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邓小平曾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说明(  )‎ A. 科学技术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 B. 邓小平重视军工源于其军人出身 C. 科技实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 D. 新中国军事工业领先于其他行业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科技实力对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影响,故C项正确。 A项中的绝对说法错误,应排除。 B项明显不符合题干主旨,应排除。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军事工业领先于其他行业,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科技实力对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的分析理解。 本题以邓小平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科技实力对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双百”方针是指(  )‎ A. 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B. 在全国办好100所大学,建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C. 在全国重点帮助100个特困生,建100所希望学校 D. 文艺上“百花齐放”,科技上“百家争鸣”‎ ‎【答案】A ‎【解析】“双百”方针是指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基础题,难度较低。 ‎ 3. 伽利略被誉为“天上的哥伦布”,是由于他(  )‎ A. 推翻了天主教会“地球中心说” B. 提出日心说,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C. 提出行星运行三定律 D. 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 ‎【答案】D ‎【解析】抓住哥伦布的功绩在于发现新大陆,而伽利略与其的相同点在于发现新星,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 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1. ‎1964年,中国的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对此陈毅元帅也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这一科技成果是(  )‎ A. 国产第一辆汽车下线 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 D.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五计划(1953--1957)期间中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1973年中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的识记情况,属基础题,难度不大。 ‎ 2. ‎20世纪最后一期《时代》周刊,评出一位“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据你推断,这个“世纪人物”应是(  )‎ A. 爱因斯坦 B. 牛顿 C. 达尔文 D. 爱迪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最后一期《时代》周刊,评出一位“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世纪人物”应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因为是犹太人受纳粹迫害,成为政治难民。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能装换公式,设计出了原子弹, 相对论即进一步揭示了宇宙之谜。B C D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相对论,具体考查殖民扩张与掠夺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 本题考查相对论的内容和意义,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相对论诞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 3. 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 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 C.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答案】B ‎【解析】A.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体现的就是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故排除; B.本项错在“所有”二字上,过于绝对,符合题意,故正确; C.由于按军功授爵,大大提高了将士的作战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故排除; ‎ D.先秦实行的是世官制,按照血缘分配政治权力,而现在实行的按军功授爵,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内容。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耕织 C. 按军功授爵 D. 建立县制 ‎【答案】D ‎【解析】A.该题考查商鞅变法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措施,本项属于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故排除; B.属于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故排除; C.项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故排除; D.推广县制使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侧重于考查的其影响。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 商鞅变法中直接保障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是(  )‎ A. 推行重农抑制商政策 B. 按功授爵 C.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D. 建立县制 ‎【答案】C ‎【解析】A.本项也能体现了对地主阶级的支持,但是不是最佳选项,不是从根本上进行的分析,故排除; B.本项和地主阶级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是直接反应地主阶级利益的,故排除; C.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最能满足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正确; D.本项也和地主阶级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是直接反应地主阶级利益的,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内容。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是从经济基础上保障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也会极大地提高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培植了大量的地主阶层。除此之外,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3. 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表示主权的两词组合而成。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这一语言现象所表明的历史本质是(  )‎ A. 民主这一词汇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 B. 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 C. 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 D. 民主一词就是人民掌握主权的意思 ‎【答案】B ‎【解析】“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可知雅典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故B正确; ‎ AD是对题干现象的理解,没有把握实质,排除; C说法绝对化,仅民主一词不能说明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 1. 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有(  ) ①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②大大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④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梭伦改革只是缓解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并没有根本上解决,故①错误; 梭伦改革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废除债务奴役制,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这些都产生了积极地作用,故②③④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结果和影响,在早期的雅典城邦,广大平民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尖锐,梭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改革国家权力机构,鼓励发展工商业。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雅典城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促进了雅典社会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创立了适合民主制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 2. 史书曾称颂北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推行均田制 B.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C. 实行三长制 D.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可知这是孝文帝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也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的掌握,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 3.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 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D. 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 ④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 1. 电视剧《北魏冯太后》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 A. 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 B. 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 C. 冯太后病逝于洛阳 D. 冯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重大举措,时间是495年,而冯太后早已于490年去世,故不可能病逝于洛阳,故C项符合题意。 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冯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在孝文帝改革的前期都有可能发生,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需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冯太后去世的时间的识记。 本题以电视剧《北魏冯太后》为切入点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 2.