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零班培优班)历史试题
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零班、培优班)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主张保护生产者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主旨是 A.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孟子主张仁政,材料表明孟子主张保护生产者利益,让人民安居乐业,主旨是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故A正确;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C错误;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 A. 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 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 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 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韩非子看来,君臣关系是“市(交易)”是买卖关系,并且用“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强调买卖利害关系在家庭中一样存在,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A、C项“礼乐”、“法律”在题目中没有提及,材料中只是说社会关系中的买卖,没有要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以“市”、“算计” 等解释君臣关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生活中的功利观念十分突出。 3.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C.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董仲舒言论,材料强调的是教化作用,刑罚不起决定性作用,故A错误。材料强调加强思想统治,而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C错误。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故B正确。材料没有论述后天教育的作用,故D错误。 4.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 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王阳明认为庶人百姓也都拥有良知良能,有利于庶人百姓意识的觉醒,故选择D选项;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维护了封建伦理纲常,故排除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故排除B选项;程朱理学是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 5.古希腊人崇拜的神,与人有着一样的七情六欲,与人有着一样的形体。神只是因为形体长得比人更完美而受到人的崇拜。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崇尚自然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反对神灵崇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神只是因为形体长得比人更完美而受到人的崇拜”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拜因为神在形体上的优于人的自然美,并非神的超自然权威,体现了古希腊人崇尚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拜与信仰,但未反映宗教意识,排除AD两项。C项,题干信息与物质生活无关,排除。 6.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A. 打破了教会精神垄断 B. 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获利、勤奋劳动、节俭等均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这些新教思想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因行称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启蒙运动提倡“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反映启蒙运动 A. 维护人权,追求公平 B. 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C. 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D. 反对专制,强调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可知,受托人是人民的办事员,如果不能履行责任和义务,人民有权罢免,这强调了人民主权,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契约关系,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体现维护人权,追求公平或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问题,故A、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了三权分立等理想社会的蓝图,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理想的社会蓝图,故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8.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存真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9.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A. 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 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 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显示中国在古代往西方国家传播的科技发明数量远多于西方传入中国的,这说明中国的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大,故D项正确;但不能据此就说明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故B错误;材料提供的时间是中国古代,古代只有明清时期对外闭关锁国,故A错误;题目就是考查材料中提供的现象说明的问题,与作者的立场无关,故排除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 10.“说话”(讲故事) 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 “斜阳古柳赵家庄,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 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B. 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 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答案】A 【解析】 题干“负鼓盲翁正作场”一句描述了乡村“说话”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说书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内容,通俗的、内容丰富的说书流行于农村,呈现出极其世俗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蔡中郎”出自宋代文学作品《赵贞女蔡二郎》,讲述蔡中郎考中状元后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反映的既不是“农村生活”,也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而是依托历史的通俗演义,故B C错误;“赵家庄”并非城市,由“满村”可知,故无从体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D项错误。 11.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 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 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以后文学发展为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华丽工整到灵活通俗,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D项正确;宋词许多内容体现的是国家分裂和民族矛盾,A项错误;这些文学体裁是不同时代的标志成就,并非存在于同一个历史时期,不能说明创作的多元化,B项错误;明清小说更多的描写市井生活,C项错误。 12.根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该认识反映其艺术追求是 A.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 D. 逼真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 【答案】C 【解析】 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借助自然表达作者的心境以感染观者,C正确;A是文人画的特点;B属于花鸟画特点;D不属于山水画追求的特点。 13.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 唐诗与风俗画 B. 话本与小说 C. 楚辞与文人画 D. 彩陶画与汉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是贵族的,而不是大众民间的、日常人生的,而风俗画与唐诗恰恰相反,不是贵族的,而是大众民间的、日常人生的,所以,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就是唐诗与风俗画,故A项正确;话本是大众民间的,故B项排除;文人画是贵族的,故C项排除;彩陶画是原始社会的,汉赋是贵族的,故D项排除。 14.“牛顿是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可以用公式清楚表达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能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能同经验相符合。由此….这么科学已无数次地为牛顿自己和他以后的人所证实”。爱因斯坦赞赏经典力学体系,是因为它 A. 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 B. 启迪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批判运动 C. 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和思考方式 D. 系统合理完成对自然界认识的理论大综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牛顿是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可以用公式清楚表达的基础;……这么科学已无数次地为牛顿自己和他以后的人所证实”来看,爱因斯坦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系统的完成对自然界认识的理论大综合。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体现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排除;B项材料与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批判运动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牛顿经典力学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和思考方式,排除。 15.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登刊标题为“科学革命”的文章,讲述了“宇宙新理论”与“牛顿观念的破产等”内容。该报所指的“科学革命”是 A. 相对论 B. 地心说 C. 日心说 D. 进化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打破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故A项正确;地心说是托勒密提出,属于旧理论,故A项排除;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属于旧理论,故B项排除;进化论是生物学的成就,故D项排除。 【点睛】“1919年”“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是关键信息。 16.从神学向科学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从精神因果论向物质因果论的转变,始于此前的科学革命,但是19世纪的一些理论学说极大加快了这一转变步伐。其中最重要的是 A. 牛顿的经典力学 B. 哥白尼的日心说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19世纪的一些理论学说极大加快了这一转变步伐”可知1859年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力冲击封建神学创世说,推动了从精神因果论向物质因果论的转变。故答案为C项。A项,17世纪牛顿提出经典力学,排除;B项,哥白尼的日心说诞生于16世纪,排除;D项,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排除。 17.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主旨的准确解读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C.