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字经》记载,“夏传子,家天下。汤伐夏,国号商。周武王,始诛纣。周辙东,王纲坠。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下列关于先秦时期政权更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禹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夏 B. 商纣攻伐夏桀,建立商朝 C. 周武王灭商,建立东周 D. 嬴政灭六国,结束割据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早期国家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说明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国家实际上处于相对分裂阶段,春秋战国通过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出现统一趋势,秦国统一,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故从这段历史的简要叙述中可知反映的是从分封到统一的过程。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都是早期国家时期,与“嬴秦氏,始兼并”不符,排除。‎ ‎2.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3.“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诸侯之所以见到烽火就率兵前来勤王,主要是因为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 A. 镇守疆土 B. 缴纳贡赋 C. 朝觐述职 D. 层层分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明当周王室面临困境时,诸侯要听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拱卫王室。故答案为A项。BC项,缴纳贡赋、朝觐述职也是诸侯的义务,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层层分封是分封制的特点,不是诸侯的义务,排除。‎ ‎4.西周建国之初,伯禽至封国鲁,变其俗,革其礼,坚持以周礼治国,逐渐使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成为周王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这表明分封制的实行使 A. 西周影响不断扩大 B.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 诸侯争霸愈演愈烈 D. 民族矛盾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逐渐使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成为周王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说明分封制促使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A正确;西周没有实现中央集权,B错误;此时没有出现诸侯争霸,C错误;D说法不符合事实。‎ ‎5.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 A. 宗法制的影响 B. 分封制的影响 C. 世官制的影响 D. 郡县制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是按照血统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宗族制度,根据题干“族长……召集所有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可知反映的是族长与族员的关系,属于宗法制,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故B项与题干无关;世官制指的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故C项与题干无关;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故D项与题干无关。‎ ‎6.“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区别大宗小宗 B. 稳定统治秩序 C. 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 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力、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巩固西周的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排除。‎ ‎7.《礼记·射义》记载西周 ‎“射礼”活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体现出射礼 A. 拥有浓厚的民本主义内涵 B. 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 C. 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D. 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可知,射礼有利于明确君臣之义、长幼之序,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排除;D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8.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 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9.《史记》记载:“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已破陈,即县之。”“楚怀王三十年秦因留楚王,要以剖巫、黔中之郡。”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楚国开创了郡国并行制度 B. 部分诸侯国已经设置了郡县 C. 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 D. 分封制已完全被郡县制取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文字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郡县设置已经出现,但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才普遍推行郡县制。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中“即县之”是郡县制不是郡国并行制度,排除;C项,题干只是楚国在新兼并的地方(陈)实行郡县制,并不能说明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分封制已完全被郡县制取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0.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错误的是 A. 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B. 从世袭到任命 C. 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D. 从分裂到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两幅图示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代的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官员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AB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不是从分裂到统一。综上分析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11.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员“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此官职是 A. 太尉 B. 丞相 C. 御史大夫 D. 郡守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时期的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从材料中的“纠弹为之责”来看,此官职应当是御史大夫,故答案为C项。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郡守负责地方行政事务,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1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使得朝臣能决策军国大事 B. 实现了对皇权的限制和监督 C.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朝议,能够集思广益,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皇帝最终决策的失误。故答案为D项。A项,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决定,排除;B项,朝议制度并不是针对皇帝的监督制度,排除;C项,题干不仅是体现了宰相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而且体现了群臣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排除。‎ ‎13.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其中一次反动是指汉初实行 A. 察举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丞相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封建的四次反动”可知,自秦之后,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但是也存在反复,其中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造成了严重的王国问题便是其表现之一。故答案为C项。AD项,由题干“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变化,而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丞相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排除。‎ ‎14.如图所示地方行政制度曾对西汉的统治造成威胁。为此,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开创郡县制 B. 平定“七国之乱”‎ C. 颁布“推恩令”‎ D. 实行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胶东国”“高密国”“甾川国”“北海郡”“齐郡”“济南郡”“平原郡”“东莱郡”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开始于春秋时期,排除;B项,平定“七国之乱”的是汉景帝,排除;D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15.对下列地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元朝地方全部由行中书省管理 B. 地方权力巨大,威胁中央集权 C. 