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 均输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青苗法 ‎【答案】C ‎【解析】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方田均税法要重新丈量土地,从而确定赋税的征收额度,这必然会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故C正确; ABD三项举措与此特征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王安石变法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对其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②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③王安石变法的性质;④王安石变法目的;⑤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即评价;⑥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及启示和教训。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是高考中热频考点,需要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 ‎ 3.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有(  ) ①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 ②遭到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③利息偏高,农民负担沉重 ④触及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通过限制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来扩大税源,因此排除②④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内容。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 B.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 政令不通,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 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答案】A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最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变法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最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掌握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最主要原因”,结合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 2. 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 ①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 ③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联系史实可知,材料中“由政府拨出巨款”可见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 “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这表明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从“半年出息一分”可见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作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 3.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 反对科举制度 B. 重视封建伦理道德 C. 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D. 认为品行比学识更重要 ‎【答案】C ‎【解析】王安石之所以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说明他已发现科举制存在弊端,为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改革科举制度是把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故C正确; A与史实不符,排除;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王安石变法,结合今天的教育,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考试内容: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②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遵循原则:择优录取。 ‎ 1. 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正沿着资本主义轨道快速发展 B. 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社会进步 C. 黑船来航对日本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D. 幕府的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A.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国内幕府统治的阻碍,所以符合题意,故正确; B.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的阻碍了国内的发展,故排除; C.美国的黑船来航,侵略日本,对日本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故排除; D.幕府的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激化了国内的矛盾,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侧重于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 A. 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D.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B ‎【解析】明治维新中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经济,经济中的重要措施是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正确; A项说的是政治改革,排除; C项和新兴地主阶级关系不大,是发展工业生产,排除; D项是思想上,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3.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的近代天皇政治体制的标志是(  )‎ A. 幕府统治被推翻 B. 明治维新开始 C. 明治维新期间自由民权运动掀起 D. 《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答案】D ‎【解析】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的颁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故选 D.ABC三项均不是从宪法的颁布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侧重于考查的是其意义。 近代国家政体的建立都是通过宪法的颁布确立的。英国颁布了宪法性文件《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是通过1787宪法确立的;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是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的。 ‎ 1. 政府颁布法令,废除武士特有的象征身份的发型和佩刀特权,定西式礼服为官员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西餐馆纷纷开业,以前人们不食用的猪肉、羊肉被端上餐桌,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东京银座大街两侧的欧式建筑和瓦斯路灯格外引人注目,成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有轨马车、人力车与火车一起,取代了骑马和乘轿子,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这反映了(  ) ①明治政府在西方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措施 ②日本从政治到日常生活习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③是日本社会进步的表现 ④照搬照抄西方应该否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废除武士特有的象征身份的发型和佩刀特权,定西式礼服为官员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西餐馆纷纷开业,以前人们不食用的猪肉、羊肉被端上餐桌,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东京银座大街两侧的欧式建筑和瓦斯路灯格外引人注目,成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有轨马车、人力车与火车一起,取代了骑马和乘轿子,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表明明治政府在西方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措施,日本从政治到日常生活习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是日本社会进步的表现,故①②③正确; ④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废除武士特有的象征身份的发型和佩刀特权,定西式礼服为官员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西餐馆纷纷开业,以前人们不食用的猪肉、羊肉被端上餐桌,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东京银座大街两侧的欧式建筑和瓦斯路灯格外引人注目,成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有轨马车、人力车与火车一起,取代了骑马和乘轿子,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治维新,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 2. 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明显的特点是(  )‎ A. 私人投资 B. 国家投资 C. 外资投入 D. 国家扶持 ‎【答案】D ‎【解析】从改革的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内容看,日本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除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政府采取赠送、优惠转让等政策,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故D正确; A项明显错误,日本的发展经济的手段大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排除; B 项错误,国家投资兴建了一大批的新兴工业,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又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私人,排除; 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明显的特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明治维新,西方工业化是在私人资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得到壮大。日本明治维新首要的目的是摆脱外国的侵略,发展经济,因此采用了国家的手段,通过低价转让的方式,扶植了一大批的大财阀。 ‎ 1.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产生的作用或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质变 B. 彻底铲除了封建残余势力 C. 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 D. 为亚洲国家提供了实现民族振兴的经验 ‎【答案】B ‎【解析】A.明治维新之后u,日本由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故排除; B.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思想,故正确; C.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由之前美国的殖民地变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故排除; D.