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第三产业为主 D. 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图示可以看出,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有新的工业部门产生。反之,新的工业部门也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是重工业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新经济出现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第三产业、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 1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 A.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 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 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结合魏源的思想主张,可以看出魏源根据实际提出了一些抵抗外敌的主张,反映了他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故C项正确;魏源的认识中没有涉及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制夷”,没有反映魏源要学习西方,故“师夷”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9.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 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 外来冲击推动近代中国转型 C. 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 中西方近代化道路趋向一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译书内容先以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政治制度、民国以来偏重于西方思想文化,这说明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A。晚清时期在西学输入,外来冲击下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社会的转型,故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西方近代化的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近代化道路,故D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 【点睛】民族危机的加深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促进了思想解放。 20.“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A. 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 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点睛】“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强调把中国的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根本。 21.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 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D. 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摧毁了儒家的经典”是指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视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性,宣称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动摇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排除;D项,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不是革命思想,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 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B. 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C.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D. 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故C项正确;由“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存在全盘否定倾向,对传统文化没有科学认识,A、D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3.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 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B. 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C. 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 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陈独秀和胡适辩证、全面地看待文化传统,不是观点对立,排除A。材料强调陈独秀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但不否定传统,并非只是继承和发扬,排除B。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并不是陈独秀和胡适,排除D。 24.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纷繁复杂 B. 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 C. 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 D. 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初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实践成果,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C项正确。学派复杂是《新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客观陈述,与材料主旨强调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故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没有涉及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排除B。材料主要强调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故《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排除D。 二、非选择题 25.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特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 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 (2)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3)简析: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1861年”和“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第二小问,由材料“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说明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由材料“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说明初步了解西方;由材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说明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第三小问,天朝上国观念源于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下,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而西学的传播冲击了传统的观念。 (2)由材料“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由材料“肯定人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体现了具有民权的认识;由材料“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体现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3)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归纳。在思想方面,民族意识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政治方面,民族意识是反专制求民主的旗帜;在经济方面,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资本家投身民族资本主义热情。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 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 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 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答案】第一段:特点:主要官费;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背景:两次鸦片战争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段:特点:主要到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段:特点: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首先,须认真审清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要从表格中给出的信息选择任意一个阶段,分析结合每个阶段从特点、背景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背景主要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其次,须审清并把握三个阶段,同治时期、光绪年间、五四前后;并注意每个阶段的方式和学习对象。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学习的层次性,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各阶段具体状况进行阐述即可。比如第一阶段可从“主要官费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等国防角度回答。答案不唯一,答其它阶段也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7.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人类文明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 ——《自然科学与神学》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试举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说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举其中两例即可。) (2)影响:为欧洲思想领域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启蒙思想的萌发;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力打开了大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社会环境;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纸张革命的扩展。 因此,正是由于这三大革命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提到,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本题材料提到,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为欧洲思想领域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启蒙思想的萌发;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3)本题材料提出观点: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要求学生谈对该观点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力打开了大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社会环境;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纸张革命的扩展。因此,正是由于这三大革命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