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 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岭北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湖广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A项,“全部”说法错误,除行省外还有宣政院、中书省辖地,排除;B项,地方权力巨大,威胁中央集权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行省长官不是丞相,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16.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据此,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 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 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 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答案】D ‎【解析】‎ 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分散。故答案为D项。尚书省下辖六部,排除A项;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B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C项。‎ ‎17.《宋史》载:“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材料中“ ”处的官职应该是 A. 三司使 B. 参知政事 C. 枢密使 D. 御史大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盐铁、度支、户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加强了皇权。故答案为A项。BC项,根据所学可知,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行使行政权;枢密使掌军权。与“盐铁、度支、户部”不符,排除;D项,御史大夫是秦朝的监察官职,不符合题意,排除。‎ ‎18.汉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 以孝廉作为唯一选拔标准 B. 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 C. 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D. 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可知,由策问到考试反映了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公正、合理。故答案为D项。A项,“唯一”表述不符合史实,汉代除察举制外还有征辟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的是科举制,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与题干无关,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9.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故答案为B项。ACD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选官制度,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制度,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0.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该表说明科举制的实行 A.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 导致官僚队伍膨胀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中表格的数据看,东晋寒门子弟的比例较低,而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而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没有体现出提高了官员素养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只是反映了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与官僚队伍膨胀无关,排除;D项,题干强调的是选官制度,没有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21.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中央政府权力机构结构示意图。与图所示内容密切关联的帝王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中图示可知,皇帝下没有宰相,直接统领六部,这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有关。故答案为D项。AC项,秦始皇创立三公九卿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不是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排除;B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图示中没有三省,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22.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据此推断这一机构是 A. 秦朝的宰相 B. 唐朝的尚书省 C. 宋朝的参知政事 D. 明朝的内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干“票拟批答”可以看出是明朝出现的内阁,内阁有票拟的权力。内阁并无决策权,无法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大权完全被皇帝掌握,是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而设立的。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宰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B项,唐朝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排除;C项,宋朝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排除。‎ ‎23. 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这反映了清朝 A. 官僚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 B. 地方官员具有高度的能动性 C. 政府机构之间缺乏协调性 D. 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和各部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官僚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24.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材料所述机构 A. 是中央临时派出机构 B. 成为清朝常设军事机构 C.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 D. 具有保密性强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可以得出军机处最初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具有保密性强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项,起初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说的是行省,排除;B项,军机处最初因均是而设,但不是真正的军事机构,排除;C项,军机处设立中央,不在地方,排除。‎ ‎25.光荣革命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说其“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这对英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表明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 A. 17世纪英国革命没有发生暴力冲突 B. 制度变迁一定要用暴力革命方式完成 C. 和平渐进改革成为英国政治发展特色 D. 结束王权专制,国王“统而不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17世纪英国革命发生了内战等暴力冲突,故A项错误;一定要用暴力,与材料中“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相符,故C项正确;D项应是《权利法案》,“光荣革命”是其前提,故D项错误。‎ ‎26.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国国王时,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这一新誓词反映出 A. 议会至上原则 B. 先王法律被废弃 C. 国王统而不治 D. 内阁专横局面出现 ‎【答案】A ‎【解析】‎ ‎【分析】‎ 依据材料中的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说明了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反映了议会至上原则,故选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先王法律被废弃,所以B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时,是拥有行政权的,并不是“国王统而不治”,在内阁出现后,国王才“国王统而不治”,故可排除C;内阁出现在1721,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而且英国的内阁也不是专横的,故排除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7.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英国这次转型的标志是 A. 查理一世被处死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实现了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确立了议会主权,故B项正确。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与材料强调王权被削弱的信息不符,排除A。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实现了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与材料“权力的第一次扩散”不符,排除C。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议会席位,选举权扩大,与材料“权力的第一次扩散”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8.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内阁,故C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 ‎29.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揭晓后,支持“留欧”的卡梅伦宣布辞去首相职务。根据英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卡梅伦内阁其他成员 A. 全部继续履职 B. 由女王决定去留 C. 部分继续履职 D. 全体辞职 ‎【答案】D ‎【解析】‎ 从英国现行政治制度来看,责任制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因此首相辞职,内阁其他成员应全体辞职。