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题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史纲要》(上)前两单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列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时间 文化命名 位置 发掘文物 前7000—前5000年 裴李岗文化 长江中游地区 以磨制石器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 前6500—前5500年 后李文化 山东地区 发现大量陶器、石器、骨器 前5800—前5400年 大地湾文化 甘肃及陕西地区 石英砸击技术产品 前5000—前3000年 仰韶文化 河南、陕西地区 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作物为栗和黍,陶器规整精美 A. 原始农耕生活已开始 B. 打制石器开始广泛使用 C. 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 D. 文明发展有了较高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处于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此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出现以粟为主的栽培作物,生活逐渐稳定,文明发展有了较高水平,因此D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中仅仰韶文化涉及原始农耕生活的信息,该选项不能完整的概况材料;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以磨制石器为主,不是打制石器开始广泛使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我国一处典型的早期遗址,从大汶口出土的两组墓葬随葬品对比来看:一组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这反映出 A. 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 私有制逐渐产生 C. 原始农业向前发展 D. 社会分工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墓葬随葬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悬殊较大,这表明私有制产生,已出现贫富分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为标志;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私有制的逐渐产生、贫富分化的出现,并未涉及原始农业的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我国古史传说中有烈山氏,其子柱,“能殖百谷百蔬”。“烈山”即放火烧荒。“柱”即挖眼点种用的尖头木棒。由此可知,烈山氏父子时期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可能是 A. 铁锸,铁锄 B. 青铜䦆 C. 石刀,耒耜 D. 曲辕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放火烧荒”、“挖眼点种用的尖头木棒。”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烈山氏主要使用石、木、骨、蚌农具,这一时期出现了原始农具耒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铁农具的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B选项错误,青铜农具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D选项错误,曲辕犁出现于唐朝。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下面是《夏小正》记载的各月份对应的物候现象简表(部分)。据此可知《夏小正》 A. 强调天文现象与农业密切相关 B.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C. 体现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 D. 注重对农事的时节安排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夏小正》依照天文、物候来安排农事,注重对农事的时节安排,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夏小正》注重对农事的时节安排,并未强调天文现象与农业的密切关系;B选项错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C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下图是西周青铜器(利簋)。该墓的主人是利,所以被称为利簋,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史实,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它的出土 A. 证明了商周时期中国天文学进步 B. 反出西周冶铁业比较发达 C. 表明甲骨文在西周已是成熟的文字 D. 为研究武王伐纣提供了史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利簋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史实,它的出土为研究武王伐纣提供了史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天文学的进步;B选项错误,利簋是青铜器,不能反映冶铁业的发展情况;C选项错误,利簋上的文字是铭文,不是甲骨文。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家谱也称族谱,主要记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与族谱相关的制度是 A. 礼乐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家谱”、“血缘关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明显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观念。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是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礼乐制是周朝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文化制度,与族谱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族谱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郡县制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春秋战国时期,服饰中出现了深衣(汉服的一种)和胡服并行不悖的现象。该现象 A. 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融合 B. 是内外服制度强化的结果 C. 消除了华夷间的隔阂感 D. 表明纺织业出现技术性革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汉服和胡服并行不悖,相互融合,缩短了胡人、汉人心理上的胡、汉差异,削弱了华夷之间的隔阂感,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融合,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内外服制度是夏商时期实行的国家结构和管理模式,与材料信息无关;C选项错误,华夷间的隔阂感并未因为汉服和胡服的并行而消除,该表述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汉服和胡服的并行不悖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春秋时期,晋国利用戎狄“贵货易土”的特点,用财货交换戎狄的土地。《吕氏春秋·异宝篇》记载,孙叔敖死前告诚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材料表明春秋时期 A. 井田制度开始瓦解 B. 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 C. 土地关系走向私有化 D. 