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9讲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1978年迄今)(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9讲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1978年迄今)(学案)

一、政治: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政治与外交 ‎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4)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选举,实施村民自治,落实民主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新时期的外交 ‎(1)目的:为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原则:独立自主、和平、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易错练1]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治 ‎(2019·临沂高三期末,6)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 A.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B.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点拨 社会主义法制指的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有完备的法制。‎ 答案 B 二、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意义: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主要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③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主要内容(措施)‎ ‎①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2)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内容 ‎①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易错练2] 1984年前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19·临沂高三期末,12)从1981年8月起,湖北在1 520家预算内工业企业中实行了以基数加增长利润留成、全额利润留成、超计划利润留成、盈亏包干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些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 A.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B.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丧失 C.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点拨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前,我国进行了一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这些探索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三、思想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生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人民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2)发展: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 ‎(1)提出:2002年,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面对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的新形势,根据新的发展要求,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②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创立:2012年,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主要内容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 ‎②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3)意义 ‎①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二)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科技和文化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并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等。‎ ‎2.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改善,物质生活、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大众传媒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由短缺经济时代逐渐过渡到小康生活时代。‎ ‎[易错练3] 脱离特定时空框架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A.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C.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状况 D.呼应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面向”‎ 答案 C 考向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 ‎1.(2019·课标全国Ⅱ,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并且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等,推动了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项正确。材料描述了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发展私营企业,B项错误。材料所述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C项错误。当时我国还没有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2.(2018·课标全国Ⅲ,31)‎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题技巧 找错点 当时,我国“城乡”差别大;“建立”是在21世纪初;材料反映的仅是乡镇企业分布,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B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期初步确立,与题目时间不符,C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没有反映工业结构的变化,D项错误。‎ 变式训练 (2019·遂宁一模,30)‎ 我国城镇不同部门就业比重变化示意图(1978—2004年)‎ 注 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包括城镇就业中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以大量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农业转移劳动力为主的未纳入统计部分的从业人员三部分。‎ 据图可推知,这一时期我国(  )‎ A.非正规部门对国民经济贡献最大 B.传统正规部门遭遇发展瓶颈 C.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 D.新兴正规部门发展速度缓慢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图表并结合时间段我们不难得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占据着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的主力地位,故选C项。‎ ‎3.(2017·课标全国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解题技巧 抓题眼 1990年,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期。该报告肯定了“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突破。‎ 答案 C ‎ 解析 由题干材料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据此判断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故B项错误;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故D 项不是报告的主旨。‎ ‎4.(2016·课标全国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 A 解析 1980年与1975年相比,农产品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择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故C项错误。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①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 ‎②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 ‎(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 ‎①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①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②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 ‎①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 预测1 (主干知识拓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019·烟台高三期末,18)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人民日报》的来信反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这说明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很大,故A项正确。‎ 预测2 (时政热点)加快海南的开放 ‎2017年海南省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 817元和12 902元,较之于1987年,分别增长了30.3倍和24.7倍。此外,海南环岛高铁已全线开通,旅游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医疗健康产业等12个重点产业均有重大发展,特色产业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也蓬勃兴起。海南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环境的独特优势 B.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C.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D.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答案 D 解析 海南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党和人民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故选D项。‎ 考向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科教、思想、文化 ‎(2017·课标全国Ⅱ,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学科素养 唯物史观: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发展。1977—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扩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其必然要求,这说明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 变式训练 (2018·石家庄模拟,17)20世纪80年代,农村职业教育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 A.使乡镇企业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适应了农业生产由分散到集约的转变 D.符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A表述与题目中“农村职业教育”无关,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错误;题目讲的是农村职业教育,并未涉及农业生产,故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D正确。‎ 多角度看待高考制度的恢复 ‎(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 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恢复高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让一批具备接受大学教育条件的人实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如果不恢复高考、不让大学恢复秩序、没有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承就会断裂。‎ ‎(3)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恢复高考制度,其实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预测3 (唯物史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19·百校联盟高三8月摸底考试,16)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的主旨是(  )‎ A.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 B.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 答案 D 解析 “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表明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故D项正确。‎ 预测4 (社会热点)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26省9月联考,16)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题干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同于“高校的普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目的是“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侧重点不同于C项,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教育的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 题干材料的阅读训练 题干材料的阅读方法 全国卷25分大题题干材料往往由两段或三段材料组成,阅读量较大。读材料是解答该类题目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该是:‎ ‎1.阅读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 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 ‎2.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 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 ‎(1)“二读”材料 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二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并在相关文字下做标注,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三找”要点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2018·课标全国Ⅰ,41)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指导语 ‎“变化”一般要答出“由……到……”。抓住材料的关键词:“道德教化”→“宣讲圣谕”;“民间组织”→“地方官吏推行”。注意整个题干材料的主旨“基层治理”,扣住这一主旨,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乡约制度的“作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指导语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空及有关历史信息:“清末”“救亡”,“1909年”“清政府颁布”,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背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指导语 注意题干材料正文前的开头语,抓住“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开放”等关键信息,从“国家治理”“基层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概括说明“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技巧 提高大题得分的六点书写要求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4)表述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5)语言要简洁,切中要害。‎ (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高考阅读时间紧,阅卷教师工作量大,最喜欢批阅符合以上六点要求的试卷。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六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 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