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和科教文化单元综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和科教文化单元综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 一、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阶层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目的明确: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3.层次鲜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思想文化”(民主和科学)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发展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教训,继承发展的。‎ ‎[针对训练]‎ ‎1.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 12‎ 高考总复习 A.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 B.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C.“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 D.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 解析:选D。根据材料“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可知,洋务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新旧交杂,故选D项。‎ 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征与主要表现 时间 阶段特征 主要表现 ‎1949~‎ ‎1956年 深受苏 联影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 ‎1957~‎ ‎1966年 曲折中 前进 ‎(1)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 ‎(2)1964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发射了一枚中近程导弹 ‎1966~‎ ‎1976年 遭受严 重挫折 ‎(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 ‎(2)高考制度被废止,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3)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改革开 放以来 全面 繁荣 ‎(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 ‎(2)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3)“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针对训练]‎ ‎2.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 A.缺乏人才         B.缺少技术 C.开局不利 D.迎难而上 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也对中国实行技术上的严密封锁,从而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在严峻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故选D项。‎ 12‎ 高考总复习 三、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项目 思想 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不同点 所处 时代 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 发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时 主要 任务 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压迫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理论 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体 影响 召唤了法国大革命 召唤了五四运动 深远 影响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局限 方面 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唯心成分 前期没有同劳动人民相结合;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相同点 背景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内容 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之无愧地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拓展训练]‎ ‎(2020·博雅闻道质量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验与理性两方面,18世纪更强调理性,以理性来考察一切。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么18世纪就是“我在故我思”,18世纪成了“以头立地”的理性的世纪。启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17世纪后在近代科学精神感召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在有社会前,人即处于自然状态,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同样,自爱、自由也是每个人应享受的自然权利。启蒙运动者以此反对第一、第二等级,主张人人平等。拉美特利强调人是机器,王公贵族概莫能外,目的也在于此。得出人的“自然状态”,显然体现了近代科学的分析和还原方法,由“自然状态”进而得到的启蒙运动理念,成为人类行为普适的底线(并不是全部)。‎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 12‎ 高考总复习 材料二 科学精神被引进和大规模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科学传播突破了科学的物质层面和科学方法的局限,开始出现了科学精神层面的内容,科学精神由此进入了中国科学的殿堂。在新文化运动的诸多传播者中,以《新青年》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家和以《科学》月刊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起了主导的作用。由于背景和理论旨趣的不同,这两股主力科学传播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然科学家致力于阐明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观,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而系统地揭示了科学精神丰富而深邃的意蕴。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人文思想家,更注重运用科学精神改造文化,开启民智,并通过传播科学来推进中国的民主。科学派和人文派的科学传播者都触及了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总体上说,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者,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作用。‎ ‎——摘编自张炎、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中所体现的近代科学精神并指出其作用。‎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体现的科学精神,据材料一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从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影响等方面归纳。‎ ‎【尝试作答】                                     ‎ ‎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传播科学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科学思想、精神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从侧重点不同分析;第三小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尝试作答】                                     ‎ ‎                                    ‎ 答案:(1)科学精神:崇尚理性;顺应自然。作用:推动启蒙思想家破除迷信,宣传人人平等;为启蒙思想家构建理性社会提供了帮助。‎ ‎(2)相同之处:都以科学思想为武器反对迷信与专制;都崇尚科学精神。不同之处:启蒙思想家把科学思想加以改造并融会贯通,为实现民主服务;新文化运动则分为两大阵营,即人文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其传播科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原因:启蒙运动目标相对单一,即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新文化运动目标相对复杂,一方面要在自然科学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普及科学,另一方面还致力于实现真正的民主。‎ 注意区分答题术语及解答技巧 ‎(1)指出与举出: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没有限定时间空间,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二者区别在范围上,前者范围相对小,‎ 12‎ 高考总复习 后者相对宽泛些,但都有精炼地概括解答历史事实或者结论的意思。