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二 第6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二 第6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学案

第6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 ‎1.侵华原因 ‎(1)既定国策: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2)转嫁危机:转嫁世界性经济危机给日本的困境。‎ ‎(3)可乘之机: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 ‎2.罪行表现 ‎(1)军事侵略:制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2)烧杀抢掠:制造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殖民统治: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汉奸傀儡政权,进行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1.原因: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 ‎(1)中国共产党 ‎①九一八事变后,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在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4)爱国学生:1935年12月9日,发动“一二·九运动”。‎ ‎(5)国民党爱国官兵 ‎①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十九路军在淞沪抗击日军。‎ ‎②安德馨率全营300名官兵在山海关力战殉国。‎ ‎③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在长城内外英勇抗战。‎ ‎④冯玉祥与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军赶出察哈尔省。‎ ‎⑤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背景 ‎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②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 ‎①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意义: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2.国共合作抗日 抗战史实 特点、结果(意义)‎ 正面 战场 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 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徐州会战(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敌后战场 ‎①中共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②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③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最终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 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抗战,拯救危机,使中国跻身世界四强,其功绩应予充分肯定。当然,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有许多缺点,如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没有解决与中国共产党的矛盾,没有在战争中改革内政。但是从总体上,蒋介石领导的抗战还是应该肯定的。‎ ‎——杨天石 核心论点:虽然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有许多缺陷,但是从总体上讲应该肯定其领导的抗战。    ‎ ‎1.中共七大: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1)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关东军。‎ ‎(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3.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1)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2)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和推动全民族抗战的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正是这两个领导中心构成了两大战场的政治保障。不承认其中任何一个中心所发挥的领导作用,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承认国民党的领导中心,并没有削弱、更没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中心的全局性作用。‎ ‎——张海鹏 核心论点: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均发挥了领导作用。   ‎ ‎【图解历史】 抗日战争 信息提取: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国外战场组织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历史概念】‎ ‎1.“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 ‎(1)“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至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2)“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日军占领区建立和控制下的地区。‎ ‎(3)“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 ‎2.“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八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十四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十四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 ‎3.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漫画解史】 全民族抗战 信息提取:国共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战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又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漫画解史】 中国抗战的地位 信息提取: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使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抗战。‎ ‎【教材补遗】‎ ‎1.华北事变:1935年驻华日军为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英、美出于对日斗争的需要,于1943年1月与中国签订有关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双减双交”政策(即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为我党的基本土地政策。这一政策是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基本目的是团结抗日、一致对外。这一政策虽具有改良性和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 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土地政策,对争取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点 民族团结谱新篇——抗日战争 ‎【论点】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抗战”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       抗日战争的特点及意义 史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史料二 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王建朗等《中国近代通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在民族危机面前毛泽东号召动员全国人民抗日,这说明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2)史料二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问题思考】 ‎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抗战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 试答:                                    ‎ ‎                                    ‎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答:                                    ‎ ‎                                    ‎ ‎【提示】 (1)政治上,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敌。