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用财货交换戎狄的土地”、“保长有”等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的买卖和转让,土地关系走向私有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大量“公田”被抛弃,“私田”增加,井田制开始瓦解的信息;B选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于战国时期;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战争频繁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下图形象地描述了先秦时期某位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老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灾祸的里面隐藏着幸福”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位思想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孟子是儒家思想家,主张“性善论”和“仁政”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孔子是儒家思想家,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A. 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 B. 不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 C. 各家学说都具有较大实用性 D. 对后世影响领域比较宽广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信息可知,这强调的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对后世的多方面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错误,诸派思想内容需要后人创新;B选项错误,百家争鸣有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C选项错误,百家学派中既有兵家、农家等实用学派,也有离经叛道追求精神自由的道家等学派,并非都具有较大实用性。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秦王赢政读韩非子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赢政如此惊叹的主要原因是韩非子 A. 主张以严刑峻法教化百姓 B. 推崇削弱宗法观念 C. 提出了君主专制的构想 D. 主张实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作为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从君主集权的现实政治出发,为君主尽心竭力地谋划权利之道,将“法”“术”“势” 三种学说融于一炉,为君主制造了一套完备的专制独裁理论,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以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但教化百姓是儒家的思想主张;B、D选项错误,韩非子推崇削弱宗法观念,主张实行郡县制,但这不是秦王赢政如此惊叹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 A. 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 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C. 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D. 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享有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这侧重的是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都江堰的影响,不是成都平原的地位;B选项是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的部分表现,不能完整的概况材料;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都江堰工程的技术水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始置太原郡;秦始皇时,太原郡辖7县,秦朝的太原郡守 A. 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 B. 对上承受太尉命令 C. 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D. 可以任命郡辖县令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太尉是秦朝中央主管军事的官员,郡守并不承受太尉命令;C 选项错误,郡守需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不是向皇帝汇报工作;D选项错误,秦朝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郡守不能任命郡辖县令。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秦朝的丞相 A. 掌管全国军队 B. 把持中央人事任免 C. 职位可以沿袭 D.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事,故D正确。掌管军队是太尉,中央人事权在皇帝手中,官职不可沿袭,排除ABC。 15.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日:“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为此,秦王创立 A. 军功爵制 B. 符玺制度 C. 三公九卿 D. 皇帝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结合所学可知秦王为了实现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创立了皇帝制度,故D项正确。军功爵制创立于秦统一之前,故A项排除。符玺制度指的是我国古代关于公文用印与使用凭信等的规定。三公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BC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6.商鞅变法中国家干预经济,是为了确保以君主专制为轴心的国家政治制度,并且希望以此控制社会财富的流通,从而达到垄断物质资源配置的权力。下列措施能实现其意图的是 A.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C. 废井田,开阡陌 D. 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社会控制与经济整合思想,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全面干预,使国家垄断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资源,从而集中到战、农上去,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能够实现商鞅的这种意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不能实现材料中意图;C选项错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但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作为天子的皇帝是天下所有权力的中枢。为了政令畅通,建立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秦朝 A. 修筑直道 B. 修筑长城 C. 修灵渠 D. 设郡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之后,为了政令畅通,秦始皇下令建立了以都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直道,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长城是军事防御设施,不是交通网络;C选项错误,灵渠是秦朝时期修建的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不是以都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D选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汉武帝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置太学并设置郡国县学,公元前135年,又设五经博士使儒学上升为经学,这些做法 A. 反映出官学在汉朝兴起 B. 提高了儒学社会地位 C. 改变了汉朝的选官制度 D. 