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校本作业课校本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校本作业课校本作业

高二历史(文科)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4课 日本明治维新 完成时间45分钟 编者:周如萍 审核:陈耿义 阮文华 ‎ 班级 姓名 座号 ‎ ‎1、(2015·江苏卷)“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米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2、(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五条誓文》‎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 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涩泽荣一被誉为整个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祖师爷。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涩泽子爵·话论语》‎ 请回答:‎ ‎(1)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五条誓文》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增强民族力量”的。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 ‎(3)椐材料三,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看法。(不得照搬材料) ‎ ‎3、(2015·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国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今后对于茶叶烟草等其他商品,均将逐年课征商品税,及至国家商品税岁入超过二百万元时,当按照商品税岁入之比例,于已实施改正之地区,逐步减低地税。‎ 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 ‎——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措施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4、(2016·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自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由修身、开智、展才艺可得,而其修身、开智、开展才艺,非学不能。由此,设学校之缘由,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寸说是立身之财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须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明治政府《关于奖励学事的被仰出书》(1872年)‎ 材料二 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醉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 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明治天皇《教育敕语》(1 890年)‎ ‎(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坪价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 高二历史(文科)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5课 戊戌变法 完成时间45分钟 编者:周如萍 审核:陈耿义 阮文华 ‎ 班级 姓名 座号 ‎ ‎1、(2013·课标全国,45)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 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2014·福建泉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彀下这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优,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 材料二 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督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帐,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督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督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 ‎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 ‎3、(2016·盐城高二检测)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 ——《字林西报》‎ ‎ 材料二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 材料四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持怎样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 ‎(2)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 ‎4、(2015课标II,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14课 日本明治维新 ‎1、(1)特征:白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2、(1)制定了改革的施政纲领。体现了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2)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3)他主张发展经济要与儒家重知识、重集体、重道德、讲奉献、提倡和谐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仁”与“富”的结合)。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这种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3、(1)措施:调查土地占有情况;政府统一征税标准;限定地方税目金额;地税随商税收入增长而减少。特点:注重调查,从实际出发;逐步调整、推进。‎ ‎(2)意义: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资本积累;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 ‎4、⑴理念:学问是立身之本;学习实用之学;教育(机会)平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殖产兴业(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⑵不同:强调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评价: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为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 ‎15课 戊戌变法 ‎1、(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2、(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 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 (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 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3、(1)看法:节奏很快。‎ 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 ‎(2)正确: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历史依据: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4、(1)官员俸禄偏低; 地方办公经费不足; 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 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 政府力图整顿吏治。(任答四点即可)‎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 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但是在专制主义制度下这些措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