‎ ‎(2)归纳与概括: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事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由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求把历史现象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二是简明扼要的归纳。‎ ‎(3)说明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多用“表明”),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多用于材料解析题),同时“表明”还有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特点。  ‎ 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大观点 ‎【史界观点】‎ 观点一 “冲击—回应”模式 费正清教授认为: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僵死。而西方则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这就是所谓的“冲击—回应”模式。‎ 观点二 “中国中心观”模式 这一模式与“冲击—回应”模式是对立的理论体系。美国卫斯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柯文认为:“冲击—回应”模式是“帝国主义”论,具有很强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色彩,扭曲了中国的历史事实。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核心概念是必须以中国为中心。他认为,传统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形态和展开过程,社会内部张力会不断地为自身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因而不必把它看成是“西方历史之实际或理论上的延续”。‎ 观点三 “传统—近代”模式 历史学家陈君静认为:“传统—近代”模式是指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因此中国近代史也将按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他认为:中国历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 观点四 “帝国主义”模式 历史学家何平等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百年来社会崩解、民族灾难、无法发展前进的祸根。这即是“帝国主义”模式。‎ ‎【争鸣感悟】‎ 有关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种观点应联系中国历史的具体情况,摒弃西方对中国史旧有的研究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性”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真 12‎ 高考总复习 正深入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现历史。从这个角度讲,任何只持“西方中心观”或“中国中心观”的观念,都是片面的。研究近代中国必须“抛弃中心和边缘的观念,无论这个中心是位于欧洲还是位于中国”。‎ 单元质量检测(十三)‎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 A.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 B.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 C.大力引介西方先进科技 ‎ D.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可知,思想上洋务派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在维护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文化启蒙的角度讲,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前奏曲,故选A项。‎ ‎2.1874年由江南制造局编译馆译刊的《四裔编年表》被认为是晚清第一部专门介绍西方历史的年表体著作。该书将中国传统的王位、年号和干支等纪年方式与西方公元纪年方式结合在一起,以中西结合的方法记载相同时间世界上不同地区发生的历史大事。这一方法(  )‎ A.突破了传统夷夏观念 B.融合了中西不同时间观念 C.推广了西方纪年方式 D.接受了近代世界空间知识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该书将中国传统的王位、年号和干支等纪年方式与西方公元纪年方式结合在一起,以中西结合的方法记载相同时间世界上不同地区发生的历史大事”可知,该书的编译方法融合了中西不同的时间观念,故选B项。‎ ‎3.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  )‎ 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 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国内维新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仍在试图通过宣扬西学中源等方法促成国内的西学普及和政治变革,故选B项。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言人的康有为不可能主张维护封建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康有为并没有提及制度变革,‎ 12‎ 高考总复习 排除C项;近代主张全盘西化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排除D项。‎ ‎4.(2020·湖南衡阳二模)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 A.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解析:选B。据题干中孙中山评价新经济政策“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故选B项。‎ ‎5.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  )‎ A.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 B.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 C.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D.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解析:选A。据材料“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可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训,意图用社会主义注重民生的思想来对中国即将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补充与发展,防范大资本家的发生,故选A项。‎ ‎6.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  )‎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选B。由材料“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故选B项。‎ ‎7.1907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这说明(  )‎ A.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 B.国人对科学思想推崇备至 C.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 12‎ 高考总复习 D.鲁迅否定“科技救国”论 解析:选A。20世纪初,唯科学主义思潮在世界泛滥,亦波及中国文化思想界,科学对立面是迷信,推崇科学则要批判迷信,对此,众多国人不加辨析地盲从之。题干中鲁迅的这段话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发表的,这说明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国人对科学思想推崇备至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鲁迅并没有从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的角度去论述,故C项错误;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并没有否定“科技救国”论,故D项错误。‎ ‎8.1930年,国民党人王正之撰文反驳胡适时论及当时对新文化运动的两种定义:一种是胡适的新文化,反对固有道德、“白话文学而已”;另一种则是共产党人(陈独秀)的标准,“无产阶级的文学”“把所谓资本家来打倒,把所谓大地主加以放逐”。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内部思想对立严重 B.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C.思想流派多元化明显 D.注重民主与科学的宣传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一种是胡适的新文化”“另一种则是共产党人(陈独秀)的标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多元而非对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排除D项。‎ ‎9.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民生主义,反对少数人操纵土地所有权,操纵国计民生;强调改善农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这说明孙中山(  )‎ A.支持建立共产主义 B.实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联合工农展开革命 D.决定发动北伐战争推翻军阀统治 解析:选C。依据材料“强调改善农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联合工农展开革命,故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可能支持建立共产主义,A项错误;孙中山没有实行土地改革,B项错误;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发动的,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10.