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常熟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抽测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三阶段性抽测二 历史 2020.1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第 I 卷为选择题,第 II 卷为非选择题;满分为 100 分,考 试时间为 90 分钟。 2.请将第 I 卷选择题的答案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第 II 卷非选择题的答案用黑色钢笔 直接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 第 I 卷选择题(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王权分庭抗礼;但 是秦朝以后,总体上看,士大夫具有的独立人格逐渐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 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宗法纲常的束缚 C.专制制度的强化 D.科举制度的僵化 2.中书、尚书在两汉时期为少府所属机构,其长官虽掌管机要,但“去公卿甚远”。魏晋以 来,“浸以华重”。唐朝时“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表明 A.中书、尚书机构长官位尊权重 B.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中书、尚书令与公卿矛盾尖锐 3.明代有人在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时说: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以言视之, 则判然二耳……自公"致良知”之说兴,士之获闻者众矣,其果能自致其良知,卓然践之以 身否也?此人言论的本意是 A.倡导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学风 B.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 C.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 D.论证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共性 4.下表是 1840—1913 年中国棉布市场结构变化表(单位:百分比%)。其可以用来佐证 A.鸦片战争后棉织业普遍使用近代机器生产 B.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C.近代棉织业部门的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 D.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 5.下图显示了 19 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为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不同 C.表明中国更加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建制更先进 6.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B.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C.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7.《共产党》月刊创刊于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共出 6 期,在全国秘密发行。在创刊 号的《短言》中,陈独秀明确提出“跟着俄国共产党”,“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 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该月刊在当时所 起到的实际作用是 A.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冶主张 B.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第一次以书面形式传播了社会主义 D.对建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8.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民,称之为“两 权分离”。2016 年 11 月,政府又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 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这一变化 A.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B.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D.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9.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往往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图 ABCD 四个 选项中,与“主要是因国际因素”而引发的“GDP 增速放缓”相对应的“点”是 A.AB.BC.DD.D 10.佛罗伦萨人认为时间和生命像黄金一样宝贵。为了珍惜它们,1329 年,佛罗伦萨的城楼 上安装了最早的机械钟。这一现象说明 A.佛罗伦萨的钟表制造世界领先 B.佛罗伦萨人对黄金财富的追求 C.人文主义思潮对当地产生影响 D.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H.大多数学者认为,日本近代以来的民族扩张,是为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资金、 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 A.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B.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 C.全球史观的研究应用 D.日本近代化的特殊性 12.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 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13.在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下,1938 年 6 月 14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工 资工时法》。这部法案的主要条款包括每个美国工人每周最长工时为 40 小时,每小时最低工 资 40 美分;禁止使用 16 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 18 岁以下工人。关于最低 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这部法案的通过 A.有效缓解了美国工人的罢工斗争 B.有利于劳资关系的调整与缓和 C.成为罗斯福新政时代终结的标志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14.罗伯特•吉尔特在《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指出:“一个国家为了保持其支配地位, 必须将其资源用于军事力量、对盟国的财政支持、对外国提供援助以及同维持国际经济有关 的成本等方面……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加 困难,从而国际体系便进入了一个失衡状态。”这从一个侧面发映岀 A.美元已不再是世界上的主要货币 B.美国已经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C.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金融秩序 D.布雷顿森林体系势必走向崩溃的原因 15.“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对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的描述,往往 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由此可知,“他们”的作品 A.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B.如实地揭露社会黑暗 C.宣扬了理性主义精神 D.体现了对完美的追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题,第 16 题 12 分,第 17 题 10 分,第 18 题 13 分,第 19 题 10 分,第 20 题 10 分,共 55 分。 16-(12 分)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 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 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二(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 选人入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 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元史•食货志》 材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驟艘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 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体现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推行这一政策的理由。(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元政府在商贸领域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其主要目的。(3 分) (3)据材料三,指出明政府推行此措施的目的及实际影响。(3 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建社会后期政府商业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分) 17.(10 分)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中华民族、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 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直到现在,敌顽攻 进来的巨炮和重弹……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使我们)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 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 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著《农民抗战的发动》 材料二然而,这场战争是以觉醒了的中华民族为对手的战争,不是以蒋介石政府为对手 的战争,因此,即使汪精卫投降,即使蒋介石本身也动摇,但中华民族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 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日德战争都是以政府为对手的战争,因此,打败了敌军,就挫伤 了敌方政府的战争意志,变成日本的胜利。