 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 反对问政于民 D. 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想说,治理国家需要懂得政治知识的人来做,做鞋需要懂得做鞋技能的人去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能做得更好,而据此可以看出,雅典的直接民主是把治理国家的事情教给了很多不懂相关知识的人,所以对治理国家不利,故选A。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C是对材料的曲解;D与材料描写无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弊端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的弊端:1、范围上: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2、性质上: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10. 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 A. 与“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基本一致 B. 使教会与神职人员无存在必要 C. 把人们从繁琐的宗教仪式中解脱出来 D. 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体现的是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故D项正确;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抨击专制,而“陆王心学”维护封建专制,本质不同,故A项错误;教会与神职人员无存在必要不符合史实,仍存在,可以婚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宗教仪式的信息,故C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1.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这表明康德 A. 反对暴力革命 B. 主张自由和理性 C. 反对财产平等 D. 主张实行法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康德强调的是道德法则,也就是强调自由和理性,它主要表现为道德和法律。A、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只强调了法治,忽视了道德。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 12.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艺复兴自由地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地追求真理 B.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 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答案】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3. “明遗民深感家国之痛,……以字画寄趣。如八大山人。狂醉之后,挥笔泼墨,涂一帧残山剩水,间或勾一笔白眼向人的鸟,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依据这一描述,下图《孤禽图》的绘画风格是 A. 浓墨重彩 B. 忠于写实 C. 重视写意 D. 强调光和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心境、意境本身就是文人写意画的核心特点,所以,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的《孤禽图》就可以归类为文人写意画,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材料不符;B项与题干描述不符;D项不是文人画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人写意画 【名师点睛】文人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2.基本特征:不求形似,注重个性表现,表现手法灵活。 14. 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 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C. 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D. 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到后来的提存和改进,都不是中医做出的贡献,故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是欧洲科学家的功劳,与中医无关,故B项错误;中医只是认识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认识止于此而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说明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故C项正确;“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可知,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传统医学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5. 佣书业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宋时期丧失存在的基础。该行业的命运说明 A. 政府政策影响文化行业发展 B. 技术进步影响行业兴衰 C. 经济发展引起低收入者失业 D. 文化氛围导致佣书业消亡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冲击了“佣书业”而使其“丧失存在的基础”,体现了科技进步与否和佣书业衰兴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AC两项均排除;佣书业的兴衰与文化氛围没有直接关系,D项排除。 16. 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B. 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 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故A项正确;互联网问世的时间是在1969年,故B项排除;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发生了“经营者革命”,管理企业的是专门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的可能性不大,故C项排除;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普及时间应比1954年稍早一些,且“车主集中洗车”的结论不具备科学依据,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时间限制词为“1954年”,答题关键是“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用水突然增加”,通过提炼这些有效信息,并再认、再现“电视的发明”和普及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常识,不难排除A“三分钟洗车”,B“黑客”那是1969互联网之后的事情,C“统计数据计算错误”,只有D项是有可能的。 17. 下表为1902~1904年间,国人译著573篇外书籍的情况。该表可以说明当时 来自 日本 来自 英国 来自 美国 其他 国家 其他 类别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自然 科学 应用 科学 哲学 文学 62.2% 10.7% 6.1% 21.0% 25.5% 24% 21% 10.5% 11.3% 7.7% A. 西方社会思想影响下降 B. 西学来源广泛内容全面 C. 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D. 新闻出版事业突飞猛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得知,国人译著的573篇书籍中社会科学.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仍然占较大的比例,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分析得知,西学来源欧美.日本及其它各国,涉及自然.人文社会各类学科,故B项正确;译著国外书籍的主要是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先进知识分子,所译著书籍并非为大多数国人所接受,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供的是国人译著国外书籍情况,反映的只是新闻出版一个侧面,不能从整体反映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 【名师点睛】比较选择题就是把同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要求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选项的一种型题。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方法是:首先要从题干中要求对比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选出其中一个作参照物,然后以该照物所处的背景.活动(或内容).影响等方面作可比点,与另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其次,搜寻与可比点相关的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最后,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8. 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 A. 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 B. 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 C. 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 D. 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出,铁路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权等政治问题,故BC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20世纪初提出的,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民生建设与民族团结之间的关系。 19.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 B. 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C. 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D. 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未提到市民思想态度变化,给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信息“电灯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显示了国人对西方文明一个接收的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表述了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的态度,不侧重国人生活水平的变化,故C项错误;自身存在明显不足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接受的思想过程 20. 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此时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要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新民民主主义的国家,答案选B。A两项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C、D发生在解放战争之后。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内容 21. 《上海时报》1913年7月刊登了某师范学校(注:其生源主要是南方)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位次 被崇拜者 得票 位次 被崇拜者 得票 1 孔子 153 7 王守仁、黎元洪 6 2 孟子 61 8 朱熹、华盛顿等4人 4 3 孙中山 17 9 程德全 3 4 颜渊 11 10 康有为、袁世凯等4人 2 5 诸葛亮、范仲淹 8 11 苏秦、秦始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卢梭、梁启超等 1 6 岳飞 7 A. 