‎ ‎(2)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陆军的主力,使其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有效地配合了欧洲战场和亚太战场,成为东方战场的主战场;中国远征军的两次出击,配合了东南亚抗日和英美盟军作战;中国抗战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证。‎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在1937年发表《祭黄帝陵祭文》的原因和作用。‎ 试答:                                    ‎ ‎                                    ‎ ‎                                    ‎ ‎【提示】 原因:日本侵华逐渐加剧,抗战形势严峻。作用:团结各种力量,有利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       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6.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       全面认识抗日战争 ‎1.废除不平等条约 ‎(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合作。1942 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 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 ‎(2)过程 ‎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 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 ‎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3)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2.大国地位确立:1943 年的开罗会议、1945 年的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中国以四大国地位出席。1945 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国际重大事务拥有“一票否决权”,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3.原因分析: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战后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潮流。‎ ‎4.评价 ‎(1)结束百年受侵略历史,名义上取得与大国平等的权利。‎ ‎ (2)国力相对较弱,实际上还难以承担大国的责任,享受大国的权利,也没有完全实现独立自主。‎ ‎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5·高考全国卷Ⅰ·T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命题点:国民政府的政策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选B。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2.(2013·高考全国卷Ⅱ·T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命题点:国民党抗战期间的土地政策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选D。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这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方式,即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能准确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3.(2016·高考全国卷Ⅰ·T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命题点: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国民党想通过这一举措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 并不是为了塑造政府形象,故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中国民党的做法会激化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排除C项。‎ ‎4.(2014·高考全国卷Ⅱ·T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命题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积极外交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11月”进行分析。1937年11月正处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本题选择A项。B、D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18·高考全国卷Ⅱ·T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命题点:中共抗日根据地建设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抗日根据地中中共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故选A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故B项排除;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与农民个体的解放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民党影响等内容,可排除D项。‎ ‎6.(2017·高考全国卷Ⅰ·T30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命题点:抗战时期中共的政策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共同利害”“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内容可知,中共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A项错误;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反抗国民党政府”无关,排除D项。‎ ‎7.(2017·高考全国卷Ⅱ·T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命题点:抗战胜利后根据地的特点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解析:选D。由材料信息“群众组织”“404万人”“27%”“村村有党员”等,并联系抗日战争前后的史实可知,此时中共的影响力较抗日战争之前有显著提升,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山东根据地的情况,C项以偏概全,错误。‎ ‎8.(2015·高考全国卷Ⅱ·T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命题点:日军的经济掠夺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的行径、目的分析。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战争负担,所以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体制的调整)1937年8月,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授予蒋介石紧急命令权:“作战期间,关于党政军一切事项,国防最高会议主席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由此可见,全面抗战到来后,国民党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民主决策       B.高度集权 C.政党政治 D.政治协商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37年8月,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授予蒋介石紧急命令权”可知,全面抗战到来后,国民党政治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权,故选B项。‎ ‎2.(命题点:日军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年份 ‎1936‎ ‎1938‎ ‎1940‎ ‎1942‎ ‎1944‎ 煤(千吨)‎ ‎16 733‎ ‎10 093‎ ‎18 008‎ ‎24 239‎ ‎20 397‎ 生铁(吨)‎ ‎5 000‎ ‎3 000‎ ‎50 000‎ ‎90 000‎ ‎218 000‎ 上表为1936~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下华北煤、生铁的生产量统计表。这一状况(  )‎ A.扰乱了国统区工业秩序 B.适应了侵华战争的需要 C.遏制了根据地经济发展 D.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解析:选B。材料中1936~1944年日本对华北煤、生铁进行掠夺,这成为日本维持其国内战时经济,支撑其对外侵略的重要依托,适应了侵华战争的需要,故选B项。‎ ‎3.(命题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策的调整)1939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禁止使用“蛮、夷、蕃”等词来称谓少数民族,同年9月行政院又下令禁止滥用“少数民族”一词,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国民政府此举旨在(  )‎ A.