推动了儒法思想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太学和郡国县学教授的主要是儒学经典,从而使儒学教育被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就存在“学在官府”的教育特征,这些做法不能反映官学的兴起;C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选官制度,材料并未体现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儒法思想的结合。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起源于先秦的设铁官管理盐铁事业,在西汉初期曾中断,由于盐铁事业利大,在汉武帝时期实行全面的盐铁官营,这为西汉进行大规模对匈奴的战争提供了大量军费,但其也滋生了腐败。由此可知,盐铁官营政策 A.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 造成了汉代吏治混乱 C.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 解决了边彊民族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盐铁官营“为西汉进行大规模对匈奴的战争提供了大量军费”,这说明盐铁官营政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是汉武帝实行的“抑商”措施,不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选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滋生了一定的腐败,但不能据此得出其造成了汉代吏治混乱;D选项错误,盐铁官营并未使边疆民族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下表反映了汉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据此可知,汉代 时期 措施 “文景之治”时期 丞相的属吏丞相史出刺(监察)地方,诏令中要求丞相特别关注郡县吏治 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 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即十三个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是特设于最高行政长官机构中的专职监察官,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 A. 官僚体系趋向职业化 B. 监察范围逐渐扩大化 C. 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 D. 汉承秦制下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汉代监察从要求丞相特别关注郡县吏治到设立刺史负责监察辖区的郡县和封国,再到设立专职监察官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其监察范围逐渐扩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仅依据材料中监察体制的变化不能得出汉代整个官僚体系趋向职业化;C选项错误,汉武帝设立刺史,实现了监察权和行政权相分离,但无法完整地概括三个时期的变化信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刺史等都是汉代开始设置的官职,与汉承秦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葛洪《抱朴子》:“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葛洪在此评价的制度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可知葛洪在此评价的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以“孝廉”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家世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故BC两项排除。郡国并行制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排除。 22.汉武帝任用一些懂经济的人为官,例如用东郭咸阳为大农丞,领盐铁事,而桑弘羊以计算用事,侍中。东郭咸阳曾是齐之大盐商,弘羊除(任命)故盐铁家富者为吏。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 A. 发展商品经济 B. 完善选官制度 C. 提高商人地位 D. 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是汉武帝实行的“抑商”措施,并非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盐铁官营政策,与选官制度无关;C选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是汉武帝实行的“抑商”措施,不能提高商人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和当代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据此可知 A. 司马迁的记录最为真实可信 B. 班固的观点总体上持否定态度 C. 司马光的评价比较中肯客观 D. 当代学者的看法相对符合史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当代学者姜鹏客观的陈述了汉武帝的生平和策略,相对符合史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司马迁的记录最为真实可信;B选项错误,班固称赞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并非总体上持否定态度;C选项错误,司马光的观点总体上持否定态度,并非中肯客观。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4.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文学作品的部分内容:“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据此可判断,该作品的文学体裁是 A. 楚辞 B. 汉赋 C. 乐府诗 D. 唐诗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文学作品韵散兼行,规模宏大,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符合汉赋的特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楚辞通篇押韵,主要是抒情,发泄情感,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作品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唐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东汉初期,许多农民成为豪强地主的部曲、佃客,以致国家的户口册在姓名、年龄与数量等方面都不真实。为此光武帝命郡县实施“案比”“聚人田中”,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由此可知“案比” A. 瓦解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B. 提高了均田授田的准确性 C.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 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案比”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有利于国家对豪强地主隐匿的劳动力的控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瓦解”一词表述过于绝对,该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势力,并未达到瓦解的程度;B选项错误,均田制实行于北魏到唐前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不一定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6.下面是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它说明汉代 A. 造纸有完整的技术体系 B. 纸张的质量较高 C. 私营造纸作坊规模庞大 D. 纸的使用得到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造纸分为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揭纸等环节,技术体系完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纸张的质量;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是官营作坊还是私营作坊;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纸的使用情况,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7.