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二专题七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江苏专版)
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过程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是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 1.近代以来,中国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是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中西结合,由落后和保守走向进步和时尚。 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③中山装与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④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居民。删繁就简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1)交通工具从外国传入,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2)铁路、水运、航空获得一定发展。 (3)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比乡村显著,东部沿海比内陆地区显著。 (4)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同时并存。 (5)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传统的轿子、马车、帆船等交通工具逐渐被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②近代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新式高效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近代百年中国通信手段发生巨大变化的集中表现。 ③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1)以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商业报纸:内容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工商事业需要的商情和时事为主。 (3)政论性报刊:是宣传政治纲领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4)通俗性报刊: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民国成立后,实现了专门分工。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 ②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戊戌变法前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1.1929年1月1日,政府下令:旧历年各政府机关禁止放假过年,年假只在元旦时放……政府公务员春节不放假,学生也是如此。公务员和学生如要回家过“团圆年”,大多选择在元旦。这表明( ) A.临时政府倡导移风易俗 B.国民政府意图破旧立新 C.洋节盛行冲击传统文化 D.政府法令体现民众意愿 解析:选B 对元旦和春节的态度,说明国民政府学习西方的历法,意图破旧立新,故B项正确。 2.右图是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画,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 ) 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全国的共识 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 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 解析:选D 石印画反映的是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并非社会共识,排除A项,选D项;由时间来看,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故排除B、C两项。 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选A 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仍是旧式婚姻占据主导,这说明习俗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流行是因为多数人对传统的坚守,B、C、D三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旧式婚礼复杂铺张,新式婚礼简便节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4.“上海公共租界街市之繁盛,以南京路至江西路转角处为最,自晨七时至晚七时,各车往来,不绝于道,约计其数,则电车450次,汽车900次,马车1 000次,黄包车18 000次,独轮车1 000次。”材料表明,上海城市交通( ) A.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率先引进了近代交通工具 D.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可知当时上海既有电车、汽车也有马车和黄包车、独轮车等,说明当时交通工具新旧并存的特点,故D项正确。 5.清末戏子杨月楼与富家女子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庭从中作梗,利用官府势力将杨月楼打入大牢。《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处理该案的县令作为抨击对象,批评他无理无据乱判案,从而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这主要说明《申报》( ) A.注重重大新闻报道的连续性 B.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办报宗旨 C.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D.发挥了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申报》对当时事件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对县令判案的关注,主要说明了《申报》发挥了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故D项正确。 史料一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①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两词体会史料内涵。据①可知新旧习俗并存。 史料二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体现了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据②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化、“洋气”了。 [史论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史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②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主题二 走向近代化的“桥梁”和传递信息的“利器”——近现代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史料一 [教你读史]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①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②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史料由第二个省略号分层,分别讲了中国铁路修建的特点、作用。由①可知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由②可知铁路建设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以深刻的影响。 由③可知,电话的广泛使用,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汽车成为代步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史论形成] 全面理解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史料二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③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史料一]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中国近代史》 [探究]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及原因。 [提示] 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深受西方的影响,发生了重大变化。 [史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探究] 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2.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史料]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提示] 变化:服饰、饮食、交通、婚礼。 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3.近代电影事业的发展 [史料]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探究] 近代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 ①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②外国影片在中国占的比重较大,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和压力。③电影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娱乐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一、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 1.“欧风美雨” 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二、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在复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时,要重点关注剪辫子、女子放足、婚姻自由、时装样式的更新、社交礼仪的变革、新节日的出现等现象。 (1)辫落欢呼齐拍手。留长辫子是满洲人的习俗,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首次提出“断发”的主张,认为长辫子与近代机器化生产不相适应。剪发辫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反封建。 (2)天足跚跚海样妆。这是近代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行动,也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结果。中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缠足。 (3)时样新装称柳腰,中西合璧市招摇。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近代中国出现了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相融合的服装,如满洲女子穿的宽大型旗袍受西方曲线美的影响,改成瘦小型近代旗袍;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出现。 (4)记得改元初变故,革鞋毡帽遍华街。中华民国改皇帝年号纪年为民国纪年,出现了元旦等新节日。 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四、综合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题组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18·江苏高考)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解析:选D 识读年画《海上第一名园》可知,该画体现了当时新旧交通工具、中西建筑、新旧服饰同时并存,说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D项正确;该年画采用写实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体现不出“以形求神”,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部分国民追求时尚,并没有成为共识,B项错误;年画反映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与马车,不能体现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C项错误。 2.(2016·江苏高考)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解析:选C 材料中新潮女性梳西式发型,而被成都警察厅通令禁止,说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C项符合题意。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不能说明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排除B项;警察厅这一强制性做法有违民国法治精神,排除D项。 3.(2015·江苏高考)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解析:选C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说明民众的尊严受到践踏,遛狗者和流浪儿的生活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事例说明了旧中国下层民众卑微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题干图片与民族工商业的处境无关,故排除A项。1949年3月,国民政府尚未覆灭,图片也无法体现上海的混乱与动荡,故B项错误。仅从题干两幅图片,无法得出D项结论。 题组二 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 4.(2017·江苏高考)《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 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解析:选D 由表格信息可知,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故A项错误;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说法绝对;材料中没有呼吁革除陋习的信息,C项错误。 5.(2013·江苏高考)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解析:选C 本题以报纸的功能为切入点,意在考查考生对文字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中“能教民智渐开通”说明了报纸具有教化功能,故答案是C项;A、B、D三项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