缓解尖锐的民族矛盾 B.践行“五族共和”的思想 C.加强其专制独裁统治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选D。题干中国民政府禁用“少数民族”,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抓住时间信息“193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希望团结少数民族来抗日,故选D项。‎ ‎4.(命题点: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下图为1937年的一场著名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B.是中共对日军的大规模出击 C.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D.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 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的地图可知,该战役是平型关大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选C项。‎ ‎5.(命题点: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下表为1942~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据此可知,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 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户数 抗战前 ‎36‎ ‎7.2‎ ‎28.4‎ ‎54.0‎ ‎5.0‎ ‎1.8‎ 减租后 ‎2.4‎ ‎6.7‎ ‎38.0‎ ‎47.0‎ ‎2.5‎ ‎3.4‎ 土地 抗战前 ‎29.5‎ ‎21.0‎ ‎29.5‎ ‎19.0‎ ‎0.8‎ ‎0.2‎ 减租后 ‎13.5‎ ‎17.5‎ ‎42.5‎ ‎22.5‎ ‎0.6‎ ‎3.4‎ A.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选B。由材料中地主和富农户数、土地减少,中农户数、土地均有所增加及贫农户数减少、土地增加等数据信息可知,减租减息政策削弱了封建地主依靠土地剥削农民的现象,故选B项。‎ ‎6.(命题点: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的影响)下面为1941年12月美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 B.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大国地位 C.美国利用中国进行反苏反共 D.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解析:选D。由材料“1941年12月”“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可知,中国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主力,国际影响力扩大,故选D项。‎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鄂尔多斯一模)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宣言。此后,东北义勇军一度达到50余万人,活动范围达100余县。东北抗日联军至1937年10月,发展到11个军,共3万余人。材料可以表明(  )‎ A.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于东北 B.东北民众开创了全民抗战局面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获得有力支援 D.国民政府积极组织对日作战 解析:选A。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积极抗日,军队人数不断增加,这表明中华民族的抗战开始于东北,故选A项。‎ ‎2.(2020·蓉城名校联盟联考)1932年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宣言中声称:“方今之急,首曰御侮”“至于绥靖剿匪……亦不容忽视”;会议决定“否认由日本武力压迫构成之东北伪政权”。这表明当时国民党(  )‎ A.全力围剿西北工农红军 B.积极应对日本的侵略 C.全力镇压各地反蒋运动 D.推行兼顾内外的政策 解析:选D。根据题干“方今之急,首曰御侮”“至于绥靖剿匪……亦不容忽视”“会议决定‘否认由日本武力压迫构成之东北伪政权’”可知,国民党既对外应对日本侵略,‎ 又对内剿共,推行内外兼顾的政策,故选D项。‎ ‎3.(2020·四川省教考联盟诊断性考试)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这些措施(  )‎ A.为持久抗战准备了物质条件 B.反映了围剿红军的意图 C.旨在削弱西南地方军阀力量 D.推动了西南工业的迅速发展 解析:选A。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对西南地区军工企业和交通的建设,再结合此时日本已发动局部侵华,所以这些措施应是国民政府在为持久抗战准备物质条件,故选A项。‎ ‎4.(2020·石家庄质检)1938年年初,日军为了打通津浦路,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扩大侵略,采取南北对进的方针。为此国民政府组织了会战,如下图所示。该会战(  )‎ A.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阻碍了沿海地区民族工业的内迁 C.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D.迟滞了日军南下进攻武汉的速度 解析:选D。据材料及地图上的“台儿庄”可推断该会战为1938年的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歼敌一万余人,给日军以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故选D项。‎ ‎5.(2020·济宁期末)1938年1月22日,“蒋介石和阎锡山勉强批准了晋察冀边区的成立。在中共建立的敌后根据地中,它是得到中央政府正式承认的唯一的一个”。这种现象表明(  )‎ A.华北地区的抗日形势最为严峻 B.抗日战争影响中国的政治环境 C.民主政权开始得到国民党承认 D.国共两党合作扩展到军事领域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只承认一个敌后根据地,这种现象表明出于抗战需要,国民党有限承认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为边区政府,故选B项。‎ ‎6.[2020·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20世纪40年代初期,画家古元在延安创作了作品《青纱帐里》(如图)。对该作品的历史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建立 B.发动敌后人民力量抗日 C.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D.正面战场顽强阻击日军 解析:选B。“20世纪40年代初期,画家古元在延安创作了作品《青纱帐里》”描绘的是人民群众抗日的故事,故选B项。‎ ‎7.(2020·青岛一模)1943年1月,晋察冀根据地进行新一届边区行政委员会选举。新当选的委员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人士、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不包含国民党顽固势力)占三分之二。这一现象(  )‎ A.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策略 B.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C.扩大了反封建的群众基础 D.反映了阶级矛盾日益缓和 解析:选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坚持长期抗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三制原则”,题干所述的就是这一原则,其内容如下: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它起到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故选A项。‎ ‎8.(2020·福州质检)下表所示变化(  )‎ 陕甘宁边区绥德义合区1942年阶级成分统计表 成分(据土地所有 量划分)‎ 土地革命前户数 土地革命后户数 地主 ‎14‎ ‎4‎ 富农 ‎65‎ ‎21‎ 中农 ‎352‎ ‎1 813‎ 贫农 ‎1 855‎ ‎1 026‎ 雇农 ‎311‎ ‎108‎ 其他 ‎10‎ ‎5‎ ‎——摘自曹占泉《陕西省志·人口志》‎ A.保障了正面战场的后勤补给 B.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 D.调动了中下层民众抗日积极性 解析:选D。“陕甘宁边区绥德义合区1942年阶级成分统计表”中,中农的人数明显增加,贫农、雇农的人数明显减少,这有利于调动中下层民众抗日积极性,故选D项。‎ ‎9.(2020·潍坊一模)‎ 开始时间 代议机关名称 ‎1934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3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年5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1938年11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945年10月 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上表反映的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解析:选B。