有学者指出,正是这些周期的兴衰起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此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展示了连接汉、唐两大王朝的脉络线索,决定了“中国”“中华民族”的当时样态和后续基础。这一时期是 A. 先秦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秦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连接汉、唐两大王朝的脉络线索”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上及秦汉,下至隋唐,中古史上的一系列大事或趋势,如门阀士族、均田制、三省制度、北族汉化、法律儒家化、佛教中国化、古文经学、文学自觉等,基本上均在此时期呈现了从定型展开到消退终结的发展周期,符合题意,因此C选项正确。其他时期都不是连接汉、唐两大王朝的时期,不能决定“中国”“中华民族”的当时样态和后续基础,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8.从东晋中期到南朝,不论官、私都在持续不断地聚书,这是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围绕着书籍的不断聚集,各种类型的整理工作相继展开,具有学术总结性质的著作也大量问世。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造纸术的传播和发展 B. 南方政治秩序比较稳定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统治者对文化出版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晋中期到南朝,造纸业有了很大发展,纸张逐渐取代了竹简,不论官私,书籍聚集都越来越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长期和平环境的存在也是这一现象的原因,但不是使官私都能够大量聚书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主要对官方产生影响,不是官私都能够大量聚书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9.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浮华虚伪),盖不足存(录存、记载)”。材料反映出贾思勰 A. 主张农工商均衡发展 B. 生产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 C. “重农抑商”的思想 D. 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信息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思想,不能体现农工商均衡发展;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理论是生产实践的产物,依据材料不能得出贾思勰的生产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0.下面为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迁人人数地域分布图(单位:人) A.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交流 B. 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政治形势影响社会文化发展 D. 佛道发展冲击儒学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文学家大量迁出,迁入吴越地区的文学家数量较多。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局动乱导致的人口迁移,不是经济和文化交流;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的区域流动,与佛道的发展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1.东晋时期,卫夫人(传为王羲之之师)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等作品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这说明当时 A. 书法艺术离不开生活 B. 楷书成为官方字体 C. 字体演变是由圆到方 D. 楷书艺术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字是楷书的特点,说明楷书艺术已经出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是强调楷书艺术已经出现,排除A。材料强调楷书艺术已经出现,而不是楷书成为官方字体,排除B。C项说法与材料“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矛盾,排除。 32.下表是西晋时期将相大臣出身大族比例,这些现象 A. 表明世家大族控制了政权 B. 推动了士族集团的形成 C. 直接导致西晋政权的灭亡 D. 激化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晋初期,将相大臣出身大族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表明世家大族控制了政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西晋初期笼络世家大族巩固了士族门阀政治;C选项错误,內迁匈奴贵族的进攻直接导致了西晋政权的灭亡;D选项错误,将相大臣出身大族与各民族间的矛盾激化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3.渤海国自隶属唐王朝伊始,就大力学习中原先进的农耕生产技艺,使用铁铧、铁犁,或选用畜力耕田。这些举措客观上 A. 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 B. 实现了渤海地区与中原的均衡发展 C. 起到了开发边疆的作用 D. 推动了铁制农具在渤海地区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些举措使渤海国的农业生产得以迅猛增长,客观上起到了开放边疆的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渤海国引进中原先进农业技术,不是革新农业技术;B选项错误,渤海地区的发展落后于中原地区,两者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D选项错误,铁铧、铁犁等农具的使用表明铁制农具在渤海地区已经出现,不是推动铁制农具的出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4.下表为晚唐时期和宋太祖至钦宗年间科举出身者家庭占比情况。据表可知 A. 晚唐社会矛盾缓和 B. 北宋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C. 北宋统治基础缩小 D. 晚唐官员综合素质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科举出身者中等及寒族家庭占比较大,出身低微的士子能够通过科举制成功地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社会阶层流动频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晚唐社会矛盾尖锐;C选项错误,北宋时期科举出身者中等及寒族家庭占比较大,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D选项错误,科举出身与综合素质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5.口分田是唐代均田制下的一种份地,下表为唐代某时期有关口分田的法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口分田的推行具有灵活性 B. 均田制加剧了贫富差距 C. 口分田损害了地主的利益 D. 政府立法鼓励土地兼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规定口分田死后收回,但“为国献身者,口分田由子孙承袭”,“如果乐意迁往土地多的地方,也可以出售口分田”,这说明口分田的推行具有灵活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无主荒地,缩小了贫富差距;C选项错误,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并未损害地主的利益;D选项错误,唐朝政府并未立法鼓励土地兼并,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6.大一统的隋唐王朝采取了削弱士族势力的策略,“以文取士”。韩愈劝诫子弟:“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的天填之别,关键在于是否读诗书。据此可知,在唐代 A. 以文治国成为国家治理思想 B. “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已出现 C. 