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英国现行政治制度的规定,排除A、B、C项。‎ ‎30.“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向‘衰败选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议席名额分配不合理 C.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是向‘衰败远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说明是议会改革的措施,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此次议会改革,A正确;B不是议会改革主要原因;C是18世纪初期形成;D是工业革命之前18世纪,排除。‎ 点睛:19世纪,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院席位。‎ ‎31.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从材料中可知 A. 美园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B. 美国中央政府权威并未建立 C. 美元对英铹有重大依赖性 D. 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 按照材料意思,当时美国形式上规定了统一的货币,但是地方各州各行其是,这意味着中央政权松散无力,故B项正确;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地方各州的货币价值不同,不是强调美元对英镑的依附,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颁布以后才确立起民主共和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针对1美元价值的多少,不同州有不同的看法与政策;面对货币发行如此重大的事务,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国家十分松散。‎ ‎32.2016年9月23日,奥巴马以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否决了国会通过的允许“9·11”恐袭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的法案。按照宪法,国会仍能以三分之二多数表决结果推翻总统的否决,强行让法案成为法律。这体现了 A. 总统权力至高无上 B.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D. 民众利益高于一切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总统和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B正确;A与美国史实不符,总统掌握行政权,权力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D与材料无关。‎ ‎3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享有征税权、办理外交和缔结条约权等……联邦不得对从任何州输出的商品收税,未得到州的同意,不得改变州疆界……各州可以指定和改变州法律,管理州内工商业。”上述规定体现了美国实行 A. 共和制 B. 责任内阁制 C. 总统制 D. 联邦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干可以看出,在美国宪法里面规定了联邦政府拥有的权力和地方各州拥有的权力,明显是中央和地方的分权,体现了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项,共和制是针对君主制而言的,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可知,美国总统不需要对国会负责,不存在责任内阁制,排除;C项,题干表述的是联邦政府、州政府的权力相关的内容,与总统无关,排除。‎ ‎34.1787年宪法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具有白人相等的权利。1870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的奴隶身份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这一变化体现美国 A. 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B. 公民权利得到全面保护 C. 完全取消选民限制 D. 民主制度在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信息表明美国对公民的选举权的限制逐渐不再区分黑人、印第安人、白人,有利于确保公民选举权得以维护,说明美国民主制度在不断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彻底消除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全面保护的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完全取消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35.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有些代表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在按人口比例决定议员人数时,不该算在人口中;另一些代表认为,奴隶也是人,应该被算在内。制宪会议最后定为:一个黑奴算五分之三个人。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会建设的最终方案充分考虑了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利益,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说明政治具有妥协性。故答案为C项。AB项,题干主要体现美国制宪会议形成国会建设方案的过程,但没有涉及选举问题,也没有涉及国会的地位问题,排除;D项,题干体现不出共和制的特点,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6.参与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古文诺莫里斯曾说:“我们实在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下列对美国总统的相关表述,符合这一言论的是 A. 总统是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 法院批准,总统可否决国会的立法 C. 总统是政府首脑,完全掌握国家行政权 D. 国会批准,总统可与外国缔结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可知材料体现了在树立一个权威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制衡的特点,D项反映总统具有缔结条约的权力,但其缔约权力又受国会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体现总统的权力而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7.对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关系的认识与妥善处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材料二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行省制的实行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答案】(1)制度:郡县制。‎ 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原因:打破了自然的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 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关系:既要加强中央的权力,也要让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解析】‎ ‎【详解】(1‎ ‎)第一小问“制度”,依据材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得出:郡县制。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打破了自然的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得出:打破了自然的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依据材料“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得出: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第二小“作用”,依据命题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结合第(1)(2)问,分析相关的经验和教训,要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既要加强中央的权力,也要让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统得过死。‎ ‎38.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请回答:‎ ‎(1)结合光荣革命的结果,分析材料一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宪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妥协”现象的认识。‎ ‎【答案】(1)理由:“光荣革命”保留了国王 表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2)原因: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 体现:中央与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州与北方之间;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之间。‎ ‎(3)认识: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和完善;政治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理由”,材料中“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表明了“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因为如果说是某个阶级对另外一个阶级的革命那么应该是彻底的废除掉旧有的阶级统治的现象。第二小问“表现”,应该依据革命前与革命后的英国的统治方式与掌握国家权力的不同机构来分析归纳。‎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得出: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依据材料“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得出: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第二小问“体现”,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知,“多元利益的妥协”主要表现在中央与地方关系、大州与小州关系、南方与北方关系等。‎ ‎(3)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围绕民主政治中“妥协”,持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成文,均可酌情给分。如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妥协所体现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以及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