日本的振兴为亚洲的其他国家实现民族独立提供了借鉴,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治维新,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影响。 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 军事准备不足 B. 政治经验短缺 C. 思想理论肤浅 D. 经济基础薄弱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失败,主要归因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不够强大,亦即经济基础的薄弱,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资金准备不足,缺乏原始积累;技术和人才准备不足,从手工劳动直接进入机器大生产,存在技术和人才上的空白;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观念的消积影响。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 3.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谈到:“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下列能体现上述思想的著作是(  )‎ A. 《天下郡国利病书》 B. 《海国图志》 C. 《孔子改制考》 D. 《文学革命论》‎ ‎【答案】C ‎【解析】《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思想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而作,与”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相符,故C正确; A是顾炎武的,排除; B是魏源的,排除; D是陈独秀的,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的思想。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把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春秋之义,有理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而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 ‎ 1.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 提倡维新变法 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 宣传科学救国 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D ‎【解析】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由题干中的“中国并不在中央”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醒世歌》劝导近代中国人放弃传统的“天朝大国”思想,重新认识世界。由此推理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其他三项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得出。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考查维新变法思想思想的相关知识,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题干关键句子“中国并不在中央。” ‎ 2.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 A. 变法有群众基础 B. 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 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 变法表现了维新派勇于献身的精神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需要掌握戊戌变法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戊戌变法对中国思想方面的影响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的意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 1. 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  )‎ A. 经济模式 B. 议会 C. 教育制度 D. 统治制度 ‎【答案】B ‎【解析】“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可知“议郎”应是西方的议会。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内容。 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因为他们(  )‎ 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 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答案】D ‎【解析】维新变法前期的理论宣传方面维新派积极宣传开国会、定宪法,行民权,但在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放弃了这一主张其原因在于维新派希望在并无实权的皇帝的领导下推行变法,故他们向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侧重于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内容。 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②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③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建国之初,中国就是美国原子弹讹诈、威胁的目标…… 1957年10月15日,中苏导弹谈判协议在莫斯科签署。1960年7月,苏联政府宣布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且带走了所有重要图纸资料,同时停止原定设备材料的供应。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场“左”的冒进和自然灾害同时肆虐而造成的饥馑,蔓延全国。刚刚起步的核导弹事业,笼罩在重重阴影中。不幸和挫折接踵而来……不仅建设物资供应困难,就连人们正常的生活供应都难以为继,有的导弹部队存粮已经告罄…… 中央加强原子能工业的英明决策,极大地调动了核工业战线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激励着他们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奋力拼搏。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596”,源于苏联来信绝援的日子:1959年6月,成为我国自力更生的内在动力。 --张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始末》材料二这是一次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爆炸,这也是一次符合中国国际地位的爆炸,这也是一次更好促使核平衡的爆炸。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中国政府宣布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第一个有核国作出如此承诺,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个。中国跨过核门槛,从此不再屈从别人的“船坚炮利”,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被压抑的民族自尊,也随之释放。 --《1964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材料三 1966年10‎ 月,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元帅亲临马兰视察,看望了基地广大官兵。他在讲话中指出:“爆炸原子弹,它所产生的巨大威力来自不知强大多少倍的精神原子弹,这个伟大的力量正在引起强大的连锁反应,强烈地震动着世界。” --马国惠少将《浅谈“马兰精神”》‎ 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背景。(不准摘抄材料原文)‎ 综合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 ‎【答案】【小题1】(1)通过材料中”1960年7月,苏联政府宣布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且带走了所有重要图纸资料,同时停止原定设备材料的供应。““中国就是美国原子弹讹诈、威胁的目标”“那场“左”的冒进和自然灾害同时肆虐而造成的饥馑,蔓延全国。刚刚起步的核导弹事业,笼罩在重重阴影中”“中央加强原子能工业的英明决策”“源于苏联来信绝援的日子:1959年6月,成为我国自力更生的内在动力”得出答案; (2)通过材料中“这是一次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爆炸,这也是一次符合中国国际地位的爆炸”“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被压抑的民族自尊,也随之释放”“爆炸原子弹,它所产生的巨大威力来自不知强大多少倍的精神原子弹,这个伟大的力量正在引起强大的连锁反应,强烈地震动着世界”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1)美国的核战争威胁;苏联的帮助以及后来的背信弃义;经济困难和物资不足;中央的大力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奠定了基础。‎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中共研制原子弹的背景,答题的关键是从中国国内背景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出发。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成功的影响,答题的关键是从国际方面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国内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光武(帝)建国伊始即以黄老无为作为治国思想,“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致力于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光武深知,要真正与民休息,就必须把国家的战争体制转向经济建设体制。《后汉书•光武纪下》曰:“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 材料二 光武以“柔”为主的边防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从而使东汉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汉书•刑法志》称:“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光武中兴”其实与光武的边防政策密不可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东汉初期军制改革与其边防政策》‎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光武帝在建国初期进行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不准摘抄材料原文)‎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光武帝进行改革的意义。‎ ‎【答案】【小题1】(1)通过材料中“(汉)光武(帝)建国伊始即以黄老无为作为治国思想”“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致力于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武以“柔”为主的边防政策的实施”进行归纳和总结; (2)结合材料所给的内容“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从而使东汉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光武中兴”其实与光武的边防政策密不可分”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光武帝改革的影响。 故答案为: (1‎ ‎)措施:政治上,以“无为而治”为治国思想,废除王莽时的严刑酷法,实行省刑轻法;经济上,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民族关系上,实行以“柔”为主的边防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稳定;使东汉初期迅速将国家的战争体制转向经济建设体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缓和,为东汉初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环境;促进了“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光武帝采取的措施,答题的关键是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 (2)本题考查的是光武帝进行改革的意义,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中分析; 本题考查对汉光武帝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