(2020·福建泉州二模)1927年年初,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这一思想(  )‎ A.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 B.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丰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 12‎ 高考总复习 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解析:选C。题干反映的是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这一思想为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丰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故选C项。‎ ‎11.1944年7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说:“我们十分注意倾听人民的意见。我们通过村、乡镇、区、县的群众大会,也就是我们区域内任何地方的群众大会……总是能发现群众的真正意见。”这反映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扩大 B.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健全 C.解放区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群众路线得到基本贯彻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中“我们十分注意倾听人民的意见”“发现群众的真正意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群众路线的贯彻,故选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扩大”与材料“发现群众的真正意见”强调内部关系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发现群众的真正意见”强调内部关系,“群众大会”不等于民主政权,排除B项;“十分注意倾听人民的意见”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但材料未涉及是否实现了,排除C项。‎ ‎12.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道:请读者们看一看孙先生的遗嘱吧,他在那里谆谆嘱咐人们的,不是叫人们把眼光向着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而是叫人们“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苏联)”。孙先生有了经验了,他吃过亏,上过当。我们要记得他的话,不要再上当。毛泽东此论(  )‎ A.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 B.旨在宣传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威望 C.反映出中国抗战主要获取的是苏联支援 D.指出了20世纪60年代外交形势的特点 解析:选A。题干材料“叫人们‘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苏联)’。孙先生有了经验了,他吃过亏,上过当。我们要记得他的话,不要再上当”体现了向苏联学习的思想,故选A项。“请读者们看一看孙先生的遗嘱”没有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排除B项;“孙先生的遗嘱”不涉及抗战内容,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外交形势”中苏关系恶化,不符合孙中山的遗嘱,排除D项。‎ ‎13.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 A.彻底改造旧教育 B.对教育拨乱反正 12‎ 高考总复习 C.提高了教育质量 D.收回了教育主权 解析:选D。材料体现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与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学校,说明新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故D项正确。‎ ‎14.‎ 年份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中等职业教育 ‎ ‎675 ‎ ‎620 ‎ ‎601‎ ‎593 ‎ 普通高中 ‎ ‎823 ‎ ‎797 ‎ ‎797 ‎ ‎803‎ 上表为2013~2016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单位:万人)统计表。据此可知,我国(  )‎ A.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措施 B.在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C.教育改革放缓和迟滞中等教育发展 D.对高校建设力度加大 解析:选A。据表格可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两项工作基本趋稳,共同发展,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教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排除B项;招生人数基本稳定,说明两项教育工作运行平稳,排除C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均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 材料二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内容、目的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社会 12‎ 高考总复习 环境、政治秩序、思想状况、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国家统一、民族认同、世界文明发展等方面回答。‎ 答案:(1)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2)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6.(2020·卓越名校联盟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时期和文本(传奇、话本、小说、戏曲、影视作品)‎ 唐传奇《李黄》和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 ‎ 明代冯梦龙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和清代方培成戏曲《雷峰塔》 ‎ ‎1924年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和1943年田汉京剧《白蛇传》(1958年修改)‎ 改革开 放以来 人物形象特点 白娘子 令人恐惧的蛇精 向往世俗婚姻生活、贤妻良母、精通商道 ‎ 悬壶济世、自由婚恋、救济贫弱的“新女性”‎ 不同的文本对三个人物的描写各有不同,重视对人性不同角度的刻画,影视形象年轻化 许仙 ‎ 出身将门或仕宦家庭 ‎ 经营药材生意、趋利避害、自私薄幸,法海收伏白娘子后表示忏悔 ‎ 勇于抗争、追求爱情的“战斗者”‎ 法海 ‎ 正义除妖人、慈悲渡众者 封建势力的代表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 ‎ 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首先,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阐述,一般来说,选取一个人物可以阐述得更加透彻,之后从各个时代来说明变化。可选取许仙,首先我们对许仙的形象进行概括,之后从唐代、明代、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围绕形象进行阐述。‎ 12‎ 高考总复习 ‎ 也可选取白娘子、法海,阐述思路类同许仙,只是我们阐述时要特别注意紧扣形象来谈,并结合四个时代来阐述。‎ 答案:示例:从许仙形象看时代演变。‎ 论述:许仙在唐朝传奇和宋代话本中是出身将门或仕宦家庭,而到了明清则是经营药材的生意人,商人成为明清小说的主人公,而且许仙趋利避害、自私薄幸,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白蛇故事向世俗化发展。这表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社会上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松弛的趋势,商人地位相应提高,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地位的认识。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逐利、崇尚经商致富的风气;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启导了明末个性解放的潮流;但从许仙“忏悔”和法海始终是“正义除妖人”的形象特点来看,明清文学中的白蛇故事体现的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主题,对民众的教化意味更浓。近代时期,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自由平等,反帝反封建逐渐成为一些文学创作的主题,到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宣传,这一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革命斗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白蛇故事更多地被赋予革命者反抗封建势力的内涵,与古代流传的白蛇故事“因果善报”主题已有明显不同,许仙的“战斗者”形象是无数旧社会革命者的化身,以衬托出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新思潮的涌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多的是为满足个人情感,因此,不同的作家对白蛇故事进行了个性化的改造以适应不同人群的精神需要,许仙形象也呈现出多面的特色。‎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