根据“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等信息可知,“1934~1936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1937~1938年”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共领导的广大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由此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源于国内矛盾的变化,故选B项。‎ ‎10.(2020·唐山一模)1944年春天,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中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问题”。这反映出(  )‎ A.报纸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中学生交流的重要媒介 B.美国中学更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C.中国中学更注重政治导向和学生家国情怀培养 D.社会背景的不同对于学生阅读报纸的影响极大 解析:选D。1944年中国正在经历抗日战争的决胜阶段,美国本土相对稳定安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学生阅读报纸的影响较大,故选D项。‎ ‎11.(2020·银川一模)抗战时期,中国外交已经超越反应式外交,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旧的国际秩序崩解的过程中,中国抓住了机会,由一个旧体系中的弱者成为新的国际体系的参与缔造者。这说明二战时中国(  )‎ A.外交的主动性前所未有 B.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缔造者 C.国际地位得以空前提高 D.外交由反应式转变为主动式 解析:选C。由材料“中国外交已经超越反应式外交,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由一个旧体系中的弱者成为新的国际体系的参与缔造者”可知,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C项。‎ ‎12.(2020·武昌区元月调研)阅读《1937~1945年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简表》:‎ 时间 日本陆军 总师团数 在中国 师团数 在太平洋及 东南亚师团数 ‎1937年年底 ‎24‎ ‎21‎ ‎/‎ ‎1939年年底 ‎40‎ ‎34‎ ‎/‎ ‎1941年年底 ‎51‎ ‎35‎ ‎10‎ ‎1942年年底 ‎70‎ ‎37‎ ‎15‎ ‎1945年 ‎168‎ ‎53‎ ‎44‎ 据此可知(  )‎ A.中国战场自始至终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 B.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日本的对外侵略重点从中国逐渐转移到东南亚 D.抗日战争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解析:选B。表格信息表明中国成为牵制日军的主要力量,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临沂期中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本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朝鲜,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我朝抚绥藩属,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擅令革政之理。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摘自《光绪皇帝宣战诏书》‎ 材料二 朝鲜乃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摘自《日本明治天皇对中国宣战诏书》‎ 材料三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这一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满蒙政策”所必然采取的行动,日本帝国主义者宣传“这次冲突是奉天北大营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道所引起的”,这完全是骗人的造谣!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这些话!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能占据满洲,完全是国民党军阀投降帝国主义的结果。只有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只有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政府(苏维埃政府)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府。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 ——中共的《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 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931年9月19日)‎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宣战诏书在舆论宣传方面的差异,并分别加以评论。‎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1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并说明“9·19宣言”发表的意义。‎ 答案:(1)差异:中国认为中朝为藩属关系,依据传统出兵,属于内政问题;日本借口朝鲜是独立国家,依据条约出兵,属于国际争端。评论:清政府对近代外交不够谙熟,在舆论上处于被动;日本利用国际法和欺骗手段博取列强同情,使舆论倒向日方。‎ ‎(2)形势:世界经济政治危机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共矛盾尖锐。意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谴责了国民党政府的软弱;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严正立场和坚强意志;有利于发动群众抗日。‎ ‎14.(2020·中原名校质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从1941年5月至战争的结束,援华的租借物资及劳务总计8.46亿美元,其中各种军用装备价值5.17亿美元,另外还有经济贷款6.98亿美元。美国对中国人员方面的援助,最显著的是陈纳德的飞虎队,他们在开辟驼峰航线、对抗日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曾分4次向中国提供借款1 800万英镑。‎ 为保卫滇缅公路和支援英军作战,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下旬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使中国军队扬威于异域。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 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及滇西,取得胜利,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杨天石《抗战时期中国与美、英、苏 三大国的关系》等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信息具体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中国战场、入缅作战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等;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中国战场减轻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从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提取牵制日军配合盟军作战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信息具体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信息: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明:美、英、苏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反映了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苏联能够避免两线作战,也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中国不仅在国内坚持抗战,还开辟了境外战场。为了保卫滇缅公路,履行对盟国的义务,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之后,中国与盟国在缅甸战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作战不仅支援国内正面战场的作战,还减轻了盟军在印缅地区和太平 洋地区的压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 示例二 信息: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 说明:为了保卫滇缅公路,履行对盟国的义务,援助英军,中国在国内抗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派出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之后,中国与盟国在缅甸战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作战不仅支援了国内正面战场的作战,还减轻了盟军在印缅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压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