佛释道三教合流影响到家庭 D. 传统儒家道德的思辨体系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学问藏之身”、“关键在于是否读诗书”等信息可知,训诫子弟读书成为唐朝家训的重要内容,“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已出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以文治国成为国家治理思想是在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D选项错误,儒家道德思辨体系建立的标志是宋明理学的建立,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7.唐朝中央政府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有执行业务的部门,有可视为设计厅的部门,有可视为复核的机关。其中可视为设计厅的机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吏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中可视为设计厅的机构是中书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业务的部门;C选项错误,门下省是复核的机关;D选项错误,吏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部之一,不是三省的组成部分。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8.中国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牛耕,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耕犁都是长直辕犁,回转非常困难。这一局面得以改变开始于 A. 汉朝 B. 三国时期 C. 秦朝 D. 唐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把长直辕改为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因此D选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唐代,不是汉朝、三国和秦朝,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9.下图是朝阳纺织厂唐墓中出土的两件陶胡人俑。这两个陶俑的形象与《新唐书》记载的大食人俑相吻合;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食人俑和洛阳出土的三彩胡俑的形象基本一致。因此,该俑的族属很有可能为波斯人。这反映出当时 A. 兼容并蓄下的开拓精神 B. 中外交流的深入发展 C. 对外丝路贸易的纵深发展 D. 民族交融的不断深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大量波斯人来华并定居,反映了中外交流的深入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波斯人来华,不能体现唐朝兼容并蓄下的开拓精神;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外贸易的信息;D选项错误,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0.赵翼说:“军中火器,古已有之。《周官》有火射、枉矢之属,已肇其端。然燧象、火牛、赤壁之烧、秭归之火,皆以草木苇荻而灌脂,非火药制器也。至所谓炮者,则皆以机发石。”由此可出的史实是 A. 西周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B. 唐中期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C. 三国时期人们已懂火药配方 D. 火药技术掌握应晚于三国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之火、夷陵之战秭归之火都是依靠传统纵火手段造成的,并未使用火药武器,所以火药技术的掌握应晚于三国时期,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火射、枉矢”是以火射敌,不是火药武器,西周时期火药并未用于战争;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唐中期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赤壁之火、夷陵之战的秭归之火都是依靠传统纵火手段造成的,并未使用火药武器,不能得出当时人们已懂火药配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全选对给4分,少选给2分,多选或错选不给分) 41.在灭商以后,为巩固西周的统治,西周先后分封功臣,先代贵族、王室为诸侯,形成了众星月的局面。下列属于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的是 A. 晋 B. 卫 C. 鲁 D. 秦 【答案】AB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晋国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后改国号晋;鲁国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卫国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它们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因此ABC选项符合题意。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不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BC选项。 42.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已经传入中国 B.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C.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D.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答案】A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中信息可知,此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并且与儒家伦理相抵触,因此AC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教违背了儒家伦理,并非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故正确答案为AC选项。 4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下列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 迁都洛阳 B. 穿汉服、说汉话 C. 与汉族通婚 D. 弃汉姓 【答案】AB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因此AB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BC选项。 44.唐初继承了北魏租调制,同时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可以纳,或用布代替,史学上称为“以庸代役”。据此可知“以庸代役”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保证了农民劳动的时间 C.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 促进了纺织业的大发展 【答案】A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以庸代役”即交纳一定的绢或布代替服役。这一措施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保障。因此A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以庸代役”仍需交纳一定的绢或布,并未直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D选项错误,“以庸代役”并未促进纺织业的大发展。故正确答案为AB选项。 45.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字体,其中规定成为官方字体的有 A. 小篆 B. 楷书 C. 行书 D. 隶书 【答案】A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因此AD选项正确。楷书和行书都没有成为官方文字,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D选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