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19河南洛阳调研)洋务运动期间一批中国幼童到美国留学,在遭遇异样眼光后,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到了20世纪初,“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得出最恰当的认识是( ) A.“辫子问题”受到西方文明和政治斗争的影响 B.有无辫子成为表达政治立场的明显标志 C.近代中国习俗的发展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 D.剪辫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 答案 A 题干论述了三次关于辫子的变化:其一,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一些留学生剪掉了辫子;其二,在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上书提议剪掉辫子;其三,到20世纪初,由于受辛亥革命的影响,“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故A项正确。 2.(2018河南濮阳一模)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这反映出当时( ) A.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 C.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 D.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蔡元培的“征婚启事”即征婚标准,不符合传统礼教和社会习俗,许多说媒的人难以接受,这反映出当时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故选D项。A项中的“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故B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报刊的影响,故C项错误。 3.(2018山西太原期末)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变革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标准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发生变化。这说明( ) 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答案 B 维新派的呼吁,不属于政府行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三次重要的政治变革,都与社会风俗的变革相关联,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一个前后相继、渐进的过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社会变革不一定都是由政治变革引发的,故D项错误。 4.(2017课标Ⅲ,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信息可知,在集体婚礼上,既有体现中式习俗的“喜字纱灯”,又有体现西式习俗的“头披白纱”,这反映了当时上海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选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仅从举办集体婚礼无法说明政府主导整个社会习俗演变,排除D项。 5.(2018江苏苏州一模)王韬在《瀛壖杂志》中提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 ) A.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 B.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 C.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 D.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答案 B 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的服饰变革,非奢侈的社会风俗,A项错误;材料中“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表明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B项正确;C项中“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后”与“清季”不符,D项错误。 6.(2018陕西榆林一模)《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20世纪初的上海:“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 ) A.生活习俗已经完全西方化 B.消费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C.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质变 D.商业活动中奢侈之风大肆增长 答案 B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上海商人聚集在茶楼协商贸易,没有体现出上海生活习俗完全西方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商人利用茶楼消费的机会进行贸易,体现出此时上海的一些日常消费具有功利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商人的日常消费,不能体现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质变,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人在茶楼交易,没有体现出商业活动中奢侈之风大肆增长,故D项错误。 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 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禁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1873年的《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 8.(2019河北沧州质测)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都是因为家庭原因。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 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 A 材料中“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很多妇女参加革命都是因为家庭原因”表明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民国成立之前”的史实,故B项错误;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D项错误。 9.(2018湖南名校联考)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被否定 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法令力推小家庭制 C.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大多认同小家庭制 D.对家庭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答案 C 由材料中“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可知,这一时期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并未被完全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京临时政府对“中国之家庭问题”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的占多数,反映出在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大多认同小家庭制,故C项正确;小家庭制逐渐取代传统大家庭制,不属于对家庭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故D项错误。 10.(2018宁夏银川一中月考)轮船进入中国是与清末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中国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 ) A.西方控制了清末交通运输 B.外国侵略阻碍了清末交通发展 C.晚清的交通发展缓慢 D.清末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答案 D “西方控制了清末交通运输”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外国侵略对清末交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晚清的交通发展缓慢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 项错误;清末交通在外国列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因此丧失了独立性,D项正确。 1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封建包办婚姻表示不满并以实际行动抵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与此同时,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大量涌现。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文化革新推动了思想解放 B.西方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封建伦理观念已荡然无存 D.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质变 答案 A 由材料“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封建包办婚姻表示不满并以实际行动抵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大量涌现”并联系史实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20世纪初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女性反对包办婚姻,要求婚姻自主,但不能反映封建伦理观念已荡然无存,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只能说明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无法说明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质变,故D项错误。 12.(2019山东青岛调研)1876年,有文章记载上海当时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当时流行的竹枝词也记载道:“路车两制亦开行,包用包修费独昂。来往飞人尽慕,趋时骑坐意洋洋。”这表明( ) A.自行车尚属于新奇奢侈之物 B.上海新式交通工具大量使用 C.交通进步呈现中西合璧特色 D.机动车引进方便了民众出行 答案 A 根据材料中“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包用包修费独昂。来往飞人尽慕,趋时骑坐意洋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上海出现了自行车这种新式交通工具,且费用昂贵,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安徽合肥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向之。继之者有《浙江潮》《江苏》《湖北学生界》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摘编自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报刊业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7分) 答案 (1)变化:办报执笔者由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变为学者大儒;办报环境由不知阅报为何事的社会风气变为人民凭报纸了解、评论时政。 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报刊的盛行。 (2)变化:由国人办报变为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报刊内容由宣传维新变法变为以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 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的腐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推动;留学之风的盛行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成为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14.(2016宁夏银川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仍然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街道是市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 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成都街头经常被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流动的班子喜欢在围满观众的空地上表演。各种资料显示,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街头,这给予人们分享这一空间的机会,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 材料二 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尝试借助西方文化构筑新的公共空间。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造成交通拥堵,自1913年开始逐渐拆毁旧城墙、旧寺庙,一些古迹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场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09年,劝业场建成,次年,改名商业场,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20世纪初,少城公园开放,装备了电灯,傍晚后也能开放;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同年,成都第一家新式大众剧院——可园在会府北街开张。开张之时,允许妇女进入,引起人们好奇围观。同时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也相继出现在成都。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没有正式的市政机关,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前后成都城市面貌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成都城市改良运动的原因及影响。(17分) 答案 (1)变化:城市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商业场所由杂乱到规范,出现近代化商业场所;大众娱乐休闲由传统走向现代,增添了西方元素;街头生活由居民自主变为政府控制干涉。(8分) (2)原因:西方文明模式的影响;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等政治运动的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精英阶层的努力;等。(答出任意4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8分) 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成都城市繁荣,有利于城市近代化;拓展了市民公共空间,促进公民阶层的崛起;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促进思想解放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6分) 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受到破坏。(3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