但在以民族为对手的战争,即使在个别的战斗中 战胜几百次,只要挫伤不了民族抗战的意志,就不能取得战争全局的胜利。 ——[日]井上清著《日本历史》 材料三欧洲各国以工人为主的各阶级人士组织了各种协会,以游行集会、罢工、抵制日 货等方式同情和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向中国赠送了大量药材等物品并派出救护队……从 1937 年至 1944 年,美、英、法等国向中国贷款分别约 10.478 亿美元,1.5 亿英镑,10.3 亿 法郎。全国抗战的头四年,对华主要援助国是苏联。苏联共贷给中国国民党政府 4.5 亿美元, 以供其购买苏式武器。 ——龚书铎编《中国近代史 1919——1949》 材料四 1942 年元旦,26 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由于美国的推荐与支持, 中国作为与英、美、苏并列的四大国之一领衔署名。随后,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 令,并于 1943 年 11 月代表中国政府前往开罗参加中、英、美三国首脑会议,共同商讨对日 作成事宜,并发表著名的《开罗宣言》,这是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席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 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重要的影响。 ——江沛著《世界化进程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全面侵华对中国民众的影响,并就中共的抗战路线进行说明。(4 分) (2)据材料二,比较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之处。以抗战史实证明材料二最后一 句话的正确性。(4 分) (3)据材料三、四,谈谈对“世界化进程中的中国抗日战争”的认识。(2 分) 18.(13 分)铁路业的发展是 19 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是由于两种需要而引起的。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 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 场所。那些在纺织业赚了大批财富的英国人,一旦他们付过了工人的工资并把一定数量的资 本再转过头来投入他们的工厂后,还保存了一部分剰余利润。他们希望从这部分利润再以体 面的、牢靠的方式赚点钱。铁路投资就成了解决他们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摘编自(美)罗伯特・ 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促使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 19 世纪末美国 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一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 加速运转。但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营运不足、成本上升、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 1893 年危机中全国 1/4 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4 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 85%。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铁路出现的“两种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需要” 出现的历史条件。(4 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铁路业的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小 论文。(9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 字左右) 19.(10 分)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 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 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 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 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陵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 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 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 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 果。(6 分)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 (4 分) 20.(10 分)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被称为“20 世纪的哥白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 世纪 30 年代,法拉第的发现激起了一系列发明的浪潮并最终引发了电气技术 革命,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叔叔也投身其中。1882 年,他们在国际电气技术展览会上推出了 自己的发电机和新式电话。在家里,爱因斯坦每天都能听到父亲工厂里“汽笛鸣叫”奏响的 劳动序曲,电枢和线圏成了这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手中的宠物。同时,他通过疯狂阅读掌握了 物理学和哲学的概貌,并在父辈工厂和中学、大学实验室获得了实际认识。凡此,在他那个 时代,有哪位物理学家曾在攀登顶峰之前将如此众多的必备前提集于一身? ——整理自(德)于尔根•奈佛《爱因斯坦传》 材料二 1905 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他在《物理学纪事》连续发表文章。此后,物 理学再也不是原来的物理学。……大多数情况下,前任的著作中冒出来的新问题总是要由下 一代的年轻学者来解决。哥白尼之后是开普勒,伽利略之后是牛顿,法拉第之后是麦克斯 韦。……(而)爱因斯坦既是自己的前任又是自己的后继者。他就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到 达目的地之后决定再跑一次。 ——摘自(德)于尔根•奈佛《爱因斯坦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传记作者所认为的爱因斯坦成才的“必备前提”。(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05 年爱因斯坦创造了怎样的物理学理论“奇迹”? 综合概括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6 分) 高三阶段性抽测 历史参考答案 2020.12 一、选择题: 题号 12345678910 答案 CCABABDADC 题号 1112131415 答案 ABBDA 二、材料解析题: 16 题 (1)主张:重农抑商。(1 分) 原因:制约游民(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富国强兵;拓展疆域。(3 分,任答 3 点得 3 分) (2)措施:设市舶都转运司;官府垄断对外贸易,严禁私人从事。(2 分) 目的:增加财政收入。(1 分) (3)目的:维护沿海地区的稳定。(1 分) 影响:走私贸易猖獗;寇患加剧。(2 分) (4)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 界潮流)。(2 分) 17 题 (1)影响:形成民族意识,投身全民族抗战。(2 分) 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 分) (2)不同:政府抗日失败,民族抗日成功。(2 分) 史实:正面战场四次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 分) (3)认识:一方面,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支持;另一方面,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做出巨大贡献。(2 分) 18 题 (I)“两种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投资。(2 分)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加速了资本积累。(2 分) (2) 论点(2 分)论据(史实)(6 分)论证(1 分) 铁路业是工业革命(工业化)的产物,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铁路业是 工业革命(工业化)的产物(1 分)①工业革命提高了产品和原料的运输需求,铁路可以满 足这一需求。(1 分) 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为修建铁路提供了资本。(1 分) ③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钢铁工业等技术进步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 分)①紧扣主题,观点准确、全面;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此处给分应具备以下条件:“论点”两方面答全;“论据”两方面至少各答出 2 点。 铁路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或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1 分)①铁路 运输有利于企业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获取工业原料。(1 分) ②铁路建设本身,拉动了工业生产。(1 分) ③铁路业的大规模经营,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1 分) 19 题 (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2 分) 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 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2 分) 20 题 (1)前提: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广泛阅读科学著作,打开研究视野;家庭影响;父辈工 厂与学校实验室的实际体验。(4 分) (2)“奇迹”:创立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示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 提出光量子假说,成功解释光电效应。(4 分) 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2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