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深刻改造国人的思想,儒学影响深远 B. 在当时中国,孙中山及其民主共和思想影响力巨大 C. 近代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初步了解西方哲人 D.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弱化了知识分子对帝王的崇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孔孟排一二位,A正确;孙中山排第三,不能叫影响巨大,B错误;由“11苏秦、秦始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卢梭、梁启超等”可知,C正确;此表中没有了封建帝王说明D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22.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批评“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思想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两个凡是思想仍然强大,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尚未开展过度的拨乱反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尚未改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此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3.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年份 1949年 1953年 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26.2% 37.7%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33.1% 14.9% 6.8%(1962年数据) A. 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B. 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 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 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反映了一五计划等经济建设需要,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特点 24. 莫言在小说《生死轮回》中塑造了土地改革时被枪毙、在阴间里为自己喊冤的一个地主,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下列与其文学流派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即在作品中加入了神话等使作品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1题0分,第2题0分,第3题0分,共0分) 25. 典型试题分析运用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材料二:(课标)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给出材料一题目的正确选项,并指出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的理由。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谈谈本题对你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启示。 【答案】(1)C.五经是孔子编订,而《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不是孔子编订,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内;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但儒家思想并没有断绝,汉代儒学是在早期儒学基础上吸收法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排除ABD项; (2)建议:依据课程标准学习;课标核心概念要清晰,要深挖;要注重历史课标核心知识的发展变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选择C,五经是孔子编订,而《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不是孔子编订,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内;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但儒家思想并没有断绝,汉代儒学是在早期儒学基础上吸收法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排除ABD项;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围绕着课标的作用、如何使用课标概念等方面来阐述即可。 2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诗经》是先秦诗歌的代表。它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摘自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在宋代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王三巧被休后要自缢,她母亲这样开导她):“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你真休了,恁这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缘,图个下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 ——明末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三言两拍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 艺术形象 财主及子女 大、小商人及子女 官宦之子女 农家、船家及子女 侠士 皇帝、皇后、太子 妃嫔 出现人数 21 142 52 42 6 25 8 ——据赵兴华《三言两拍的市民文学特色》 (1)结合材料一概括《诗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从形式和内容方面概括指出明末白话文学的特点,并据所学知识简析产生这些特点的时代背景。 【答案】(1)特点:具有时代感和人民性(具有现实主义和关注百姓生活的特点)。 (2)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 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更适合市民的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 (3)特点:形式上,通俗易懂,较为平民化。内容上,反映个性解放的观念,下层民众特别是商人形象居多。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受到质疑,批判思想的出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从《诗经》的特点、宋词、明清时期的小说等方面来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要紧扣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初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2)结合材料宋代、苏轼等信息可知这一文学形式为词;从“娱乐艺术的性质”“较少拘谨的地位”“不够堂皇正大”可知词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的特点。词兴旺的背景与“诗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局限有关,也和“士大夫集团的成员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有关。因此可以归纳为:词相比较诗歌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更适合市民的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 (3)第一小问特点,形式上白话通俗易懂,内容上母亲开导被休女儿改嫁,反映个性解放,从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中可见,下层民众特别是商人形象居多.第二小问时代背景,结合明末时期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征分析 27.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师选定教材中的内容,指定相关参考书籍进行探究学习的文献法是适合高中生的探究方式之一。 下面是某位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题与参考书目: 探究课题 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 参考书目 作者 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史》 马蒂厄 商务印书馆 《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 玛丽·莫斯特 中共党史出版社 《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陈来 商务印书馆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詹姆斯·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2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角度一:深入探究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或探究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的启蒙运动)。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文艺复兴史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 角度二: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或探究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或探究法国大革命中的启蒙运动)。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法国革命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如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直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武器。 角度三: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美国的影响。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和《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美国独立战争的诸多先驱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些人也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制定者;美国的三权分立政体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理论的最佳实践。 角度四: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中国近代思想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就是向世界学习的过程,维新派的兴民权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角度五:反思启蒙运动与启蒙思想的价值与现代性关系。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启蒙思想价值与现代公民社会价值观建设。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立即可。由表格可以从不同的参考书目而展开不同的评析。可以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方面展开。在评析是要做到论从史出。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